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卿们私下议论几句,倒也能接受。 ——打败袁绍夺回冀州,乃不世之功,当然应该奖赏。 刘协甚至还跟张祯商议,想给吕布加九锡。 张祯:“......陛下,万万不可!” 她不是觉得吕布受不起,而是担心滋生他的野心。 就算她能压住他,也怕有个死忠于吕布的部将,冒出来硬给他披黄袍,那时就晚了。 要知道,王莽、曹操、孙权、司马昭,以及后世的宋、齐、梁、陈、隋、唐等朝代的开国皇帝,都曾受过九锡之礼。 因而九锡也成了篡逆的代名词。 若无反意,就最好不要。 刘协固执地问道,“为何不可?” 他如今年岁渐长,演技也更为精湛了,张祯一时拿不准他是试探还是真有此意,正色道,“陛下,九锡之礼,不该赐予臣工。” 刘协凝望她片刻,眼圈忽然红了。 哽咽道,“姐姐对汉室一腔赤诚,我明白,我都明白!” 张祯:“......陛下对微臣信重之心,微臣也明白!” 讲真,挺受不了老刘家人充沛的感情。 眼泪说来就来,哭戏杠杠的。 要是混娱乐圈,能省多少眼药水。 刘协哭完,又道,“神悦,我认你为长姐,你认我这个兄弟么?” 张祯:“认!” 她说这个“认”字的时候,只以为刘协在煽情,这也是他惯用的小花招。 因此情商很高地配合他。 谁知次日,刘协当堂下诏,晋封她为靖国长公主,食邑万户。 另加忠义侯,开府仪同三司,也是三不朝。 张祯:...... 你小子行动力还挺强! “公主殿下,还不谢恩?” 袁尚读完诏书,僵硬地提醒张祯。 她这公主、侯爵,都是踩着他们袁家得来的啊! 小皇帝还特意点名让他宣读诏书,肯定是故意戳他心窝子。 太坏了! 张祯没接诏书,施礼道,“陛下,臣非宗室,不敢领受公主尊位,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刘协微笑,“昨日朕就说过,要认你为长姐。天子金口玉言,怎能随意更改!” 她为何自领冀州牧,为何分设冀州将军、知州、刺史,又为何不长驻冀州,而是回京? 这些问题他想了很久,最后想清楚了。 也许,若干年后张神悦也会变,变得像王莽、像董卓,但今时今日,她心里全是汉室,没有半分私欲。 那他也愿意给出最大的诚意,以确保她以后不会改变。 其实,最合适的位置不是长公主,而是中宫皇后。 但商议时王司徒吓得脸都青了,说他若敢立张神悦为皇后,吕布肯定反。 谁都承受不起那样的后果。 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当了长公主,礼法上也就成了他的家人,这也很好。 张祯:“......陛下三思!” 刘协:“皇姐,你若再推辞,便是对朕心怀不满。” 张祯:“......并无此意!” 边说边看向朝中大臣。 长公主耶,哪个女孩心里没个公主梦?当一当也无妨。 反正不管当什么,她都是张祯。 多个马甲也没什么坏处。 况且,神仙弟子她都当得,长公主自然也当得。 但如果因此事与公卿们起冲突,就得不偿失了。 虽然他们都说不过她,可好钢也得用在刀刃上。 为个公主之名,不值得。 她也笃定公卿们不会同意,尤其是宗正寺那一票。 谁知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她目之所及,所有人都是含笑点头,仿佛一个异姓女成为大汉长公主很正常。 宗正更是一脸欣慰。 ......不是,你们都转性了么?怎地这般通情达理?不是应该以死相谏,请小皇帝收回诏书么? 张祯会这么疑惑,只能说她对东汉末年的政治残酷性还不够了解。 经历过宦官乱政、外戚当道、董卓肆虐的公卿们,对权臣的要求很低,只要不当面训斥小皇帝,都能算忠臣。 当个长公主算什么? 立为皇后才需要引起警惕呢! 何况人家还有这么大的功劳! “陛下,臣以为不妥!” 忽有人出言反对。 张祯不用转头,就知道说话的是吕布。 ......这厮什么意思?为何阻我好事儿? 刘协:“何处不妥?” 他也没预料到,第一个反对的竟然会是吕布。 吕布一本正经地道,“长公主之爵,位同亲王。可陛下又加神悦为忠义侯,岂不是降低了长公主的格调?” 刘协:“......以爱卿之见,该当如何?” 吕布朗声道,“不如直接封王!” 他的心上人是大汉诸侯王,光是想想,他就,他就激动得不行了。 这神来之语,令公卿们脸色大变,纷纷劝阻。 “不可!” “不妥!” “大将军慎言!” 刘协一抬手,压下众人的声音,稳稳地道,“爱卿忘了么?我朝祖训,异姓不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吕布张了张口,他还真给忘了。 张祯见他又要说话,赶紧接诏谢恩。 不得不说,吕凤仙这无拘无束的思路,她还是佩服的。 第215章 盛世安宁,长盛久安 “这才过去多久,京中气象完全变了。” 士孙瑞叹道。 这是王家一处静室,他与王允盘腿坐在炕上,边对弈边闲谈。 王允听得出他的一语双关,淡淡道,“气象变了,也未必是坏事。” 士孙瑞下了一子,“我只怕变得太快,好事也办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