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屋小说网>穿越历史>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393章 没有李奇维教授,就没有我吴有训的今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93章 没有李奇维教授,就没有我吴有训的今天!(1 / 1)

华夏。 当吴有训取得个人金牌的消息公布后,整个华夏都震惊了。 虽然此刻的国内,正处于群龙无首的混乱时刻,但依然无法阻挡民众对这件事的自豪感。 在科学这个神圣的领域,这个华夏落后西方几百年的领域。 一个土生土长的华夏人,在没有留学的情况下,竟然取得全球竞赛的第一名。 如此成绩,怎能不令人疯狂。 没有身处这个时代的人,无法体会此时华夏人心中的憋屈。 自从1840年开始,西方用坚船利炮轰碎了天朝大国的美梦。 从那一刻,无数华夏人才发现,原来世界早已日新月异,以一种所有人都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发展。 而国内则因为满清无能,错过了最佳的历史时期。 我们和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种差距是全方面的,教育、经济、军事等,都是被碾压的存在。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西方掌握了名为“科学”的力量。 科学本身虽然没有实际的作用,但是衍生而出的科技却改变了世界。 它能化腐朽为神奇,使有限的人力驾驭千吨万吨的庞大机器。 到了如今,科技的发展更是超越了很多华夏人的想象。 电灯、电报、飞机...... 在此时贫困偏远的西北地区,依然和神话传说差不多。 普通百姓别说见了,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只有在富裕的沿海省份,人们更容易接触到新鲜事物,才对科学有所了解。 而李奇维的出现,以及华夏科学社的成立,都对科学的普及和渗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人们越是了解科学是何物,越是绝望。 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的精英们,更是生出了宿命论的悲观情调。 因为我们落后的实在太多了。 要不是李奇维的横空出世,这种悲观情绪会更严重。 最顶尖的那一小撮精英们,也会因此投入西方的幻梦之中。 然而现在,第一届物理奥赛的结果,彻底粉碎了这种思想。 吴有训一骑绝尘,以碾压的姿态,取得比赛的第一名。 而华夏团体更是超越了欧洲数国,仅仅位于英国和德国之后。 这种成绩,在开赛之前,不仅是欧美人想不到,华夏自己更是连想都不敢想。 简直和天方夜谭一般。 然而,它就是这样真实地发生了。 它证明了一个信念:华夏不弱于任何民族! “我们不仅仅只有一个布鲁斯教授。” “我们的本土也能培养出吴有训这样的天才。” “我们的教育终于开花结果了。” “华夏这片土壤,也能长出现代科学教育的果实。” “......” 无数人喜极而泣。 而吴有训的家庭情况很快也流传出来。 顿时引起众人震惊。 出生在贫穷的小山村,父母都是没有读过书的普通人。 从小就依靠自己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学。 然后又考上了黄埔理工大学,从此改变了命运。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帮助,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学习天赋。 可以说,吴有训的成长轨迹,让无数普通人共情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吴有训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验证。 他虽然没有开疆扩土,拜将封侯,但是他的成就更让人佩服。 因为他证明了华夏在科学和教育领域的潜力。 在华夏经受了如此多的屈辱和失败后,第一次堂堂正正地打败了所有国家。 让世界听到了华夏本土的声音。 华夏科学社为本次奥赛做了专题报道。 详细解读了本次比赛的题目难度,以及各国选手的实力高低。 甚至还有吴有训的第一手采访资料。 华夏科学社联络部部长周仁,亲自采访了吴有训。 “吴有训同学,首先恭喜你为国争光,取得了如此耀眼的成绩。” “谢谢大家的支持。” “我有一个疑问,同时恐怕也是所有人的疑问,希望吴同学能为我解答。” “您请说。” “众所周知,物理奥赛理论题的最后一题,震惊了全世界所有的学生。” “它的难度实在太大了。” “来自25个国家的80名选手,只有吴同学你一个人答出来了。” “所以外界给你起了一个超级天才的外号。” “吴同学,你能告诉我们,当时你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吗?” “你觉得你能解出这道题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吴有训笑了笑。 “首先我要感谢我们华夏队的团长,颜任光教授。” “在广东大学集训的一年多时间,是我成长最快,收获最多的一段经历。” “颜教授深厚的物理学知识折服了我,对我的帮助无比巨大。” “在此之前,我对于奥赛这样的题目是非常陌生的。” “接着,我还要感谢团队中的另外四个好友。” “我们每天都在一起相互讨论、相互学习,才能提升的这么快。” “这些都是我能解出最后一题的重要原因。” “但是,有一个人,他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唯一重要的。” “他也是我们华夏队五人要共同感谢的人。” 周仁忽然笑了,他轻轻推了推新配的金丝眼镜,问道: “哦?吴同学,能说说他是谁吗?” 吴有训以一种肃穆的口吻,如朝圣般说道: “他就是我最敬爱的校长,李奇维教授。” “没有李教授,就没有我吴有训的今天。” “我从小家境贫寒,本来是上不起中学的。” “但是得益于李教授在国内的教育改革,让我有了减免学费的优惠政策。” “所以我的父母才能拼尽一切,砸锅卖铁地供我读书。” “甚至我父亲不惜背井离乡,就是为了将来有一天我能学有所成。” “到了黄埔理工大学后,我同样因为成绩合格,拿到了很高的奖学金。” “这些钱足够我大学四年的费用了。” “学校有很多利于学生的政策,而这些政策都是李教授当初定下的。” “他说大学不是敛财之所,而是教育和希望之地。” “不能让任何一个有天赋的学生,因为个人原因而失去读大学的机会。” “可以说,我的父母给了我生命,而李教授给了我希望。” “在黄埔理工大学读书期间,我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们一起谈论科学,交流学习心得。” “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图书馆。” “那里有所有西方自然科学领域最新的成果。” “而这些都离不开李教授在国外的强大人脉。” “得不到外国的尊重,别人也不会把最好的东西给你。” “所以,我虽然没有出过国留过学,但是在图书馆内,我就已经走遍了世界。” “我什么内容都看,不管是不是本科阶段需要学习的。” “在集训期间,我就想到了相对论。” “于是,我就仔细地研究了。” “当然,我也没有好高骛远。” “比如广义相对论,以我现在的水平,是完全看不懂的。” “而狭义相对论,只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还是不难搞懂的。” “正是因为我看的多,想的多,所以在比赛时,才能冒出灵感。” “当时我的心理状态并没有什么特殊的。” “更像是一种水到渠成。” 吴有训的话,让周仁一阵恍惚,心中充满了感动。 这一刻,教育的意义仿佛具现了。 他终于深刻理解了李教授的良苦用心。 也明白了对方到底是在做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 士为知己者死。 周仁觉得自己已经加入到了这浩浩荡荡的改革之中。 吴有训的采访被公开后,立即在华夏境内引起了巨大轰动。 华夏从十几年前的封建,到如今在科学领域大放异彩。 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所有人目眩神迷。 尤其是那些立志救国的精英们,更是感受到一种磅礴的、势不可挡的力量。 而造就这一切的,就是家喻户晓的李奇维教授。 他和他的黄埔理工大学,就是华夏教育和科技领域的领头羊。 带着这个古老的帝国,重新焕发荣光,觉醒强大的力量。 这一刻,黄埔理工大学在华夏人的心中已然神化。 而它的创建者,李奇维,则再一次被无数人传颂。 到了如今,李奇维的名气已经无法再大了。 他和那些最顶尖的政治大佬一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他们还要出名。 也就是所谓的国际影响力。 李奇维此刻已经成为了全球级别的知名人物。 外国人不知道华夏的大佬是谁,但是一定知道布鲁斯是谁。 同时,第一届物理奥赛的成功举办,也让科学之城一战成名。 虽然那里现在只有孤零零的建筑。 但是众人都知道,不久的将来,那里将是整个亚洲的科学中心。 而吴有训就是那个科学中心里,走出的至强者。 广州,广东大学内。 教育部科技厅厅长许寿裳、广东大学校长王季烈、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于天池,三人在办公室内开怀大笑。 他们都和李奇维有着紧密的联系,自然很快就熟悉起来。 华夏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三人是发自心底的开心。 许寿裳更是高兴的忘乎所以了。 “妈的,真是太解气了。” “洋鬼子之前发报纸,直接忽略了亚洲,忽略了华夏。” “搞得比赛就是为他们欧美开的一样。” “现在被啪啪打脸了吧。” 于天池感慨道:“我在给李教授当秘书的时候,有想到过这一天。” “但是没想到它会来的这么快。” “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黄埔理工有多简陋。” “老师只有几个,学生也只有几十个。” “但是大家的脸上都有光。” “那是希望之光、信念之光。” “从那一刻起,我就决定了,自己一定要从事教育行业。” “只有教育才能彻底改变这个国家。” 王季烈深以为然。 他是广东大学的校长,对此体会很深。 尤其是在他出国考察之后,才明白李奇维的布局是多么伟大。 那种高瞻远瞩的目光,就连圣人也看不到吧。 仿佛天地之间的一切,都在对方的掌中,秋毫必现。 王季烈因此,重新找到了此生的方向,奉献自己的一切。 此刻,他看着面前二人,笑道: “寿裳、天池,你们二人应该比吴有训和叶企孙更开心吧。” “这一次,肯定要高升了吧。” 二人听后有点怪不好意思的。 不过这里没有外人,于是都没有顾及了。 许寿裳说道:“上头有意让我去江西省担任教育厅厅长。” “争取把江西省打造成一个教育模范省。” 王季烈和于天池皆是一惊。 这一步虽然看似是平调,但是意义却非同凡响。 “恭喜啊,寿裳,只要你做出成绩,位极阁臣,指日可待啊。” 于天池则是升迁为广东省教育厅的厅长,真正主管一方的教育。 王季烈真心为他们感到高兴。 他自己虽然没有任何奖励,但是他在国内教育界的名望,却如日中天。 他从一个前清的“封建”官员,到现在的现代化大学的校长。 这种转变,让所有人都看到了王季烈的能力和性格。 他笑着对二人说道: “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真正帮助奇维了。” “他一个人在外面,为华夏的科技教育事业披荆斩棘,走出另一条路。” “我们就要替他管理好大后方,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类人才。” “奇维曾经说过,未来的某一天,评价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看的就是人才储备。” “不仅仅是顶尖人才,还有那些合格的,数以万计的大学生。” 三人神色激动,他们能感受到那个伟大的未来,已经近在咫尺了。 他们的目光齐齐看向婆罗洲的方向。 在那里,有一个人和一座城,将是华夏未来的希望。 至此,李奇维在国内的教育和科技事业,正式布局完成。 政界、学界、工业界等等,都有他培养和支持的力量。 只待时机成熟,他振臂一呼,几十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将会喷涌而出。 到时候别说是小男孩了,沙皇都能给搓出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