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帽子扣下来,谁敢接? 朱元璋这才缓缓开口:“行,今年殿试结束后,由朝廷颁旨通知所有考生吧。” “臣等领命。” 詹徽一众人等纷纷起身,眼见朱元璋已迈步朝殿外行去。 临了,朱元璋补充道:“南征之事,你等与太孙商议一下,朝廷各部应以国事为重,军事行动不可延误。” 说罢,朱元璋便领着朱标离开。 朱允熥留在原地,朱元璋似乎又往大本堂走了。 武英殿内。 朱允熥与武将们双方眼神交汇,嘴角牵起一丝微笑,随即面容转为凝重。 “眼下我朝虽已将交趾纳入谈论范围,但军事征讨的每一步,都需精准无误。粮草兵马未启,朝廷就必须展现出定天下的决心,妥善安排南征的各项事宜。” 富贵不能淫,骄奢必败家。 如今朝廷公文中已直呼安南为交趾,朱允熥感到必须给众人提个醒,免得冲昏了头脑。 詹徽等大臣连忙俯身应道:“臣等明白,绝不敢有丝毫松懈。” 朱允熥颔首认可,示意群臣就座。 接着,他手指向那幅铺展广阔的明朝疆域图。 “大明疆域辽阔,然世界之大,远超列位想象。此次南征,或为大明开拓新域之始。望各位与交趾官员同舟共济,不负圣恩,亦为子孙后代树立楷模。” 这话震天撼地,透着征服四方的雄心壮志,听得常升他们热血上涌。 大明不断征伐,他们才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战士嘛,就该战死沙场。 可詹徽他们却是忧心忡忡。 自古文官武将不对付。 要说哪朝哪代文武能真正一条心,恐怕也就唐朝初年,唐太宗坐镇的时候,有过那么一小段和谐时光。 那时候的大臣,朝堂战场皆能胜任,文武双全。 科举制度兴起后,世家大族衰落,文武界限分明,鸿沟难逾越。 北宋那会儿,连宰相府前头都流传起“将不如犬”的笑话。 现在大明朝还算太平,文武之间虽然也有点小摩擦,但毕竟开国才25年,外头仗还没打完。 这时候,秦逵开了腔:“殿下,微臣恳请朝廷火速给龙江船厂拨款运粮,好把那30多艘大战舰造起来,为南征做准备。” 朱允熥转头望向郁新:“户部怎么看?” 郁新噌的一下站了起来,“20万两够不?” “够了,绰绰有余!” 秦逵闻言,立刻频频点头。 工部何时见过这么多银子? 朱允熥建议:“攻打安南尚需筹备,但开国公可与工部、户部商议,调动水师运粮船,先将粮食从杭州运至琼州。再分批运送钱粮至广西,转交云南西平侯。” 常升、秦逵、郁新三人站起领旨。 朱允熥再次提及:“琼州府藏有巨型露天铁矿,储量超乎想象,冶炼方便,且富含金银铜。工部务必派遣工匠同行勘探。” 琼州府那个含铁量高达七成的铁矿,朱允熥终于说了出来。 还有矿! 大家从朱允熥口中再次听到矿产的消息,惊讶之余,也有些习以为常了。 秦逵小声问:“不知道这矿在琼州府哪里,殿下是怎么知道的?” 朱允熥回答:“这矿在琼州府昌化县地界里,沿着昌江往上走,巡查一番就能找到。是暗卫探查到的情报。” 听到关于暗卫的事儿,秦逵立即停止打听。 其他人也不关心了,着急讨论产量。 常升皱眉深思,然后站起来提议。 “殿下,此次攻打安南,若在琼州府设转运站,能否将大营设在昌化县,便于调配物资粮食?” 琼州府的城池其实并不挨着昌化。 昌化位于琼州府西北,府城在正北,与雷州府隔海相望。 朱允熥疑惑道:“为何开国公属意于昌化?而非就近的琼州府城?” 常升回答道:“昌化可建立水师码头,直对安南,兵马和粮草的调度及运输都极为便利。” 朱允熥听后恍然大悟。 他从没想过,昌化县那地界儿,竟能鼓捣出个港口来。 昌化在琼州府的位置他心知肚明。 朱允熥立刻说道:“那便依照开国公所言,将昌化设立成南征大军的转运总部。” 毕竟,琼州府的铁矿环绕昌化,工部的人在开采炼铁之际,还可以协助南征大军的后勤基地建设,何乐不为呢。 另一边,任亨泰朗声开口。 “殿下,对于科举重开您提到要改革,微臣认为,既然要改就应全面彻底,不如将各科考题提前至考试的前六天,四书五经的考题推迟至后三天如何?” 刹那间,武英殿内静谧得仿佛能听见众人的心跳与呼吸。 朱允熥的改革虽仅涉及会试的一小部分,但任亨泰此刻的谏言,无疑使科举会试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将各科考题提前至前六日,无疑强调了举人的各科成绩,至于四书五经…… 詹徽等人纷纷看向提出此项惊人建议的任亨泰。 这家伙失去理智了? 任亨泰心潮澎湃,波澜壮阔。 他未失理智,但无法忘记,不久前被一帮理学青年堵门,进退两难的窘迫。 即使刘三吾那帮老儒已不在。 但这份屈辱,作为大明首个立了状元牌坊的文人,他无法忍受! 当初他们毫不留情,今时今日,他绝不能手软。 朱允熥复杂地凝视任亨泰,片刻后,缓缓道:“任尚书身为重开会试主考官,本宫自当同意,按你的想法办吧。” “多谢太孙厚爱。” 詹徽紧盯对方半晌,最终只好摇头叹息。 这位仁兄,犟的像驴。 见太子已经赞同,他也不敢再多言。 随后,詹徽忧虑地表示:“殿下今日欲招录落榜学子前往交趾,并赐予其同进士名衔,直接任命为官员。恕臣直言,此举恐引发非议。” “非议?” 朱允熥微微后仰,“击败交趾后,正是新领土需要人才之际,朝廷当然应当重奖以激励士气。” 詹徽愣住片刻,方才勉强挤出话语:“只怕…朝廷正经进士会觉得,这对他们不公……” 朱允熥眉毛一扬:“若真觉得不公平,心里不服,大可辞官走人,不做大明官。” 这话斩钉截铁,没留半点回旋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