当前位置:书屋小说网>玄幻奇幻>1960:南锣鼓巷街霸> 第53章 电视生产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3章 电视生产线(1 / 1)

新界,元朗老工业区 双星电视厂创立于1947年,和韩国的三星没有半毛钱关系。 创始人许向东,许向远两兄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魔都开办电影公司,这点和电影大亨邵氏兄弟经历有些相似。 许氏兄弟的电影公司并没有赚到大钱,三十年代的魔都电影行业被六大公司垄断,连邵氏兄弟都被赶跑去星城发展,许氏兄弟的电影公司开了没多久,也停业了。 九一八后,局势进一步恶化,两兄弟靠着赚来的钱和家里的资助,来到了香江。 从唐楼影院开始,慢慢做起,在香江开了五六家影院。 凭借着不错的经商天赋,兄弟两个在四十年代积攒了不少身家, 1925年,英国科学家约翰·洛基·贝尔德成功研制出第一台电视机,标志着电视正式诞生。 40年代后期电视在一些发达国家逐渐普及,尤其是二战后,世界局势稳定,电视开始进入千家万户。 两兄弟率先注意到这一新的商机,拿出所有积蓄,并向银行贷款,冒险巨大风险豪赌,从当时战败的德国低价引进了一条电子显像管(crt)电视生产线。 恰逢20世纪50年代,香江第二次移民潮,大量资本与人口涌入香江,香江由以转口贸易为主的自由贸易港,转变为以产品出口为主的自由港,实现了第一次经济转型。 香江经济开始腾飞,生活条件改善,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许氏兄弟旗下生产的电视机大卖! 1957年,香江当局发放电视条例持牌经营,香江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简称无线电视b)和亚洲电视有限公司(简称本岛电视或)两家公司成立后,香江娱乐业愈发兴盛。 电视行业发展再次加速,第二波红利到来。 巅峰时期,许氏兄弟公司生产的电视,一年之内卖出3万台,垄断了香江电视机市场30%的份额。 香江市民中,每三个拥有电视的家庭,便有一个用的是许氏双星的电视机。 双星电视机一时风头无量。 双星电视也因此成为不少香江人儿时的回忆。 ...... 不过,随着品质更加好,更加先进的美国电视流入香江市场,以及后来霓虹电子产业发达,入侵香江市场,双星电视渐渐失去原本的市场份额,从原本的30%的市场份额,减少到70年代的不足5%。 在七十年代初,创始人之一的许向远力排众议,从美国引进两条更先进电视生产线,想要改变这一局面。 然而无济于事! 因为—— 彩电出现了! 七十年代,彩电在香江开始普及。 人们宁愿省吃俭用花十倍的价格去买一台彩电,也不愿花300港币去买一台更便宜的黑白电视。 这种消费观念对老一辈人许氏兄弟无法理解,不明白年轻人为什么愿意如此。 不论如何,结果是花大价钱从美国进口的生产线,没有给双星的发展带来一点促进作用。 双星的黑白电视依旧只能卖到偏远贫穷的新界元朗,屯门,大埔等乡下贫困地区。 投资失败! 许家老人也不再提及振兴电视厂,心灰意冷,许家人渐渐对电视机厂漠不关心。 主营业务自那以后便从主营的电视机行业渐渐转向更赚钱的影院与酒楼生意。 电视机厂这个曾经帮助许氏兄弟发家的产业,反倒是成了家族资产中的累赘。 不过,两个老人在世时,家族子弟不敢提及卖厂的事情,知道这是老人的发家产业,心有不舍。 但是,随着时间进入80年代后期,年事已高的许氏兄弟中的许向远也相继离世,子孙后代再无顾忌。 加之许氏已传至四代家族人丁兴旺,但家族传承的弊端自然逃不过。 两位老人一走,兄弟阋墙的戏码立刻上演。 变卖家当,析分家产! ...... 陈泽进入厂区在许氏大房长孙许晟睿的陪同下参观厂房。 他是打着买地的名义来看的厂房的,当然,主要目的还是几条电视机生产线。 此行是听说在元朗这里有一家老电视机厂,前些年新引进了两条生产线还能用,于是想着能不能将之买下。 他来香江的最初目的本来是采购一批电视便回去的。 可世间事总是不会按照人们的预想发展,没人会知道恰巧碰到股市大涨,耽误了时间,一眨眼他已经在香江待了好几个月,远超最初预定的时间。 不过,在通过股市赚到亿点点小钱之后,陈泽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买一批电视回去。 在他看来,既然有钱了,要买干脆就连电视机厂一块儿打包买了。 将电视机厂打包搬到大陆,自己开办电视机厂,自己提供货源,风险小还稳定。 同时,以工厂搬迁的形式到大陆投资,不但可以省去一大笔“汇率差”,还可以凭借“高新技术产业”享受低息贷款、土地政策优惠! 一举三得! 什么?你说这电视机厂不是高新技术产业? 先不先进还不是人说的算? 咱就是说,你敢百分百肯定咱这40年代老古董就没有......哪怕一丁点儿先进之处? 不敢肯定? 那凭什么说咱这技术不先进? ...... 厂里面只有十几个工人了,维持着厂里的基本运作,当然也没什么运作的,三条电视产线,一年几千台电视的产量,这点产量,一年也不开机几次,开机就是亏钱。 以京城东风电视机厂为例,其“昆仑”牌 b3110 型 12 寸黑白电视机生产线班产 400 台以上,按一天一个班次计算,日产量在 400 台左右;若按一天两个班次计算,日产量能达到 800 台左右。 由此,便可以看出双星这个曾经香江名牌如今的处境。 事实也正是如此,空荡荡的厂区像是废弃的学校,院子里到是干干净净,只有林立的几排红砖大厂房仿佛能看到昔日的辉煌余晖。 他首先注意到的两条九成新的生产线,看起来是买回来之后就真的没怎么用,维护的也不错,没有任何老化的痕迹,工人还展示了其能正常运行,就连最老的40年代的老古董都能生产,不过生产出来没人要罢了。 陈泽事先已经了解到,这两条设备是许家1972年从美国进口的,花了600万美元,在当时是较为先进的黑白电视生产线。 即便如此,放到科技落后的大陆,依旧是较为先进的技术,能碾压市场上百分之七十的电视厂。 可惜许家人无心经营电视厂,否则凭借年产数十万台的生产线,将电视“走海路”卖到大陆,也能赚个盆满钵满。 当然,香江材料,人工成本高,大厂可能反而干不过九龙城寨中小作坊中的山寨货。 不论真相如何,是不清楚,还是无心于此,事实是在大陆一票难求的时代,许家双星电视厂的生产线竟然放在厂房吃灰。 不知道许家人是怎么想的! 许晟睿看陈泽对生产线好奇,于是介绍道。 “这里是生产车间,两条新的生产线是72年从美国花引进的,当时花了好大一笔钱,不过现在不值钱了。” 这些其实陈泽之前中介公司已经调查清楚了。 当然,他的要求是一家电视机厂,目的十分明确,只是不知道许家这边怎么就误认为他主要是来买地的。 可能确实是如今的房地产市场火热,买家主要都是买地的,才让对方产生了这种误会。 陈泽也就干脆装作是来买地的,先试探试探对方的想法。 “这边是组装车间,空间也挺大,以前最多的时候,这里有四十多名工人。” 陈泽看了看狭小的组装车间,不知道当初四十多名工人是如何挤在这里正常工作的。 “这里是换衣间......”许晟睿简单介绍了厂区的主要构成。 ...... “整个厂区大约15万尺,在这片老工业区是很少见。” “香江的人口越来越多,自从北边放开以后,每年都有几十万人偷渡到香江。” 许晟睿开始向陈泽推销土地。 确实没说错,1980年1月至8月,广东发生偷渡外逃143,134人次,逃出36,673人。 而这只是官方数据,真实数据肯定比这个多。 “港九就那么大的地方,哪里能够容下那么多人,新界是要开发是迟早的事。” 陈泽不知可否地笑了笑,许晟睿见状继续说道: “市区的地已经卖到三万一平,买了肯定不会亏,要知道五九年也才一百多元一平,买到即是赚到啦!” 1959年港府拍卖市区土地平均价:工业用地每平方米104.85元;商厦、写字楼、娱乐场等非工业用地1668.44元;住宅用地164.75元。而到1980年,这三类拍卖地价分别为.03元、.06元、.30元。升幅分别为280.8倍、73.5倍、82.2倍。 “许先生说笑了,港九开发是由港英政府和英资牵头,新界开发还只是没有头的事情。” 港九和新界不一样,香江岛,九龙岛土地多为英资和殖民政府所有,炒高地价可以让英资和大英政府获利套现,而新界靠近大陆,居住的多是客家人,团结排外,他们拥有了新界绝大多数土地,开发这里的土地,对港英政府资本没有什么好处。 “陈生别这么说,要知道今年港岛九龙的地价只涨涨了12.5%,17.5%,而新界却涨了22.5%,说明地产还是很看好新界发展的。” “许先生,你我都知道,新界能涨这么多只是因为新界的土地便宜而已。” “咳咳——” 被陈泽揭穿真相的许晟睿,讪讪而笑,不再说话。 陈泽说的是事实,在香江工业用地卖到七八万港元一平的时候,新界土地仅仅几十到一两百港元一尺。 差了近百倍,这也是为什么不吃香的新界竟然比港九地价涨幅还高的原因! 因为便宜! 大家愿意囤一点试试,跌了赔不了多少,一旦以后发展起来,像十年前的港九那样,便是数十倍的利润。 陈泽虽然主要目的是买电视生产线,但并不介意囤一些土地。 他知道新界肯定是要开发的,就像对方说的,今后香江的人会越来越多,港九承载不了六七百万人。 就算港英政府不开发,华资地产商,回归后的香江政府也会督促开发。 而元朗老工业区的土地规划完善,比起需要拆迁的乡村纠纷少,容易开发得多,肯定是在第一梯队。 快的话可能八十年代后期便会进行开发,现在买肯定有得赚。 “许先生,我是个爽快的人,你说的125港元一尺肯定是不行的,现在股市大跌地产商们都不再买地了,相信你已经感受到了,最近问地的人越来越少。” 听到这个回答,许晟睿哑口无言,因为这是事实,上个月联系他的还有十几家,他没有卖,这个月少了一半,这也是他急于出售的原因。 陈泽察觉对方脸上的表情,继续说道: “如果你愿意的话,就按照100港元每尺。” “这不——” 许晟睿想要说什么,陈泽却打断了他的话,继续说道: “您些别急着否认,我事先找银行评估过,这是市场给出的价格,您就算是找到大地产商,最终也是这个价格,甚至可能更低。” 许晟睿沉默,因为这是事实,他不是没有主动找过地产商,对方的报价仅仅在80港元左右,甚至还不是很情愿。 显然是不看好新界未来的发展,但如果卖得少了,又不好跟家里人交待,旁人会误以为自己侵吞祖产。 许晟睿因此陷入两难。 陈泽看对方表情,结合事先得到的消息,大致已经摸清对方的心理,于是转而又说道: “当然,我还是愿意给你120港元一尺的价格!” ”为什么?“ 许晟睿疑惑的看着陈泽,不明所以,刚刚还100港元,为什么还主动加价了? 陈泽图穷匕见: ”前提是,您愿意连同场内的设备一起卖给我!“ “哦——原来你是看上了厂里的生产线。” 许晟睿再傻也看出陈泽的目的了。 “是的,我其实并不需要厂区土地,这块儿土地对我来说可有可无!” 陈泽丝毫不介意对方看出自己的真实目的。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说实话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来买土地的,还是来买电视机的。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100港元一尺的土地不亏。 1500万港元买下15万尺土地,还是未来的开发区,物超所值。 而溢价20港元,相当于300万港元买下三条电视机生产线同样也是赚。 在大陆,一条同样的生产线400万人民币,二手的虽然不知道,但不论是二手的还是新的,大陆的电视机厂自己都不够用,哪里会舍得卖? 一条生产线便是一台源源不断地印钞机! 只不过许家人不知道罢了,白白让他捡了便宜,当然,即便知道了也没用。 “没问题,说好的120港元,成交。” 许晟睿丝毫没有犹豫,直接就同意了。 他也在为两条生产线发愁。 两条生产线算不上先进,当初花600万美元购置,八年了,现在想要原价卖出去根本不可能。 根本找不到买家,银行抵债都不愿意收,因为卖不出去。 八年前的600万美元,许家伤筋动骨。 可事实是科技产物并不会像古董一样,随着时间流逝不断升值,科技的创新,反而会越来越不值钱。 最终,陈泽以1800万港元的价格,拿下了元朗工业区15万尺的土地,并且购买了三条电视生产线。 双方皆大欢喜,都觉得自己赚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