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发行公债(55) 那些富豪跳不跳楼的何雨柱可管不着, 反正死的都不是什么好人, 但是听到马玉宽说他们的死跟那些洋行要拍卖工厂和店铺的股份有关,何雨柱还稍微愣了一下, 跟着就反应了过来。 想想也不难理解,那些洋行全都是做金融的,拿着这么多做实体的工厂和店铺根本没什么用, 而那些投机商人也明显知道这一点,所以还在死命挣扎, 要是洋行能把工厂交给他们管理就更好, 慢慢总会想到办法的。 可大夏的政务院明显棋高一筹,在厂里搞了工会解决了归属问题,又搞了工商联合会解决了经营问题, 直接架空了那些洋行, 搞得他们不得不拍卖那些股份,收回一部分现金及时止损。 可这个时候那些投机商人明显没钱,肯定买不回工厂,绝望之下大多数人就走了极端。 不过那些洋行应该也讨不了好, 毕竟经过46年接收、法币、金圆券、还有这次的粮食大战之后, 现在的北平城里,除了以娄家为代表的,那些既没有跑去南方被光头收割,又没有参与这次粮食投机的富豪以外, 根本就没什么有钱人。 那些洋行就算把手里那些工厂和店铺的股份全部卖掉, 估计也收回不了多少现金。 先是对马玉宽表示感谢,然后又在人群外围听他们说了一会儿,没见到什么新鲜的事情,何雨柱就溜达继续滑冰, 至于那些从房顶上跳下来的富商, 何雨柱可不感兴趣, 而北平军管会也只是象征性的了解了一下以后,然后也不管了。 跟着没过几天,洋行举办的拍卖会开始了, 正如何雨柱想的那样, 与会的人要么是北平军管会的工作人员,要么就是工商联合会里面的那些有钱人,要么就是于德顺他们这种交了投名状所以还没来得及清理的家伙。 而这些人基本上都可以算是一波的, 所以洋行的拍卖会显得异常和谐,根本就没有竞争, 在吃了几次闷亏以后,洋行立马就中断了这次拍卖,那些商铺和工厂股份差不多都砸在了手上。 时间来到1950年1月6号, 这天早晨, 何雨柱刚到分局没多久,就听到林征在召集分局的公安战士们布置任务, 核心意思就只有一个,收回东交民巷的兵营。 这一次,洋行不止没来得及甩卖手里那些工厂、店铺的股份,就连洋行本身也被大夏下令接管, 洋人们只被允许提着自己简单的行李滚蛋。 到了此时,整个大夏大中城市的工商业,几乎有一半被掌握在了政务院的手上。 剩下的那些大商人, 也几乎全都是积极拥护政务院的, 比如北平娄家、淞沪荣家这一类在棉粮大战中站在大夏政务院这一边的自己人。 等到理顺了经济, 政务院正式了发行大夏有史以来的第1个债券《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由于光头在战争中将各种公债、战争债券发行得极为泛滥,导致债券在那些有实力的地方富人群体当中完全没有信用可言, 所以政务员几乎是动员了所有能够动员起来的力量, 采取群众全面动员式的劝买活动, 就连公安局这种维持社会秩序的强力单位也被分配了任务. 此时,何雨柱站在下面, 看着林征召集了分局的所有人员开始布置推销《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任务。 “同志们,经过大家的努力,前段时间政务院彻底打垮了咱们大厦内部最大的投机商人势力,驱逐了洋行,夺回了大夏经济的控制权。 虽然现在战争仍然没有结束, 但是政务院的工作重心已经从战争转移到了恢复经济、恢复生产,进行大夏建设上面来了。 而建设我们的大夏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所以政务院发行了《胜利折实公债》,向大中城市工商界的商人,城市、乡村中的富裕人家筹措资金。 而我们的任务, 就是配合军管会、区公所和街政府的工作人员, 深入各个区、各个街道、各个胡同;各个县、镇、村;向当地的富户推销折实公债, 募集建设资金。 由于前些年光头在战争中滥发各种债券、各种货币,从城乡之中的老百姓手中搜刮了大量的财富, 所以我们这次的推销任务并不是那么好完成的, 我希望大家做好心理准备、克服各种困难,配合好同志们的工作。 下面,分配任务……” 林征话里的意思说得很明白, 公安局的任务其实就是全副武装的保护那些深入各个乡镇宣传的工作人员, 避免他们遇到沿途的土匪、恶霸和当地地头蛇的伤害。 既然有发生战斗的可能, 林征自然是不可能让何雨柱这个才14岁积极份子出城。 见这次下乡宣传的任务没有自己什么事儿, 何雨柱也就开起了小差, 想起《胜利折实公债》这个债券老祖宗以及它的那些子子孙孙。 其实后世的大夏也发布了相当多的债券,30年、50年期债券的收益其实非常高。 跟现在大夏老百姓没钱, 所以《胜利折实公债》的主要推销目标是富人群体不同,后世那些高收益债券的销售对象一直都是大夏全体公民。 只不过绝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一来不怎么关心这个东西, 二来无法忍受超长的赎回年限, 第三就是想买也完全抢不过那些大公司大集团。 普通人真正能够随意购买的,也就是一些经过包装组合过的债券型基金, 至于买基金的收益,其实也就那样。 很快,林征布置完任务,战士们领完装备,然后去和其他分局以及军管会派遣的工作人员汇合, 而何雨柱则溜达着回了办公室开始处理事情,完事儿以后就直接下班回家。 白寡妇12月底生下了儿子何建国, 现在正在坐月子, 由于不怎么方便,所以何家的生活场所基本上就搬到了前院的东厢房。 当何雨柱回到四合院的时候,何大清正在家里做饭, 见何雨水没在屋里,何雨柱随口问道, “爹,雨水呢,又在中院吗?” “雨水和青山、招娣他们都写在中院看着建国呢,等会吃饭的时候再叫他们。” 说起自己的小儿子,何大清是一脸的幸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