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屋小说网>都市言情>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66章 技术人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6章 技术人才(1 / 2)

苏州胡同7号院,前院。

客厅里。

“呜呜……”煤炉上坐着的水壶冒着热气。

李哲给老李倒了一盆洗脚水,他坐在茶几对面泡了一壶花茶,闻着淡淡的茶香,“爹,你觉得周青禾这人咋样?”

“这闺女学问好,大大方方的,就是嘴巴有点碎。”

“哈哈……确实挺有意思。”李哲笑了,“爹,我看了她写的蘑菇种植计划书,要是能达到预期的产量,收益不会比黄瓜低,你是什么想法?”

老李被热水烫得倒吸凉气,“我去菜市场打听过,周青禾真是农业大学的学生,这能上大学的人肯定是有本事。不过,乡里还没听说谁家种蘑菇,我心里还是犯嘀咕。”

“您是不赞成种蘑菇?”

“也不是不想种蘑菇,就是觉得黄瓜卖的挺好,京城人又多,为啥不多种点黄瓜卖?咱有经验,也省心。”

“爹,您这个想法是没错的,咱今年不管种啥都能赚钱,可人不能只看眼前,明年的扩建大棚,产量增加,总不能还都种黄瓜吧。”

老李双脚搓在一起,“就算明年扩建一百亩大棚黄瓜,京城人也吃得下。”

李哲笑了,“您说的对,别说一百亩,夏天种植上万亩黄瓜,京城一样吃得下,但收购价呢?还不到一毛钱!”

“吃得下,不代表高溢价;蔬菜种类多,平均产量少,蔬菜价格才能上去。”李哲倒了一杯茶水,放到老李面前,“赚钱是一方面,我也想跟她学习种蘑菇的技术,真要卖得好,明年可以建几个专门种蘑菇的大棚。”

老李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咱家四个大棚都种着菜呢,能跟蘑菇一起种吗?”

李哲回忆了一下,“采用阴阳棚,中间隔开,蔬菜喜光用阳面,蘑菇那边盖草席子。”

老李大概明白阴阳棚的意思,皱着眉说,“我担心的是咱以前没种过蘑菇,会有一定的风险。”

李哲不认同,“种啥菜没风险?总得试着来吧。”李哲在大棚里种植不同的蔬菜,就是为了积累经验。

上辈子,他种过黄瓜、西红柿、茄子、尖椒、西蓝花等很多品种的蔬菜,可时代不同,菜种也不一样,产量、特性差异很大,只有今年亲自种了,明年才有底气增加产量。

李哲继续说,“想研发新的种植技术,肯定要冒风险。与眼前的利益比,我更看重新的种植技术。只有不断研发新的种植技术和蔬菜品种。才能反季节蔬菜产业有一席之地。”

老李张大嘴巴,“老二,你是不是想太大了?”

李哲不是想得大,而是想得远,两三年内种植蔬菜越多,越赚钱。可早晚有一天反季节蔬菜市场会饱和。

可能在老李看来,那一天很遥远。

但李哲知道,九十年代初,一个叫寿光的县就建上了上万亩蔬菜大棚,冬季蔬菜价格直接被打下来。

李哲要想在反季节蔬菜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最稳妥的办法就是走技术流,而不是卷价格。

周青禾是他们接触到的第一位高学历农业人才,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也是一个认识更多农业领域人才的渠道。

“爹,我是这样想的,咱可以和周青禾多接触。要是她有真本事,咱们就跟她合作。要是花架子,就客客气气的让她离开。”

“成,就算她是个棒槌,不是还有她娘这层关系?”老李被说动了,不是李哲口才多好,而是看重韩主任的关系和周青禾大学生的身份。

如果周青禾不是大学生,爷俩不会让她参观大棚。

“老二,你以后不经常在村里,大棚的事怎么安排?”

李哲靠在椅子上,换了个舒服的姿势,“爹,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老李琢磨了一会,“你这边得留个人,帮着送货看摊。我原本打算让你哥留下,但他是个念家的。柱子是驾驶员,得两边跑。强子放心不下他爹。想来想去还是让建军留下来。”

“行,回头我跟建军哥聊聊。我舅一个人在家能行吗?”

“没事,有我和你娘呢。”

李哲点点头,“爹,几个大棚都种上菜了,以后得有人守夜,免得被人起了偷菜的心思。”

“你说得对,4号棚虽说离着其他棚不远,可到底隔着距离,得找人守着。1号大棚和3号大棚也找人守着,2号大棚夹在中间,要是有动静,两边都能听到。最少要找三个人守夜。”老李摸着胡茬,琢磨道,“柱子开车,晚上不能熬夜。那就我、你哥、你舅、酒缸爷俩轮班守夜。”

“也算我一个,我也会隔天回去。”老李他们没种过大棚蔬菜,李哲要时不时地回去观察蔬菜长势,指导他们施肥、浇水、打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