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屋小说网>穿越历史>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341章 衣锦还剑桥,我已成传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41章 衣锦还剑桥,我已成传说!(1 / 1)

1913年2月1日,李奇维受汤姆逊邀请,前往母校剑桥大学做学术报告。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李奇维回到剑桥后,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所有人都高呼他的名字,就和后世的追星差不多。 当然,李奇维的名气可比明星大多了。 他是注定要被剑桥大学写进校史的传奇人物,和牛顿、麦克斯韦齐名。 虽然他之前已经来了不少次。 但这次不同,他是以校友和学者的双重身份,正式回校演讲。 剑桥的师生已经换了好几轮,但所有人都把他当成了传说。 饶是以李奇维的淡定,内心依然风云激荡,感慨万千。 “不知不觉,我已经成为别人眼中的传说了。” 汤姆逊带着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众人,为李奇维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李奇维和威尔逊用力握手,一切尽在不言中。 接着,他又亲切地与欢迎人员打招呼,展现大师风采,迎来一阵尖叫。 最后,在汤姆逊的陪同下,李奇维又参观了卡文迪许实验室。 如今的卡文迪许越发壮大,人数规模足足扩大了一倍。 虽然失去了李奇维和卢瑟福两员大将,但是实验室的成果产出依然可喜。 属于世界超一流实验室。 李奇维看着实验室内的各种仪器设备,心生感慨。 就是如此牛逼的实验室,到后世也变味了。 20世纪初期是卡文迪许的巅峰,后面逐渐没落,再也不复荣光。 一方面是因为物理学发展进入了深水区,很难出现爆发性的原创成果了。 这是时代的原因,不以人力为转移。 另一方面则是学术掺杂了更多的其它利益,变得不纯粹了。 科研不再是兴趣和对真理的渴望驱动,而是经费驱动。 但是现在,卡文迪许蒸蒸日上,毫无衰败的迹象。 实验室内的硕博士们,眼中有光,心中有梦,看到李奇维激动万分。 很快,汤姆逊就把李奇维带到了他的办公室内。 他有一件喜事要说。 “布鲁斯,我已经提名你为皇家学会的院士了,推荐书已经交了上去。” “选举时间是在3月17日。” “按照规定,至少要有6名院士联名推荐才可以。” “所以我叫上了卢瑟福、老布拉格等人。” 李奇维没想到汤姆逊说干就干,甚至还拉了其他人一起。 有个大牛导师就是好啊。 “太感谢您了,汤姆逊教授。” “看来去曼彻斯特的演讲,我要好好谢谢卢瑟福了。” 汤姆逊会心一笑。 “布鲁斯,以你的学术成就,早都可以加入皇家学会了。” “只不过你不是英国人,皇家学会对这一块把控的很严格。” “每年的外籍院士只有4个人。” “还要分散到十几个领域。” “所以很多时候,个人成果反而是次要影响因素了。” 李奇维点点头,他明白这里面的逻辑。 一个国家的最高学术机构,象征着这个国家对科技人才的尊重,肯定不会轻易让外国人加入。 不然本国科研人员岂不是会非常寒心。 哪怕在后世也是如此,外籍院士难之又难,必须有巨大的学术成果或者同等贡献。 更何况李奇维还不是普通的外国人,他的身份特殊导致了评审要求更高。 在这个时代,华夏人的身份不是助力,反而是阻力。 接着,汤姆逊又笑着说道: “当然,广义相对论一发布,皇家学会再也没有什么顾虑了。” “要是连布鲁斯你都进不了,那估计以后都没人愿意加入皇家学会了。” “这非常影响学会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所以你放心,你的院士身份是板上钉钉的。” “到时候,你还要去发表学术演讲,不过这些对你都是小事。” 李奇维听完汤姆逊的分析后,谦虚一笑。 这就是传说中的以力证道。 管你什么顾虑规则,只要我的成果够大,就能打破一切束缚。 大专生要是突破可控核聚变,高低能评上个985教授。 “教授,您放心,我会准备的。” “不管成与不成,我都会感谢您的付出。” 汤姆逊忽然感叹道: “哎,可惜布鲁斯你不是英国人,不然的话,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你也是可以争取的。” “甚至于...” 汤姆逊止住没有说下去,因为他知道李奇维的决心。 李奇维笑道:“哈哈,教授,我觉得你很有可能是下一届的会长。” 真实历史上,汤姆逊将在1915年,接替克鲁克斯,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汤姆逊一愣,随即哈哈大笑。 “我都准备要退休了。” “我已经和卢瑟福说好了,等我退下来,就让他接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的位置。” “继续把实验室发扬光大。” 李奇维笑道:“嗯,卢瑟福是最合适的。” 师徒二人结束谈话后,就一起朝着演讲会场走去。 李奇维在剑桥大学全体师生的瞩目下,发表了主题演讲。 题目是:“美与物理学”。 李奇维在演讲上说道: “物理学原理有它自己的结构。” “这个结构是美妙的。” “不同层次的人,发现的美也不同。” “以彩虹为例。” “一个不懂物理学的画家,会认为彩虹本身就是美的代表。” “它在雨后出现,象征着新生、美好等等概念。” “但是一个物理系的学生,他知道彩虹是因为水滴折射了太阳光。” “不同波长的光,它的折射率不同,所以太阳发射的白光被分解形成了彩虹。” “他感受到了光线的折射之美。” “然而对于更高一级的物理学家而言,折射的原因和本质,才是最让他们着迷的。” “光线为什么会发生折射和反射,有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后,物理学家知道了根源。” “这是更高层次的美。” “另外,不同的物理学家对于美的见解和感受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风格。” “比如有人研究光的波动性,有人研究光的粒子性。” “而我不一样,我研究光的波粒二象性。” “这就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方向。” “但无论哪个方向,都是对于美的观察和追求。” “这是物理学家最宝贵的个人魅力和财富。” “除了物理学,所有的学科都是如此。” “所以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学术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不是吗?” 哗! 精彩的演讲赢得了在场师生们的雷鸣掌声。 所有人都被李奇维那翩翩君子般的气质折服。 他的思想是如此深邃,观点是如此新颖,角度是如此奇特。 大佬果然是大佬! “布鲁斯教授的演讲果然与众不同。” “他总是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最深刻的道理。” “虽然我学习的是历史,但我好像也能听懂了。” “这就是大师风范,布鲁斯教授已经到了举重若轻、返璞归真的境界。” 演讲过后,剑桥大学校方,正式聘请李奇维为剑桥大学的终生荣誉教授。 意味着,只要李奇维在一天,他就永远是剑桥大学的教授。 演讲取得了圆满成功。 不过,李奇维还不能休息,因为他还有下一场。 告别了汤姆逊众人后,李奇维又直接去往曼彻斯特理工大学。 卢瑟福已经在翘首以盼了。 1913年2月5日。 李奇维应卢瑟福之邀请,在曼彻斯特理工大学发表了演讲。 和剑桥大学的演讲不同。 这次演讲,李奇维主要以自身经历为模板,分享了科学研究的逸闻趣事。 并提出了几个有效的研究方法,赢得了众人的好评。 演讲过后,曼彻斯特理工大学仿照剑桥大学。 先是授予李奇维荣誉博士学位,接着又颁发荣誉教授的聘请证书。 可谓一步到位。 李奇维突然想到,这样看,普林斯顿大学还欠他一个荣誉博士学位呢。 从象征意义看,博士学位要比教授职称更有价值。 因为一个人可以到任何学校当教授,但是他的博士毕业学校只有一个。 怪不得民国有位大佬,要了那么多的荣誉博士学位。 李奇维不甘其后,要超越大佬。 接着,卢瑟福把李奇维带到自己的实验室参观,开心地炫耀道: “布鲁斯,看看,现在我的实验室已经是全球最顶级的原子研究实验室了。” “相信要不了多久,就能产出一大批成果了。” 李奇维边看边啧啧称奇。 卢瑟福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甚至比卡文迪许的还要高端。 而且配置的更加合理,非常有专业性。 怪不得汤姆逊教授能放心把卡文迪许交给他。 当实验室主任,可不是光看个人研究能力就行的。 还要考虑其它各种素质,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等。 很明显,无论从哪方面看,卢瑟福都是当之无愧的顶级人才。 “厉害,卢瑟福。” “不得不承认,虽然你学术比不上我,但是论建造实验室,我不如你。” 周围一群卢瑟福的助手和学生,都在那抿着嘴笑。 布鲁斯教授果然和传闻中一样,他和卢瑟福教授的关系非常好。 这种玩笑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开的。 而且卢瑟福教授在学生面前虽然平和随意,但绝不会像在李奇维面前这样。 “来,布鲁斯,我给你介绍我新招的一个学生。” “查德威克,你过来。” 人群中一个看起来只有20出头的学生,满脸兴奋地站了出来。 他长得高大帅气。 放在后世,这种条件的人是绝对不会学习物理的。 查德威克被点名后,激动的浑身颤抖。 作为物理系的学生,李奇维就是他最大的偶像,毕生追求的目标。 卢瑟福笑着说道:“布鲁斯,这个年轻人可不得了。” “我有预感,他在未来会取得卓越的成就。” 李奇维好奇地看着查德威克,脸上带着微笑。 他当然知道对方会取得什么样的成果。 真实历史上,查德威克因在1932年发现中子,从而获得1935年的物理诺奖。 妥妥的大佬! 而且中子的发现,更是原子弹诞生的重要一环,意义深远。 关于查德威克,还有一个趣事。 一战期间,因为英德交恶,在德国的查德威克被当成俘虏关了起来。 不过因为他是科学家,所以受到了优待。 但是他在俘虏营里无所事事,闲得发慌。 后来俘虏营里又来了一位被抓的英国青年军官埃利斯。 于是查德威克就开始热情高涨地给埃利斯讲解物理。 战后,埃利斯转行,成为了一位研究原子的物理学家...... 估计是被查德威克给感化了。 后来在德国科学家们的交涉下,认为科学家不应该被战争裹挟。 科学家要有自己的权利。 于是,查德威克获得了在俘虏营里建起了一所实验室,专门研究放射性的权利...... 他并没有被释放。 真是足够奇葩的。 直到战争结束,查德威克才重新获得自由。 所以,除了极个别的野心分子,全世界的科学家,几乎都是反战的。 国家之间的战争,并不会影响他们对科学的尊重,对彼此的尊重。 李奇维脑海里想着这些,伸出手笑道:“你好,查德威克。” 查德威克口干舌燥,脸色潮红,他连忙伸出双手迎上,激动地说道: “您好,布鲁斯教授。” “见到您,我太激动了。” 再牛逼的大佬,此刻在李奇维面前也是迷弟。 就算是以后查德威克获得诺奖了,依然是迷弟。 只不过是从小迷弟变成了大迷弟。 李奇维笑了笑,随意地问道: “你们卢瑟福教授很看好你啊,你的研究课题是什么?” 查德威克激动说道:“我最近在研究原子的放射性。” 李奇维鼓励道:“不错,好好努力,将来超过你的导师。” 查德威克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头,心中非常开心。 以他的身份,如果不是卢瑟福的学生,这辈子都不可能接触到李奇维。 更不用提得到李奇维的指点。 这就是老师和平台的作用。 那些学术顶端的大佬们,每个人掌握的资源,都不是散修能够想象的。 即便在后世,如果课题组里有个院士大佬,那几乎就不用愁经费了。 反而要考虑该如何才能把钱花完。 因为花不完钱,结题考核就会不及格。 这时,卢瑟福笑着说道:“好了,布鲁斯,你得给我实验室的这帮天才们讲点干货。” “今天你要是不拿出点压箱底的东西出来,我可不会放你走啊。” 众人哈哈大笑。 接下来,李奇维又接连在好几所英国的大学发表演讲。 他在科学领域的人脉实在太庞大了。 几乎所有知名的大学,都有他的好友和认识的人。 为了接下来科学之城能吸引更多的人,李奇维也是来者不拒。 而且他还能得到一堆荣誉博士头衔,感觉非常有意思。 李奇维幽默诙谐却又专业深刻的演讲风格,受到无数人的追捧。 甚至已经开始有人专门收集他的演讲,编撰成册,成为科学领域最畅销的科普读物。 英国境内的大学演讲完毕后,李奇维开始准备全球之旅。 明年初他就要返回婆罗洲了,所以趁着这段时间,他要尽可能地亮相。 一方面积累名望,一方面宣传他的科学之城。 就在这时,英国皇家学会传来了消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