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屋小说网>穿越历史>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471章 比拼综合国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71章 比拼综合国力(1 / 2)

寒食节除第一日外,接下来几日,天空俱是阴沉沉一片,乌云密布,雨水将下未下。

原本按照计划,薛仁贵在寒食节之后,就要领军奔赴安西。

然而当张柬之得知李治要往安西增兵时,立刻上疏了一道奏章。

李治看完之后,不得不让薛仁贵暂缓行动。

张柬之的奏疏很简单,如果前线增兵,长安可能会出现粮食问题,需得慎重。

其实这些年来,随着虞部栽树成林,禁止砍伐,秦岭植被已渐恢复,关中可耕种面积也已开始增长。

关中百姓一年收成,足以供应长安。

三门峡开通后,粮食也在不断朝长安运送,长安仓的粮食存储,已从李治刚来大唐时的一两成,达到半仓。

这些粮食足够支撑西边再打一场大战。

可话说回来,这次要打的其实有两场战争,吐火罗若起战事,大食人肯定也会进攻昆藏。

昆藏守军有五万唐军,三万地方军,安西有三万安西军,五万昭武军,加起来达到十六万大军。

平日不打仗时,苏定方和裴行俭都采取屯田政策,开荒屯田,让士兵自给自足。

可战事一起,士兵们便不能从事生产,只会消耗,且粮食运送中,也会徒增消耗。

如今又增派五万人马,整个西边,兵力达到二十多万,全部都由长安供粮,长安仓的供粮压力很大。

这些年来,大唐通过田制改革,粮食产量节节攀升,小灾不多,大灾却只有江南的一次旱灾。

各州县的粮仓储备都很充足,大唐称得上家底丰厚,并非打不起仗。

关中以东,有运河交通各地,运输方便,战事若在东边,自然毫无问题。

关内却不同,只能通过三门峡的黄河水道,将洛阳粮食运来长安。

三门峡的三座石门虽已炸开,运力却也非常有限。

故而战事拖延时间太长,例如三年五载,长安粮食依然有可能支撑不住。

当然,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李治还能带领文武百官,前往洛阳就食。

洛阳含嘉仓的粮食,每年皆是满仓。

所以问题其实并不大。

但张柬之是个一丝不苟的性子,他认为在长安以西开战,粮食问题必须极为重视,不能有任何疏忽。

他提议派出官员,核查长安仓和含嘉仓中的粮食,确认粮食储备与户部记载完全一致,方能开启战事。

孙子云: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李治不敢怠慢,当即下旨,让吴王李吉去户部调查。

至于含嘉仓调查的粮食,李治决定让太子李弘去调查。

当李治把李弘喊过来,告诉他此事时,李弘只提出一个条件,希望让李贤同去。

李治皱眉道:“弘儿,这次可是正事,你带他做什么?”

李弘忙道:“六郎主意多,如果遇到问题,孩儿可以让他帮忙出出主意。”

李治想了想,道:“也罢,那就让他随你一起去吧,六郎性子贪玩,你可别被他带偏,忘了正事。”

李弘忙道:“孩儿记下了。”告退离开。

李治刚安排好此事后,薛仁贵又过来求见。

他这边已经准备妥当,兵将都挑好了。

两名副将,一个是高侃,一个是李元芳,五万唐军中,有两万具装骑兵,两万唐骑,还有一万精锐步卒。

他不知李治为何让他暂缓进军,特来询问。

李治便将张柬之上奏的情况跟他说了。

“朕已经派人检查长安和洛阳的粮仓,等长安仓检查完毕,并无问题,你就可以出发了。”

薛仁贵道:“陛下,既是如此,臣能否让高侃带两万骑兵先行,以防安西出现变化?”

“什么变化?”李治问。

薛仁贵道:“大食人既能称雄西域,定非善于之辈,他们若见我们积极备战,很可能先发制人,突袭康国!”

康国是昭武九国之首,当初差点就投入大食怀抱,大食若要进攻昭武九国,康国必定首当其冲。

李治摆手道:“你不必心急,朕相信裴行俭定有应对方案,西域那边就交给他,你且耐心等候。”

裴行俭从未向李治要过援军,从这一点就能看出,他认为手中的八万唐军,足以对付大食。

李治派出薛仁贵,也只是为了以防万一,防止大食将四大兵团,全部投入西域战场,裴行俭寡不敌众。

眼下大食在吐火罗也不过七八万人马,康国也有三万守军,就算挡不住,加上裴行俭和其他八国的援军,优势显然在己方。

某种意义来说,李治倒希望大食人主动攻打康国。

如此一来,己方又能占据地利,只要击破大食主力,顺势反攻,便能轻易夺下吐火罗。

薛仁贵听李治如此说,也不再多言,正要告退,一名内侍来报,说高有道二人回来了。

李治笑道:“回来的正是时候,薛卿,咱们一起听他们讲讲大食情况吧!”

宣两人觐见。

未己,两人一起来到大殿,向李治见礼。

“臣高有道(杜易简),拜见陛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