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慢慢道,“天地不容,众生共弃,死无葬身之地!这种话,能随便说么?” 他真怕一语成谶。 只要想到那种可能,就恐惧得血都凉了。 他弑杀两位义父,手下冤魂无数,落到何种结局都是报应,但神悦不可以! 张祯:“......原来是为这个呀。你忘了有前提条件?若不篡汉,誓言便不会灵验,不要怕!” 是她的错,忽略了古人对誓言的重视程度。 她从现代来,虽也重诺言,敬畏之心却没那么大。 凤仙是土生土长的东汉子民,生出应激反应很正常。 吕布将她连着被褥抱到膝上,把她按在自己胸口,沙声道,“我听不得这个,听不得!往后不许再说!” 他忠于汉室,对谋朝篡位不感兴趣。 但生存第一,若是非要篡汉才能活下去,他不会犹豫。 然而现在不敢了,没有后路了。 不怕誓言应验在自己身上,怕应验在她身上。 想到这儿,眼中掠过一抹张祯看不到的狠色,反不了汉,那就只能全心辅汉! 任何威胁汉室存续的人或事,他都会铲除! 包括但不限于羌氐、鲜卑、乌孙、匈奴、高句丽、乱臣贼子、八方蛮夷...... 张祯默了默,“好!” 尊重凤仙的封建迷信。 第385章 神悦如此聪慧,怎在这事儿上犯糊涂? 张祯封为宸王、君臣正旦盟誓这两件事情,以这个时代所能有的最快的速度传扬向四方。 普通百姓看的是稀奇,自古以来未有女子封王,嘿,咱们大汉现如今有了! 若是别的女子,老学究们少不得骂一句纲常错乱、乾坤颠倒,公车上书都有可能。 但那是张祯。 说动吕布诛杀董卓、平冀州收辽东镇压八方乱象的张祯。 她还能治疫,能种田,会制火炕。 老学究们年纪老迈,冬日实在难熬,火炕真能续命。 摸摸热乎乎的腿脚,决定缄口不言。 就当吃人嘴短拿人手软了。 望族豪门、各地官吏、有志之士,关注的重点则是她和吕布、皇帝都立下毒誓。 这就传递出一个信息,本朝君臣相得,亲密无间,未来几年朝堂不会乱。 而有朝堂在上面镇着,地方上也乱不起来。 有人扼腕,有人欣喜,表现于外千姿百态。 但这些事情,张祯并不在意,因为她有更重要的事儿。 张府宴席过后,她便召集公卿,到大将军府议盐政。 王允提前一个时辰赶来,忧心忡忡地道,“神悦,盐政不可轻动。” 张祯轻笑,“我知道。” 华夏最早的盐政,是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官山海”政策,民间私盐为主,官府制盐为辅,但私盐只能卖给官府,再由官府定价销售,齐国由此而富强。 后秦国商鞅变法,民间可以自由制盐售卖,但须向官府缴纳盐税,且税收极重,导致盐价也一直居高不下。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也延续秦国时的盐制。 据史书记载,秦时盐利是古时的二十倍之多,盐商巨富。 到了汉朝,初期也循秦制,然武帝时期,急需征伐四方的军费,也想要打击地方豪强,便实行盐铁专营,不允许民间牵涉这两项利润,开采、生产、售卖的所有环节,都由朝廷垄断管控。 这样一来,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他也有钱继续扩张版图了。 之后是光武帝时期,废除食盐专卖之法,罢私煮之禁,听民制盐,自由贩运,朝廷只收税赋。 接下来便是东汉末年,为减轻财政压力,恢复汉武帝时的做法,实行盐铁专卖,朝廷多一笔收入。 前几年董卓乱政,各地也动乱,汉祚差点不续,对盐政的管控并不严密,民间煮盐多得是。 也造就了一大批富可敌国的盐商。 王允:“既然知道,还有何可议!” 神悦大约是想将食盐专卖落到实处,但他不太赞成。 其一,自光武中兴以来,本朝轻徭薄赋,不与民争利,盐政上实施的向来是只征税赋,并不专营。 像前几年那般,将食盐收归朝廷专营,本来就是权宜之策。 其二,若是收归,必然触动某些世家大族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噬,得不偿失。 因而他觉得,不到迫不得已之时,最好不要动盐政。 就算要动,也再等几年。 事缓则圆,操之过急没有好处。 张祯反问,“王叔,你不觉得,盐太贵了么?” 华夏古代,食盐一向很贵。 她查阅过资料,汉初,食盐与五谷价格之比大约为五比一,汉武帝食盐专营后达到八比一。 东汉安帝年间,一石米八十钱,一石盐四百钱,价格也是五比一。 但那是大丰之年才有的低价,整个东汉时期,米价通常在每石一百六十以上,盐价通常在八百钱以上。 若是遇上饥荒,一石米能达到一千钱,一石盐能达到八千钱,价格八比一。 她刚穿过来那一年,米价是二百八十钱,盐价是二千三百钱。 这两年都是丰收,关中米价降到一百二左右,可盐价,居然还是八百钱! 其它地方,盐价只有更高的。 尤其边境偏远地区,盐价多少,都是盐商说了算。 而汉代一个成年人,每月食盐约三升,即零点零三石,按关中的价格标准,需要花二十四钱。 倘若是一个四口之家,每月光是买盐,就要花钱九十六。 看似不多,但一名长吏,月俸只有粟二十斛,钱二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