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0章(1 / 1)

她的眼里有他们。 不像别的贵人,眼睛长在头顶上。 第51章 民以食为天,种田不但是学问,还是攸关存亡的大学问 宝镜川之所以叫宝镜川,是因为这儿有个小湖泊,湖水清澈,如同一面镜子,当地人叫它宝镜湖。 山岭之间的这一溜平原,就有了宝镜川的名字。 王允等人所献良田围绕在湖泊周边,水利很方便。 周有金自豪地道,“咱这地儿,从来没有旱过!” 方大郎也道,“前几年,长陵县的人还到我们这儿挑水喝。” 因有宝镜湖,他们的收成每年都比其它地方要高,要不是许老旺家盘剥得太狠,日子本不该如此艰难。 张祯也称赞道,“是块风水宝地。” 此时已进六月,田里自然不会空着,栽种的都是稻谷。 一丘丘良田规划得当,稻谷秧苗的翠绿映在水田里,平添几分亮色,远远望去生机勃勃。 靠近些,便能闻到稻叶特有的清香。 一派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霍红儿深吸口气,只觉这些年来的郁结都散了,张祈则有了写诗作赋的冲动。 张祯可没他们的闲情逸致,走到田埂上细看稻谷生长。 周有金沉默地跟在她身后。 方大郎连连示意,他才憋出句话,“道长若是早来几日,还可看到我们插秧。” 张祯笑道,“今年看不到,明年一定来看。” 华夏培育稻谷的历史源远流长,东汉时期就摸索出了插秧这种技术,既能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又能有效促进秧苗的生长,利于增产增收。 周有金很吃惊,“明年?道长明年还来?” 像浮云道长这种神仙般的人物,就该呆在金玉做的房屋中,来一次田里都是自降身份,明年怎还来呢? 张祯:“不只明年,后年,大后年都来!” 秧苗长势良好,中途若不遭虫遭病或发生其它的意外,可以预见会是一个丰收年。 但这种丰收肯定达不到她的要求。 她的目标很高,这将是一个浩大漫长的工程,再快再顺利,也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若不顺利,有可能十多年。 她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 当晚回去,让周有金儿子儿媳做了好饭菜,请朱老汉、李四麻、方大郎、姚瘸子等人饱餐一顿。 怕他们拘束,并未与他们同桌。 饭后道,“大将军欲设课农司,委贫道主理此事。贫道想延请诸位入司,不知意下如何?” 这是她昨晚才想到的,还没和吕布商议过。 但她相信吕布会同意。 合作这些时日,这点信心她有。 “课农司?我从未听过,管的是什么?” 问话的不是周有金、方大郎等人,而是好奇宝宝张祈。 张祯微笑道:“所谓课农司,管的自然是农事。种田也是一门学问,需精研之。” 这种说法,众人从未听过。 方大郎迟疑道,“种田也是学问?!” 张祯肯定地点头,“是。你们通晓这门学问,种田便比别人好。” 方大郎有些激动,“这,这怎么能是学问呢?” 他们这些泥腿子,咋能跟“学问”扯上关系? 张祯:“民以食为天,种田不但是学问,还是攸关存亡的大学问!” 张祈认为妹妹说得很对,赞同道,“没错,管子也曾云,仓廪实而知礼节,故农者,天下之本也!” 张祯一笑,又问道,“诸位意下如何?” 周有金这次抢着答话,苍老的脸上似有红光,“道长这么看得起老朽,敢不从命!” 张郎君说的那些文绉绉的话,他听不太懂。 但他能听懂课农司是大将军想要设立的,是朝廷官署! 他祖坟冒青烟了能入官署! 朱老汉、方大郎等人也忙着表态,想法和周有金差不多,都觉得这事儿光宗耀祖,极有面子。 张祯又跟他们说,每月有俸禄,具体多少,她回去请示大将军再告知大家。 众人欢喜不尽。 他们也是能领俸禄的人了! 但欢喜之中又有忐忑。 领了俸禄,肯定就得干活,他们干什么活呢? 光一句精研种田太过笼统,心里完全没谱。 张祯也知这是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物,掰开了揉碎了,跟他们讲解课农司的职责。 主要是三件事。 其一,改良耕种技术、种子、农具、肥料等等。 其二,传授经验。 其三,配合朝廷劝课农桑。 每半年考核一次,表现优良者另有赏赐。 若有突出贡献,不但重赏,还上表朝廷授官。 如果一年之内无所作为,则清出课农司。 听她讲完,几人都表示一定要干出点名堂。 ——被清出去?多丢脸啊! 张祯:“贫道静候佳音!” 华夏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几乎都能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 还有人专门研究农学,例如西汉时的氾胜之,编著了华夏最早的农书《氾胜之书》。 但这毕竟只是少数,张祯觉得不够。 她想让课农司成为农科院似的存在。 虽然现在看不出成效,也不知能走到哪一步,可有些事情急不得,需要慢慢来。 想在秋天有所收获,就得先在春天种下种子。 第52章 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遭罪 夜已深,张祯却还在临摹字帖。 霍红儿劝道,“师傅歇下罢,仔细熬坏了眼睛!” 说着帮她剪了剪烛花。 张祯笔下不停,“快了,你们先睡!”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