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屋小说网>都市言情>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355章 李世民的无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5章 李世民的无奈(2 / 2)

“你敢说右威卫将军杨崇业所做之事,跟你没有丝毫关系,你一点都不知情?”

李泰闻言,顿时不敢多说了。

父皇都把名字叫出来了,显然已经得到准确消息。

几分迟疑,李泰犹豫着说道:“青雀并不识得右威卫将军杨崇业,请父皇明察,青雀跟他从未联络过。”

李世民深深的看着李泰,缓缓道:“朕知道,你跟右威卫将军杨崇业并不相熟,所以你觉得这样,就能跟你毫无干系?”

“还是要朕把话说得更加明白一些?”

青雀心头一跳,知道这番话是真的令父皇生气了,当即再度磕首。

“父皇,青雀知错了,请父皇责罚。”

这个时候再去狡辩,已经没用了,还不如老实交代。

不过李世民可没有要听李泰解释的意思。

这里头的情况跟门道,他是一清二楚。

兄弟相争,阴谋算计,当初他也是这么走过来的,哪里能不知道。

“都起来吧。”

李世民突然恢复平静,踱步至龙椅前坐下。

“即日起,减少魏王府五成用度,以示惩戒。”

李泰愣在原地,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本以为会被重罚,没想到只是削减用度?

连忙叩首:“谢父皇开恩!”

魏王府也不靠着朝廷给的那些俸禄。

即便是全部都削减了,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李世民又看向李治,目光中带着几分恨铁不成钢:“稚奴,你擅自调兵,本是大罪。但念在你一片‘护驾’之心.”

“便罚你去弘文馆抄写《贞观政要》百遍,好好领悟治国之道。抄不完,不许踏出弘文馆半步。”

李治抬起头,眼中满是惊喜与感激:“是,父皇,稚奴定当认真抄写,深刻反省!”

“你们可知朕为何从轻发落?”

李世民突然起身,缓缓走下丹陛,苍老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

“你们是朕的亲生骨肉,自小在朕眼皮子底下长大。青雀聪慧,稚奴纯善,朕又怎会不知?这次的事,不过是被有心人利用罢了。”

李世民走到李泰身边,伸手轻轻拂去他额前的乱发,动作轻柔得仿佛回到了儿时:“青雀,你编纂《括地志》,朕心中欢喜。但记住,学问是用来治国安邦的,不是结党营私的工具。”

又转向李治,拍了拍他的肩膀:“稚奴,你尚且年幼,以后遇事要多动脑,切莫再冲动行事。”

李泰和李治红着眼眶,齐声哽咽:“谨记父皇教诲!”

“起来吧。”

李世民叹了口气,“太子监国,事务繁多。青雀,往后多去政事堂旁听两次,帮着太子出出主意。”

“稚奴,抄写完毕后,便去协助太子处理文书。你们兄弟齐心,才能把大唐江山治理好。”

李泰跟李治都怀疑自己听错了。

现在他们还能协助太子治理朝政。

这是明降实升啊。

等于是有了听政议政的资格。

李世民沉声道:“记住,你们是亲兄弟,打断骨头连着筋。”

“有些事情,不可过分,若再有这般事情发生,莫怪朕言之不预。”

“行了,都退下吧。”

李泰跟李治作揖:“谨遵父皇教诲。”

待李泰和李治离去,张阿难轻声问道:“陛下,如此轻罚,是否太简单了些,太子那边,恐是会生出意见,如今.”

“阿难。”

李世民摆了摆手,“他们终究是朕的儿子。重罚,只会让兄弟间的嫌隙更深。些许惩戒,再给些甜头,才能让他们明白朕的苦心。”

“太子如今,心思已定,恐难回头啊。”

把魏王跟晋王弄过去听政,就是给太子找麻烦。

要让太子的精力,落在对付魏王跟晋王的身上,这样就能平衡下去。

若是没有魏王跟晋王,李世民跟太子直接对上,那就没有回转的余地了。

——

是夜。

长孙府。

长孙无忌现在也很纠结。

“父亲,又消息了,陛下招魏王晋王去了太极殿训斥。”

“如今对太子仍委以监国重任,将魏王、晋王的惩戒化作虚责。”

“陛下是怎么想的。”

长孙无忌摆手道:“住口。”

“朝堂之上,最忌揣测圣意!陛下罚魏王减用度、命晋王抄书,又让他们辅佐太子,这招‘恩威并施、兄弟制衡’的棋,岂是你能看透的?”

长孙冲被父亲的气势震慑,却仍忍不住争辩:“可太子手握神武军,辽东归来后又广纳寒门将领。他若真有不臣之心,一旦发难.”

长孙无忌起身:“所以才要稳住局面!”

“当年陛下玄武门之变,靠的是八百将士与朝臣支持。如今太子虽有兵权,但若没有关陇士族、山东豪杰的拥立,不过是孤家寡人。”

“你以为陛下为何从轻发落魏王、晋王?就是要留着这两枚棋子,让他们与太子相互掣肘!”

“这是要把太子的心思,从兵权争夺,转移到朝廷夺权这块来。”

长孙冲若有所思:“父亲是说,陛下故意让兄弟相争,自己坐收渔利?”

“岂止是坐收渔利!”

“魏王拉拢山东士族,稚奴背后也有许多支持,太子掌有神武军。

“三方势力斗得越凶,陛下的皇位就越稳。”

“我们长孙家夹在中间,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长孙冲有些疑惑:“那我们呢,为什么不从晋王跟太子择一而选。”

“毕竟不可能看着魏王上位吧。”

“父亲打算如何,是晋王,还是太子。”

长孙无忌沉声道:“我们长孙家,只忠于陛下。”

说到这里,长孙无忌思绪有些偏远:“武德九年。”

“那时陛下与太子建成势同水火,我和房玄龄等人暗中周旋,稍有差池就是灭族之祸。当年的局面,比如今更凶险十倍。”

“太子监国多年,政务熟练,加之先前册封农泽圣睿太子,造福天下,享有盛名。若贸然废立,天下必乱。可若任由他坐大”

长孙无忌没有继续说下去,转而说道:“陛下若有旨意,全力执行;太子若能安分守己,保他储君之位。但记住,无论局势如何变幻,长孙家的根基绝不能动摇。”

长孙冲郑重行礼:“孩儿明白!只是太子若察觉陛下的制衡之术,恐怕会加快谋变”

长孙无忌望着跳动的火苗,嘴角勾起一抹莫测的笑意:“他察觉也好,不察觉也罢。”

“只要魏王、晋王还在长安,只要满朝文武各怀心思,这天下,就翻不了天。去休息吧,明日早朝,还有场好戏要看。”

待长孙冲离去,书房重归寂静。

长孙无忌独坐案前,喃喃自语:“陛下啊陛下,这帝王心术,臣虽能看懂,却不知能否兜住这越来越大的局”

“太子他,可不见得会按照你的心思来啊。”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没有了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