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近乎崩盘的收成 不过这个时候的易中海见聋老太太一出面就解决了问题,抢在阎埠贵说话之前把事情定了下来, 随便也跟邻居们一样点了他一句, “成,既然大家都同意这个方案,那就照此执行, 老阎,邻居们说得对,现在可不是你耍小聪明的时候,你要是真敢,我们可是要上报的, 到时候你能不能保住现在的工作可说不准,你好好掂量掂量。” 听到易中海也这么说,阎埠贵知道这次没人会帮自己,在家里的家具和工作之间,他果断选择了后者。 “老易,你们放心,我肯定积极响应号召,绝对不出问题。” 见阎埠贵这个抠门的服软,易中海满意的点了点头,跟着就开始张罗着邻居们捐东西,准备明天带去小高炉那边交差。 相比起四合院这帮利己的邻居,城里其他老百姓根本就没这么麻烦, 时间也慢慢来到九月。 这天早上,何雨柱在公共食堂吃完早饭,刚回家把自行车推出来,就看到许大茂推着自行车走进四合院,在他的自行车上还挂着两个暖水瓶。 于是有些好奇的问道, “大茂,你不是跟电影放映队的同志一起下乡去给老百姓放电影去了嘛,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 还有,这些暖水瓶是从哪儿来的,现在还不是发东西的时候啊。” 见何雨柱问起暖水瓶的来历,许大茂不由得叹了口气, “能是从哪儿来的,公社领导送给我们的呗, 你是不知道柱子, 至于向前些时候那样人人喝开水、经常洗澡之类的,现在完全不敢想。” 说到这里,许大茂先是谨慎的看了看两边,发现没什么人以后才小声说道, “你知道吗柱子, 我们这次下去给各个公社放电影,正好赶上农村秋收,要求大家抢收粮食,秋收的人手严重不足。” 许大茂刚说到这里,易中海和刘海中吃完早饭走进了四合院, 见此,许大茂直接闭口不言,推着自行车去了后院。 虽然他的话没有说完, 但何雨柱怎么可能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要知道粮食生产周期虽然很漫长,但收获的时候几乎都是掐着点儿和老天爷抢天时, 民间甚至还流传着一句【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的谚语。 就是因为在粮食的蜡熟期,经常性的有大风大雨,再加上粮食完全成熟以后极其容易自行脱落,想要做到颗粒归仓完全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必须在9成熟的时候进行抢收, 而这个时间窗口只有短短的一两天。 事实也确实如此, 由于自然灾害,到了1960年,大夏各种作物大面积减产, 粮食产量1453亿公斤、棉花产量2126万担、油料作物3405万担、生猪出栏量8227万头, 对比1957年, 粮食1950.5亿公斤、棉花3280万担、油料作物7542万担、生猪1.459亿头, 分别下降26.4%、35.2%、54.9%和43.6%。 与此同时,刚刚才建立起来没多久的城乡二元结构,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工业人口从1957年的1500万增加到1960年的3900余万, 城市人口占比从15%增加到20%,也就是超过1.4、1.5亿吃商品粮的城市人口。 1960年1月, 鉴于粮食产量下跌、消耗又急剧增加,继1955年之后,再次大规模下调城镇居民的粮食定量, 规定: 特殊重体力劳动者,每人每月的粮食定量从50~60斤调整为46~76斤; 重体力劳动者,从40~50斤下调至34~40斤; 轻体力劳动者,从30~40斤下调至28~32斤; 干部、职员、店员、学生,从28~36斤下调至24~28斤; 一般居民和十周岁以上儿童,从24~28斤下调至23~27斤; 9岁以下儿童,从6~25斤下调至5~23斤。 并且这些粮食当中仅有20%的面粉、10%的大米,其余70%全部为红薯、玉米、土豆等粗粮(每2公斤折合0.5公斤主粮), 同时,由于油料作物减产一半还多, 一般干部、职工、居民每月分配50克食用油、工人每人每月220克、高级干部高级知识分子每人每月500克。 至于其他的什么猪肉、鸡蛋的分配更是大幅度消减, 布匹从54年刚实行时的36尺到60年消减到了5尺4寸,给穿破的衣服裤子打补丁都够呛, 萝卜、白菜等蔬菜也被正式划入国家二类商品名录实行限量供应, 每人每天仅仅供应2两, 导致整个大夏的老百姓都面有菜色,北平作为京城,勉强比其他地方好上那么一点儿。 随着粮食的减少, 北平周边地区如津门、保城、常山等地的大小饭馆已经开始收粮票, 唯有北平此时还有一些早点摊儿和饭馆维持着主食不收粮票的政策。 星期天早上,何雨柱两口子起床洗漱完毕,就带着4岁的何营和刚刚半岁、还在吃奶的何跃进走出了家门, 对门阎家,阎埠贵也刚刚从屋里出来,正有气无力的靠着门框。 “哟,阎叔你不去外面吃早饭搁这儿干什么呢, 再不快点儿,可就没吃的了。” 兴许是昨天晚上就没吃饱,亦或许是别的原因,听到何雨柱的话,阎埠贵没精打采的笑了笑, “我等我大孙子呢, 柱子你先去叫你爹他们,等会儿咱们一起出发。” 闻言,何雨柱有些诧异的看了他一眼, 暗道这老抠儿这是转性了? 自从阎解成结婚以后,阎家分了家以后,哪怕他大孙子阎文韬出生,这老头机会都没再管过大儿子一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