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刘天华见此,连忙起身,做感激状说道。 李广和前后态度变化,大家都知道,应该和与淮安府回信有关。 既然已经说开了。刘天华也不再推辞。 当即答复下来,这典史一职,想来暂代做做也无妨。 “好!大家举杯同祝刘典史...” 李广和也像是松了一口气,举杯提议道。 何建强、钱为民,也都为刘天华感到高兴。 虽然他们目前在职务上,都是刘天华高, 但他们都知道刘天华真实实力及才能。知道这职务只是他在仕途上,一个开始而已... ... ... 等散席之后,李广和又单独把刘天华留下来。 “刘典史,听说你家,是从爷爷辈,才迁居本县大兴村?” “是的,县尊这是...” 刘天华之前真不知道这些,直到有一次,薛伯聊天时,无意提到此事。 “我就是随便问问,贵府祖上在淮安府,可有亲友啥的吗?” “这个我还真不知道...” 刘天华老实答道。 “哦! 是这样..." 李广和稍微有些失望,但接着又笑着说道: “刚收到淮安府回文,夸赞本县剿灭惯匪,并已按律上报朝廷。但在信的末尾,提到让你尽快,赶到淮安府。杨知府想见见你。刘典史啊,机会难得啊...” 李广和亲昵的拍了拍了刘天华的肩头,一副你懂得的表情。 “多谢县尊提携,在知府面前,我知道该怎么说...” “哈哈,好,孺子可教! 你如此年轻,有我大力协助,未来前途定不可限量...” 两人就在这几句话中,达成一致。 ... ... 杨国昌把捷报发出后,也在焦急地等着江东州,州牧王仁山的消息。 大华朝天下共有十八个州、省,以及两个边疆都护府。 江东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在全国范围,也算是一位较大的州府,且算富裕之地。 但因这些年,北方契丹,西部党项多次入侵大华, 朝廷连年对外战争,不仅频繁征兵,还摊派各种苛捐杂税。 导致江东州现在,人丁凋敝,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杨国昌是大华康贤三年,二甲进士,今年刚满三十岁。 杨家在京城也算是大家族,其先祖杨老令公。 跟随大华朝开国皇帝赵恒山,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被封镇北侯。 其后代杨家儿郎,替朝廷世代镇守在长城一线,以抵御北方契丹蛮族。 虽然他们家世代忠良,为大华朝立下无数汗马功劳。 但大华立国之初,为防止武将造反,开国皇帝赵恒山,就开始推行了文贵武轻的国策。 随着立国百年下来,这一政策使得武人地位,在朝廷里,越来越低。 很多武将即使在战场流血流汗,拼死厮杀,立下无数战功。 到了朝廷上,经常被文官一句轻飘飘的话语,就带过去了。 因是武将世家,杨家同样受尽委屈。 到了杨国昌父亲一代,在众多儿孙中,发现小儿子杨国昌,从小天资聪明。 为了打破杨府只出武将,不出文人的局面,更为了杨家今后的出路。 其父镇北侯杨华,卖尽老脸,多次备下重礼。 求到当代八贤之一,太原三槐王氏之后,大华朝大儒王柯舜。 请其教授杨国昌读书。 而王柯舜以文武不疏,闭门不见。 只到镇北侯来了三次之后,因被其真诚打动,这次收下杨国昌为弟子。 而杨国昌也终于不负家族众望。 一举考中进士,让杨府上下,扬眉吐气。 镇北侯更是大摆三天流水席,痛快的大醉一场。 现在淮安府在他治理之下,也只能算中规中矩,没啥特别的亮点。 “世事艰难啊,也不知父亲他们,在雁门关情况怎样了!” 杨国昌遥望北方,自言自语道....。 script src="/xxgg/dlgd.js"g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