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4章(1 / 1)

张祯讲得口干舌燥。 泥瓦匠们纷纷点头。 其实还不太懂,但州牧大人亲自跟他们讲解,不懂就不识相了。 张祯天天跟人精打交道,岂会不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 看着他们,就像老师看着一群学酥,勤奋、平庸、有礼貌。 一问都会,一做都错。 忽然很想念台舒师兄,跟他沟通可顺畅了,她说什么他都懂,甚至没说的他也懂。 ——大师侄台息虽然也在冀州,但他沉迷于研究改进旱地雷,整天呆在工房里,饭都顾不上吃,张祯不敢麻烦他。 或许这就是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吧。 不过,也可能是她并不精通传道授业这项技能。 张祯告诉自己不要急,和颜悦色地道,“诸位不必拘束,若不明白,尽可提问。” 泥瓦匠们暗暗交换神色。 估计是见她面容和蔼,说话也亲切,一名三十多岁的黑脸泥瓦匠迟疑道,“敢问张大人,这火炕,是否就是炙地?” 旁边的泥瓦匠连忙拉他,示意他闭嘴。 州牧大人说是火炕就是火炕,你提炙地做甚? 张祯来了兴趣,“炙地什么样儿?说来我听听。” 黑脸泥瓦匠磕磕绊绊地说了,其他人也知道,偶尔做补充。 “炙地”只是一种叫法,还有些泥瓦匠称之为火地、烟地、暖地什么的。 是指在数九寒冬,将地面烧热,再把柴禾移开,然后将铺盖搬到地面上,借着余温入睡。 家境好的,还会在地面上搭个石台或木台,更为干净。 张祯越听眼睛越亮。 这不就是原始版的火炕吗? 华夏使用火炕的历史十分悠久,保定的东黑山遗址里,就发现了火炕,年代可追溯到西汉早中期,还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 所以东汉末年出现原始火炕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只是不如后世的火炕有科技含量。 “没错,火炕就是炙地,但比炙地更舒适,更方便。” 有个泥瓦匠瑟缩着问道,“在床榻下烧火,不会把床榻烧着么?” 身下有火,想想就恐怖! 半夜被烧死都不知道。 张祯耐心地道,“不会,用厚实的土坯砌成床榻,烧不着。” 别说这泥瓦匠,后世南方人也有这种疑惑。 又有泥瓦匠问,“还能烧水做饭?” 张祯:“能。烧水做饭时,炕上也就热了,一火数用。” 但这个功能不是必备的。 大户人家自有厨房,不需要在火炕旁边做饭。 说了大半天,泥瓦匠们表示这回是真懂了,可以上手一试。 张祯就让荀彧找了几户人家做试验。 最终发现,名叫罗大个的黑脸泥瓦匠盘得最好,最接近张祯记忆中的东北大火炕。 只需一小捆柴,就能保温一晚上。 炕上温度也合适,既不会烫得睡不着,又不会半夜被冻醒。 检验过后,张祯大力夸赞了罗大个,任命他为将作中工,月俸八斛,负责教导别的泥瓦匠。 若是教得好,还能晋升为上工或者工令。 罗大个先是不敢置信,随后感激涕零,叫着全家人来给张祯磕头拜谢。 他一个大字不识的小小工匠,如今竟也能吃上官家饭,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张祯勉励一番,又赏了钱。 爷爷说过,再动听的赏识之语,都比不上实实在在的金钱鼓励。 第一批泥瓦匠学成之后,再由荀彧派人推广到全冀州。 想到幽州牧刘虞一向爱民,对汉室也有忠心,此次还出兵震慑袁绍,张祯就不想落下他。 写了封信过去,让他派人来学。 州牧府此时已改名知州府,张祯让罗大个在府里盘了几个火炕,吕布、陈宫、贾诩、荀彧等人都很喜欢。 尤其贾诩,上了年纪就畏寒怕冷,每年冬天都很难熬,感受到火炕的妙处,欣喜地说自己还能活上几十年。 曹操也厚着脸皮要学,张祯答应了他。 刘备虽在魏郡,也得到了消息,传信说想学。 张祯连曹操都能答应,自然不会驳他,让他尽管派人来。 陶谦派来的大将曹豹这方面不太敏锐,但陈登心眼多,撺掇着他跟张祯说要学。 徐州也很冷呐。 江东虽然没有东北冷,但孙策、周瑜见大家都学,也不甘落后。 张祯全都答应。 贾诩本想阻拦,这样的好东西,就该和优良稻种一样,留着掐诸侯们的脖子才对。 但转念一想,火炕一旦推广到民间,就管控不住了。 总不能每家每户都派兵驻守。 还不如做件好事,博个好名声。 袁绍为讨好张祯,在自家别院里也盘了火炕。 盘好之后,特意宴请京城这一干人等。 他们全家都要迁居到长安去,往后就在吕布眼皮子底下度日,结交张祯、陈宫、贾诩等人迫在眉睫。 曹操、关羽、张飞、曹豹等人也在宴请之例。 还让家中女眷也出席,以示通家之好。 张祯的桌案在吕布之侧,目光却总飘向对面。 “神悦看谁呢?” 吕布借着为她布菜,含笑问道。 张祯刚想说看洛神,话到嘴边拐了个弯,“袁家这窗棂颇为别致。” 险些忘了,吕凤仙是个好色之徒啊。 甄夫人好好过着自己的日子,何必为她惹去祸端。 红颜薄命,是甄夫人的真实写照。 邺城被曹操攻破后,为得到曹丕的庇护,袁绍之妻刘夫人主动将她献给曹丕。 专宠数年,原以为是真爱,却是色衰爱弛,最终被曹丕厌恶痛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