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屋小说网>穿越历史>大明:我,朱允熥,带着朱棣造反> 第506章 不征徭役,以工代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06章 不征徭役,以工代赈(1 / 1)

朱允熥挥袖,转向郁新:“户部对于六府灾情,在现有的80万担粮食外,还能提供多少?” “20万担。” 郁新起身报数,神色略显紧张。 “100万担……” 朱允熥目光扫过在场的一众高官,忽然浅笑:“朝廷能筹集百万担粮食,全力支援六府,本宫不会再让各位为难。” 闻言,郁新心中顿时宽慰许多。 翟善接着道:“太孙,我们认为兰考县这次大溃堤,责任全在县令储学海,他不顾河道实情,盲目下令炸堤,加剧洪灾,其罪难逃。吏部建议,应将其捉拿回京受审。” 朱允熥眼神淡然,凝视着翟善。 “皇命在身,本宫不久将率锦衣卫,羽林左卫驻守开封,执天子令牌。关于六府灾情,一切事宜,待我抵开封后再议不迟。” 这话一落,文渊阁里即刻喧嚣四起。 朱高炽步伐谨慎,悄悄靠近朱允熥身旁。 他轻声问道:“你打算提前西行,并带兵坐镇开封?” 朱允熥默默颔首,随后站起,面对众人:“各位,本宫明日起程,若还有何要议之事,请一并提出,共同定夺。” 张襄站起身来。 “启奏太孙,粮食调配之外,当务之急是征召徭役,疏通六府淤积河渠,封堵兰考境内的太行堤两处缺口。臣等认为,征调徭役不得低于30万,不然六府春播夏税无望,秋收也恐受影响。” “对于这30万徭役的来源跟朝廷安排,诸位有何具体规划?” 朱允熥目光深邃,平静地望着张襄。 征调徭役,历来是民生大事,稍有不慎便易惹乱。 记得陈胜起义,便是因被征做徭役,途中遭遇困境,才举旗起义的。 张襄没注意到朱允熥微妙的情绪变化,按照文渊阁早前讨论的方案说道。 “臣等提议,自河南道各府,如光州,汝宁,河南,卫辉,每府征3万人,再调山东道兖州,东昌各3万,加上直隶淮安3万,共计可满额。” “各府供给百姓一半口粮,另一半由民自备,分别前往六府,在六月底前疏通河道,清淤防疾。之后各归原籍,确保夏耕不受影响。” 朱允熥静静地看着张襄,轻轻摆手:“此议不可行。” 张襄面色一怔。 朱允熥随即解释:“征调30万民众,耗资巨大,且延误十府农时。本次灾害应对,须局限于六府之中。” 这时,翟善再次开口,“太孙,如此一来,六府灾后重建可能要延续至年末。” 朱允熥嘴角一扬,“工部既已准备征调30万人救灾六府,朝廷供应口粮,想来户部对此已有安排。” 郁新不解太孙何出此言,瞥向张襄。 “太孙,户部与工部协商后,可额外提供20万担粮食用以征徭。” “那这20万担粮食,也一并交由本宫处置。” 朱允熥眼神炯炯有神。 “六府既然出了状况,为稳民心,朝廷就地征徭,全额供给口粮,动员民众就近做工,疏浚河道,修复堤坝。” 他打算实施以工代赈之策。 而这法子非他首创,历代屡试不爽。 闻言,张襄便默然低头,归座。 这时,朱允熥扫视四周,见无人异议,便说:“既然大家都没意见,那本宫便来谈谈我的想法。” 群臣个个正襟危坐,一副聆听教诲的模样。 朱允熥开口:“六府乃我中华文明腹地,不容轻视。国家出资供粮,百姓出力取酬,顺理成章。然而灾年之时,常有宵小作乱,疫情肆虐,威胁民生。” “明日我亲自赴开封督战,调太医院医官,医生,学徒共300人随行,工部,将作监擅长水利者同行,吏部,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则派员负责考核官吏,律法事务。” “此外,去年北上长江沿岸救灾的京军,从中抽调3万人马,集结于陈州府银城,并指令新任河南都指挥使陶庆整备河南道军事力量。” 听到这里,众人对前部分安排尚能理解。 但听到朱允熥要调动已规划返京的京军,并且涉及人事调整,都不由得一怔。 翟善等人心里暗自嘀咕,这两年皇太孙处理国事的手腕愈发强硬。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气氛。 旁边的朱高炽眨巴着眼睛,使劲回忆刚才朱允熥的部署。 几经确认自己不在出行名单上,心里暗暗松了口气。 “这回就不让你一起过去玩了。” 朱允熥手插袖中,迈出文渊阁。 朱高炽撇了撇嘴。 在皇族里,就数这位兄长最能折腾人。 分明是去开封府赈济灾情,到他口中竟成了外出玩。 朱高炽望向朱允熥:“有什么吩咐吗?” 朱允熥蹙眉盯着朱高炽:“你这话怎么听着不对味儿呢。” 朱高炽愣了下,嘟囔着嘴:“哪有?” 切。 朱允熥轻哼一声:“京师这边税署的事最关键。我在河南可能得待一阵子,这次既是考验也是机会,等我的信,准备把应天府税署的老问题解决了。” 朱高炽立刻站住脚:“你要借着六府洪水,推动税制改革跟摊丁入亩的事?” 朱允熥颔了颔首,接着张开手臂,在身前划了个圈。 “大明朝就像个池塘,你说这池塘有多深?” “池塘上面水清鱼可见,朝堂内外都说政治清明,国家安定。但清澈水面下是浑水,浑水下面是淤泥,藏着虾蟹。” 朱高炽拧眉,“水清则池底可见,六府洪水正好把池水搅浑,你便可以浑水摸鱼了。” “我正是此意。” 朱允熥笑着颔首:“天下哪能完全透明,但我们得保证,不时挖出些池底淤泥,滋养池边田地不是?” 朱高炽陷入沉思。 他认为朱允熥用池塘形容大明,挺贴切的。 百姓如水,奸佞小人总藏得最深。 乡村每年清淤,以便蓄水养田,国家治理亦如此。 …… 次日清晨。 天未亮,太孙府,灯火已点点。 上百名太孙府侍卫,加上上千名锦衣卫南镇抚司的骑兵,整整齐齐排列府门外。 五千多羽林军已至西城外云平码头乘船过河,经由陆路赶往开封府。 太孙府内。 朱允熥换上了简便的曳撒,被众人围绕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