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表袁绍为冀州牧,小皇帝应允,派使者去送诏书。 高顺俘虏的黑山军将领于毒,也降了朝廷,被封为中郎将,归在高顺麾下。 使者是谁呢? 是张祯的老熟人郑三郎。 皇甫六郎去凉州之后,他也觉得不能再浪费光阴,靠着家族一番运作,成了侍中。 这次出使冀州,是他自告奋勇。 刘协往常看他也还可以,便答应了。 一路晓行夜宿,不用细表。 整个队伍中,最高兴的莫过于吕布。 张祯若是骑马,他就控制着速度,陪在她身旁说说笑笑。 张祯若是坐车,他乐子可就多了。 时而放马狂奔,时而上山打猎,时而聚众赛马,沿途鸡飞狗跳。 张祯远远看着他,就像看到一只脱缰的野狗,不,野马! 可以想象,他在长安呆得有多闷,现在又有多开心。 众武婢则看得眸光闪闪,春心萌动,“大将军英武男儿!” 花妮还说,像他这样的好男儿,凉州女郎都争着嫁。 说完又跟张祯保证,“道长放心,大将军是你的,我们绝不跟你抢!谁抢,我打断她腿!” 张祯:“......倒也不必。” 周羽:“怎说不必?很有必要!谁觊觎大将军,谁就是我等之敌!” 张祯张了张口,还是没有分辩吕布不是她的。 因为她忽然想到一件事,历史上的吕布是个恋爱脑、耙耳朵,他要是有了妻妾,她未必敌得过她们的枕头风。 所以,吕布还是暂时单身为好。 单身狗也可以很快活,看他现在,笑得多欢乐。 到了冀州,郑三郎去邺城,张祯吕布等人继续往幽州。 几日后,袁绍接到郑三郎,皮笑肉不笑地收了诏书。 又看了张祯的信,叹息一声,暗道可惜。 张祯竟然没看上袁家,不知该笑她没眼光,还是夸她忠于朝廷。 希望她以后不要后悔。 吩咐三子袁尚招待使者,尽快打发其回京。 郑三郎却不走,不卑不亢地道,“我是与大将军、浮云道长一同出京的,要等他们一道回去。” “什么?!” “吕布和张祯也来了?他们在哪儿?” 袁绍、袁尚大惊。 郑三郎淡淡道:“前往幽州,劝公孙瓒退兵。” 袁绍半天说不出话。 蔡邕确实说过,朝廷会调停他与公孙瓒,可他以为那只是句空口人情。 谁知他们来真的! “眼下到了何处?!” 郑三郎算了算路程,道,“约莫已进幽州!” 骑兵快得很。 袁绍皱眉,当即传令调兵,要去冀州与幽州交接处迎大将军。 郑三郎:“袁州牧静候佳音即可,不必兴师动众。” 袁绍斥道:“你年纪轻轻懂什么?公孙瓒豺狼之性,大将军与浮云道长危矣!” 郑三郎心想你哪里是为了他们,分明是想借机探入幽州。 老神在在地道,“袁州牧,某年纪虽轻,却与大将军、浮云道长相识已久。他们想做的事儿,没有一件做不成。” 你就等着罢。 听到他与吕布、张祯相识已久,袁绍换上笑脸,令袁尚与其结交。 袁尚明白父亲的意思,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极力款待郑三郎,想从他嘴里套话。 然而郑三郎也是世家子弟,从小经惯见惯,没被这场面蒙住。 酒照喝,舞照赏,歌伎也收下,但不该说的话,一句也不说。 袁尚听得最多的,是浮云道长如何美貌,大将军如何骁勇。 听得多了,不免跟袁绍嘀咕,“据说张祯有倾国之貌?” 袁绍怜爱地看着他,“阿爹为你找个更美的。” 袁尚:......怎么扯到他亲事上? 袁绍曾为他向张祯提亲,这事儿他是一点儿不知道。 这亲事不成,郁闷的不只袁绍,还有他的长子袁谭。 心腹不解地问道,“三郎君若迎娶张祯,其势更大,郎主为何想要促成?” 袁谭笑道,“张祯入袁家,便是一桩美事。” 而他那三弟自命不凡,怎么甘愿被张祯压一头?到时闹将起来,后宅不安。 夫君靠不住,张祯若想在袁家立足,就需要另外的盟友。 他可以当那个盟友。 遗憾的是张祯没看上袁家,他的谋划通通成空。 第125章 我与大将军跋涉而来,不是为了袁绍,而是为了将军你啊 五胡乱华时的胡人凶狠残暴,那东汉末年的胡人在哪儿呢? 现代网上有句话,“爸爸们在干架,儿子们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这种形容也对也不对。 确实有胡人瑟瑟发抖,期盼战火不要落到他们头上。 但也有些胡人磨刀霍霍,暗中窥视,想从汉室身上撕下一块肥肉。 之所以没撕成,不是他们没行动,是刚行动就被打趴下。 各地军阀没一个好惹,打兄弟狠,打胡人更狠。 后世有种看法,觉得汉人儒雅瘦弱,胡人高大健壮,汉人的单兵能力不如胡人,只能靠智谋取胜。 其实恰恰相反。 这时代,大家信的是“一汉当五胡”,不但智谋完胜,体力方面也完胜胡人。 试想,被汉室压制多年,生存艰难的胡人们,哪来充足的营养? 营养跟不上,身体又怎会健壮? 汉室再乱,底子也比胡人厚,身体素质比胡人强。 所以胡人各部落偶有作乱,但都很快被镇压,史书上也寥寥带过。 若是盘点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与胡人交战最多的将领,公孙瓒绝对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