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屋小说网>穿越历史>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355章 豪掷三百万两!我对钱没有兴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5章 豪掷三百万两!我对钱没有兴趣!(1 / 1)

《虫子》的大获成功,在李奇维的预料之中。 毕竟是百年后的经典之作,其创作风格和思维,完全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可以想象的。 再加上李奇维自身科学第一人的影响力,想不出名都难。 而且现在欧洲又爆发大规模的战争,这也让小说有了更特殊的意义。 哪怕是在此刻的亚洲,小说依然造成了巨大的轰动。 倒不是因为它那隐含的反战思想,而是纯粹的好看。 因为好看,所以受欢迎。 《虫子》的精彩是不分民族地域信仰的。 不管是印度,樱花国,还是华夏,所有人都能从中体会到科幻的精彩。 华夏,北平。 进入了民国后,整个华夏的气象与前清完全不同。 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更愿意与西方接轨,吸收西方文化。 因此,很多西方思想和文学作品也随之传了进来。 再加上李奇维十多年的教育培训,尤其是科学技术领域的推进。 可以说,关注西方科技的人才,比之前多了很多倍。 1915年5月,教育部。 今年34岁的周豫才,是教育部的佥(读签)事。 所谓佥事,就是分管各厅或者司的部分事务,地位略高于科长。 在民国政府中央体系内属于中下层官员。 因此,周豫才只能算混的一般。 他十多年前留学樱花国,先是学习采矿学,然后又转行学医。 后来因为战争的刺激,深感学医无用,于是毅然弃医从文。 他在樱花国留学期间,和华夏国内所有的有志之士一样,认为华夏要复兴,必须向西方寻求真知。 其中不少人把目光投向了科普科幻领域。 得益于李奇维之前创建的科技类报纸,现在的华夏,科学技术类文章也有了传播的土壤。 然而,李奇维的报纸瞄准的都是欧洲最前沿的科学。 因为太过高端,导致离普通民众非常遥远。 因此,大规模的科普就显得非常重要。 而科幻小说,又是科普手段中,非常受欢迎的一种。 很多进步知识分子,都大力翻译西方科幻经典作品,引进华夏。 甚至他们自己还亲自创作,只不过内容不敢恭维。 周豫才就是其中一员,他有很好的理学素养,是一个资深的科幻迷。 早在樱花国留学期间,他就读过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 可以说,凡尔纳为他打开了科幻的大门。 周豫才读的津津有味,后来市面上能买到的翻译本,他都看完了。 急不可耐的情况下,他决定亲自翻译。 周豫才翻译了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地心旅行记》,并还在1903年出版了。 那时的他虽然只是籍籍无名的留学生,却为国内的科幻事业开荒拓土。 很快,他又接连翻译了好几部经典科幻作品。 甚至他自己也写了一个小短篇,介绍了居里夫人发现的镭。 今天上午,周豫才闲来无事,便准备三刷《虫子》。 他对自己的工作不是很开心。 当初要不是周子余极力邀请,他是不可能来这里任职的。 而且,在这里,以他的性格,受到了打压,前途无望。 周豫才已经决定,再过一段时间就准备辞职了。 如今国内的风起云涌,文学领域也面临变革。 自诩文人的周豫才自然不会错过这个精彩的大世。 这场变革的核心,就是对文学文字的改革。 号召所有人摒弃文言文写作,改用白话文。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在华夏普及文化知识。 文言文晦涩难懂,可以作为学问研究,但完全不适合日常写作交流。 想到这里,周豫才又一次被《虫子》所折服。 “李奇维果然是天纵奇才。” “他竟然也用白话文写作。” “虽然文笔差了点,但是读起来流畅丝滑,属于一流水准了。” 尽管周豫才心高气傲,谁都看不起,经常贬低其他人的文章。 但是面对李奇维的小说,他却挑不出什么毛病。 这篇小说绝对是他目前看过的最好看的小说。 无论从任何方面评价,都是碾压其它小说的存在。 “我华夏果然是人杰地灵。” “竟然能出了李奇维这样的人物。” “科学一道碾压所有西方国家,哪怕是写小说,都能冠绝天下。” 忽然,周豫才又叹道: “哎,可惜,要是他写的是针砭时弊的文章,那一定会更出彩。” 这时,办公室又进来一个人,笑着说道: “我们的周大才子又在忧国忧民了啊。” “说说,你今天想写文章骂谁。” “哈哈哈。” 来人名叫许寿裳,今年才32岁,就已经是教育部的某司司长了。 而且据说马上还要高升。 和周豫才一对比,简直一个天一个地。 不过他和周豫才的私交非常好,两人早在南京教育部任职时就已经是好友了。 搬到北平后,又继续做同事。 因此,二人之间并没有上下级的那种客套,聊天和老朋友一般随意。 周豫才笑着说道:“我哪里有资格忧国忧民。” “我现在只能沦落到看科幻小说了。” 许寿裳闻言很无奈地摇摇头。 他知道自己这位好友的脾气,可以说是刺头,在教育部根本就没几个朋友。 这种情况,又怎么可能继续往上爬呢。 许寿裳知道好友志不在此,也就不为他担心了。 他打趣道: “嚯,原来是在看《虫子》啊。” “怎么,难道连大名鼎鼎的李奇维教授的作品,你也瞧不上吗?” 周豫才把书盖好,看着许寿裳说道: “我怎么敢诽谤李教授的作品。” “人家在各方面都远远超越了我。” “说起来很可惜,当初李奇维回到国内时,我正在樱花国留学。” “等我回来后,他又去英国了。” “可惜我一直未能见一面。” “这种百年难出一人的天才人物,真想和他交流交流啊。” 许寿裳没想到自己这个一直高傲无比的好友,竟然也有承认技不如人的时候。 他笑着说道: “现在国内可是都快把李奇维捧成文坛领袖了。” “他的影响力太巨大了。” “尤其是教育部,那些前清的遗老遗少们,几乎都承过他的情。” “要是让李奇维来当教育部长,保证能让那些老油条们服服帖帖的。” 周豫才撇撇嘴,嗤笑一声。 “人家什么身份和地位,都已经在婆罗洲开始建科学之城了,还在乎一个教育部长?” “我看是上面想找人家打秋风吧。” 之前教育部范厅长出访欧洲,参加第二届布鲁斯会议的事情,部内都知道。 大家都猜测厅长是去找李奇维化缘的。 因为现在所有华夏人谁不知道,李校长对华夏教育事业简直就当亲儿子看待的。 不仅经常派人来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且为华夏和欧洲牵线搭桥。 引进很多西方的知名教授,前来华夏讲学。 可以说,完全是一片赤子之心。 更甚的是,范厅长回来后,脸色大喜,宣布李奇维教授将会想办法解决教育部的资金问题。 正是因为这个消息和成果,当年的范厅长,如今已经是范副部长了。 许寿裳看到老友这个臭脾气,只能无奈道: “你呀你,嘴巴要是不这么毒,早都前途光明了。” 周豫才毫不在意,他只在乎自己骂的爽就行。 “对了,你来做什么,我刚刚看你着急的样子?” 许寿裳一拍脑门,连忙道: “光顾着跟你扯淡了,差点都忘了正事。” “刚刚得到的最新消息,现在国内都快吵翻天了。” “你看看报纸吧。” 说罢,许寿裳将最新一期的《申报》递送给周豫才。 只见头版上一个大大的标题:李奇维教授豪掷万金,竟然捐给欧洲人! 哗! 国内沸腾了。 国外更沸腾了。 原来李奇维在昨天公开宣布,他将把从小说《虫子》中得到的作者收益,全部捐给国际红十字委员会。 这些款项将用于帮助那些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的人。 其中,李奇维特别强调,捐款资金必须优先用于失学儿童及其教育。 而且红十字委员会必须公布所有款项的使用明细和用途。 否则,他将保留追回的权利。 对此,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公开表示,他们将引入第三方的监管机构。 专门监管这笔资金的使用,保证其用于和平事业。 保守估计,本次的捐款将高达5万英镑,绝对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消息一出,整个欧洲都被震惊了。 虽然5英镑是一笔巨款,但是对于欧洲那些百年家族来说,并不算特别多。 那些大富豪、大公司,几乎都可以拿出来。 但是能拿出来,和能愿意捐出来可不是一回事。 5万的资产和5万的现金也不是一回事。 最重要的是,捐款的是李奇维,一个华夏人。 这是何等高尚无私的品质啊。 一时间,所有人都对李奇维赞不绝口,崇拜有加。 “上帝啊,布鲁斯教授的胸怀也太宽广了。” “他不仅写文章写小说呼吁和平,甚至还积极捐款,拯救那些被战争伤害的人。” “他的道德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耀眼而温暖。” “他是一位真正的国际主义者,博爱的科学家,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 “布鲁斯教授的伟大人格,给这个该死的战争,带来了一丝希望和曙光。” “......” 紧接着欧洲各国都公开发文,感谢李奇维的善意之举。 英国政府更是直接说道:布鲁斯教授永远是英国人民的好朋友。 剑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的领导们,更是羡慕的流口水了。 “要是布鲁斯教授能给学校也捐这么多该多好啊。” “上帝啊,那可是5万英镑啊。” 当然,他们也只能想想了。 毕竟李奇维的捐款是站在了道德的至高点,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而且,这个捐款带给欧洲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和学校捐款完全不同。 然而,欧洲人当然是开心了,华夏人却集体愤怒了。 他们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李奇维会给欧洲人捐款,而且一次性捐那么多。 5万英镑,那就是三十多万两白银了。 这是何等庞大的一笔钱啊。 李奇维一个华夏人,竟然给异族人捐这么多。 哪怕是捐给那些家破人亡的可怜人,但是依然让很多华夏人受不了。 “李奇维教授不会被欧洲人给蛊惑了吧。” “还是说,他在欧洲那么多年,对他们产生感情了?” “我真的太难过了,李奇维教授是我的偶像,我最崇拜的人就是他,没想到他竟然做出这种事。” “捐款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捐给外国人真的好吗?” “......” 一时间,华夏民间充斥着对李奇维的质疑,甚至还有辱骂。 就连周豫才看着报纸上的内容,也十分不解。 不过,他毕竟是留过洋的精英人士,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自然和普通老百姓不同。 他认为要是说李奇维教授这样的人不爱国,那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对方的各种行为,都是坦坦荡荡,一片赤子之心,人尽皆知。 他为了国内的教育和科技事业,可谓是殚精竭虑。 这样的人,没有谁能质疑他的真心。 周豫才自言自语道:“我相信李奇维教授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 ----------------- 婆罗洲,古晋。 黄埔理工大学的校长办公室内。 李奇维坐在校长座位上,正低着头查阅最近这些年,学校的师生和教育情况。 他要看看有哪些好苗子值得培养,到时候都吸纳进自己的计划中。 以盘古计划的庞大体量,就是再多的人才也吃的下。 对面的何育杰,这个真正的黄埔理工校长,反而是在作汇报。 他汇报的语气十分自信,这些年,他为黄埔理工立下了汗马之劳。 李奇维也不时微微点头,嘴上带着一丝笑意,显然非常满意。 等到汇报结束后,何育杰看了看李奇维,最后忍不住说道: “校长,额,现在外面有很多对您不好的流言蜚语。” 李奇维听到这句话,才慢慢抬起头,轻笑着说道: “呵呵,在我的预料之中。” “怎么,你以为我会很生气吗?” 何育杰当然知道李校长捐款的目的。 现在婆罗洲科学之城的建设刚刚起步,盘古计划也在秘密推进中。 恰逢欧洲又爆发战争。 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里,正是他们猥琐发育的好时机。 通过捐款可以极大地提高李校长的个人名望。 他将能获得欧洲所有国家的友谊,吸引科学家们来科学之城,帮助提高华夏的科技水平。 最重要的是,还能降低英国的警惕性。 简直是一笔最划算的买卖。 以如今李奇维旗下公司掌握的财富,区区5万英镑简直就像大海中的一朵浪花。 虽然他的财富离美国首富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也绝对算是大富豪了。 何育杰有点心疼眼前这个男人。 “校长的爱太深沉了。” “他身上背负的压力,换成其他人早就被压垮了。” “关键他的压力,还不能对任何人公开和解释,只有我们这少数人知道。” “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还不等何育杰开口,李奇维又接着说道: “放心,我可不会傻乎乎等着挨骂。” “育杰,我问你,你认为什么是富有?什么是贫穷?” 何育杰微微一愣,不知道校长问这句是什么意思。 不过他还是老老实实回答道:“我觉得首先需要定义一个标准。” “和这个标准比较后,才能分辨富有和贫穷。” 李奇维呵呵一笑。 “之前国内教育部的人找到我,想让我支持一下国内的教育事业。” “我虽然肯定会投钱,但是也要让他们知道,这笔钱的价值在哪里。” “没有比较,他们就会失去敬畏和良心。” 哗。 何育杰恍然大悟,原来校长的捐款还有这样一层意思。 “怪不得,我还纳闷为什么您让我们主动向国内透露欧洲捐款的事。” “原来是这样。” “这下好了。” “当国内知道您要捐款支持教育事业后,肯定就再也没有人质疑您了。” 忽然,何育杰好奇地问道: “那个,校长,你准备捐多少?” 李奇维微微一笑,显得高深莫测。 他伸出了右手五根手指。 “嘶!”何育杰倒吸一口冷气。 ----------------- 一个星期之后,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华夏彻底沸腾了。 尤其是教育部,更是全员陷入了癫狂之中。 李奇维通过国内的各大报纸,公开表示,他已经与国内方面达成一致。 旗下的山河实业集团,将捐助50万英镑,用于国内的教育事业。 包括补发教师薪水、新建学校、购置教材等等。 这笔款项将和之前的欧洲捐款一样,必须保证专款专用。 为此,李奇维特意请了一家英国的公司,由他们全程进行监督。 没有人知道他和国内政府是怎么谈,这都是最上层的秘密了。 消息一出,直接引爆了国内的舆论。 之前对李奇维的质疑和辱骂,瞬间烟消云散了。 随之而来的,则是如潮水般铺天盖地的赞美。 “我的老天爷啊,50万英镑,那大概就是300多万两白银,简直就是一座银山啊。” “李奇维教授也太有钱了,乖乖,我以后也要让我的孩子当科学家。” “我之前还辱骂过李教授,我真不是个东西。” “他给外国人捐5万,那是出于人道主义,体现出我华夏乃礼仪之邦。” “毕竟李教授的一生所学,都是在欧洲完成的,理应捐点。” “但是给华夏捐50万,那就是拳拳的爱国之心了。” “我宣布,李奇维教授又重新变成我的偶像了。” 果然不管是任何年代,有钱就是好办事。 之前舆论还一边倒,无数人都在骂李奇维。 而现在,三百万两白银一出,所有人都高潮了。 其中教育部的那些官员,则是最开心的一批人了。 有了钱,他们就更好地开展工作。 有理想的,想着建更多的学校,让更多的失学儿童能够上学。 有野心的,则想着拿出政绩,继续高升。 至于贪污? 没有人敢想。 这笔钱在国内造成的轰动,其影响之大,让任何一个有歹念的人都不敢伸爪子。 这可是国内无数孩子的教育钱,谁要是敢贪,那是要被戳脊梁骨的。 别说一个教育部的官员,你就是最顶层的那些大佬也不敢。 毕竟人家英国人可不是吃素的。 真要捅出来,谁都不好看。 这也是李奇维故意的,他就是要搞得声势浩大,让这笔钱真正能用于国内的教育事业。 真实历史上,民国这段时期的教育确实太惨了。 连最高学府的教授都发不出工资,其余学校就可想而知了。 李奇维的捐款让他在国内的名望再上一层楼。 半个月之后,教育部特别派出了周豫才,前往婆罗洲进行当面感谢。 这可不是故意侮辱李奇维。 周豫才虽然仅仅只是个佥事,但内部的大佬们知道,他和周子余关系莫逆。 而前教育部长周子余和李奇维更是十几年的交情。 因此,派周豫才反而比派高级别官员去更好,更能体现国内的诚意。 当周豫才坐在李奇维面前时,他依然和做梦一样。 “这么好的机会,竟然能落到我的头上。” 昨天他就来到了古晋,见到了神往已久的李奇维教授,并代表国内表示了感谢。 和对方的谈话,让周豫才获益匪浅。 在李奇维的身上,他看到了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力量和朝气。 对方的学识更是让周豫才佩服的五体投地。 他一个人就让古晋成为了亚洲自然科学学术的圣地。 周豫才觉得自己去樱花国留学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因为樱花国学生马上都要来婆罗洲留学了。 李奇维看着面前这个正在发呆的男人,嘴角露出一丝莫名的笑容。 对方个头不高,留着一抹标志的小胡子,再加上朴素的平头,给人很鲁里鲁气的感觉。 李奇维主动笑道:“周先生,你不是想采访我吗?” “可以开始了。” 周豫才这才惊醒过来,“哦,抱歉,李教授,我刚刚走神了。” 李奇维道:“呵呵,没事。” 周豫才正襟危坐,微笑示意,然后问道: “李教授,我很好奇,你为什么愿意捐那么多钱呢?” 李奇维想了一会,笑着说道: “我认为一个合格的企业家,应该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 “当公司大到一定程度后,我的钱就不是我的了,而是整个社会的。” 周豫才一愣,如此深刻的商业认知,他完全没有听说过。 商人赚钱不为了自己,那还赚什么钱。 于是,他笑着调侃道: “那李教授,如果你的钱都不是你自己的了,你还会开心吗?” 李奇维逼王附体,不假思索地回道: “从1902年创办公司到现在为止,我没有一个月拿过工资。” “工资当然都交给我的妻子了。” “我从来没有碰过钱。” “我对钱没有兴趣。” “因为我最快乐的时候,是我在剑桥大学读博士,一个月拿4英镑的时候。” “那时候,我只想着研究物理学,能每天看论文,我就很满足了。” “钱越多,人越富,就意味着责任越多。” “这个富是负责任的负。” 周豫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