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78章(1 / 1)

新选出来的单于,则与族中贵族、长老一起,押送到长安为质。 算算日期,大约还有半个月就会到。 对于曹操的这种安排,张祯极为赞成。 冀州现有赵云、荀彧,又有大片荒地,将俘虏安置到那儿正合适。 她很放心。 但,这支匈奴既然是正打算南下劫掠,那六年免田赋的策略就不适用,最多免三年。 关羽、张飞那边,也偶尔迷路,只是没有曹操那么离谱。 迷路几日,又能找回正确的路线。 沿途也遇上几支南迁的胡人小部落,杀了一些,俘虏一些。 因俘虏不算多,也就懒得派人送回来,征了族中大部分青壮,又收缴了武器、马匹、钱财,令其留在原地,待回程时再一并带回。 张祯刚看到这份军报时,还想着难道不怕俘虏逃跑? 再一思量,就知道自己想当然了。 首先,胡人底层,并不抗拒内附,他们向来是能抢就抢,抢不到就降,降了就内附汉室。 其次,胡人都知道,汉朝将领当场不杀他们,过后大概率也不会杀,没有逃跑的必要,跟着汉朝大军回来,反而能有活命之机。 生存才是最重要的,别的都排在后面。 张祯放下军报,若有所思。 曹操遇上的胡人部落,想要南下劫掠,关羽、张飞遇上的,也在南迁。 迁过来做什么呢? 自然也是边放牧边劫掠。 这让她不得不产生一种猜测。 等她打开吕布的军报,这种猜测得到了证实,漠北大旱,人马多死,诸部逃散。 逃向南边的很多。 吕布本是中军,按理应在前军曹操之后。 可曹操一直迷路,不知不觉间,他就冲到最前面去了,也就掌握了大漠第一手消息。 张祯很担心大军缺水。 吕布似乎也知道她会担心这个问题,随后写道,他们很幸运,找的向导也很靠谱,总能找到水源,让她不要担忧。 又说,此次定要封狼居胥,否则不回还。 张祯默默祝他得偿所愿。 想到即将有大批难民,不,大批胡人内附,她又打开一本册子,看了上面记录的粮食库存,心里有了底。 而且,马上就要秋收了。 关中看样子又是一年大丰收。 各地官府上报的表章,也大多是“硕果累累,长势喜人。” 但也有几个地方要么遇上旱灾,要么遇上水灾,也都立时得到了治理,能补种的补种,不能补种的,安置到别的地区。 整体而言,不影响大局。 张祯已经十分感谢老天保佑了。 现在的疆域虽不如后世大,也不算小,偶遇自然灾害很正常。 只要不是三分之二的地域颗粒无收,互相拉扯一下,就能熬过去。 军报之外,吕布还给她写了厚厚的信。 不是同一天写的,而是想起什么写什么,积攒下来,等着送军报时附上。 海东青的负重量毕竟有限,承载不了他全部的思念。 张祯看了开头就脸红心热,果断收起,等着有空时再细看。 公孙瓒东征高句丽的军报,也是喜讯连连。 与高句丽交战数次,无一败绩。 更可喜的是,前军张辽,已率大军攻克了高句丽丸都城。 张祯目光一定。 丸都城?这个名字有点特别。 再在大脑里一搜索,很快想起了与之关联的事件。 历史上,辽东被公孙度控制,高句丽与曹魏联盟,共同攻打公孙度,后毁约反水,并派兵袭击辽东西部。 曹魏出兵镇压,打到了高句丽王城丸都城,位于后世的吉林集安郊外丸都山。 当时的高句丽王忧位居逃到沃沮,后修筑平壤城。 遗憾的是,曹魏政权以为高句丽已经亡了,没有追过去。 若干年后的五胡乱华时期,高句丽趁机出兵辽东,侵占汉域,掠夺男女。 想到这儿,张祯心中一紧,准备看完军报就回信,告诉张辽和公孙瓒继续追,以免养成后患。 虽然历史中的高句丽要到唐朝才被灭国,但完全可以提前嘛。 然而再看下去,她发现自己多虑了。 公孙瓒等人压根没有收兵的念头,越过丸都城,追着忧位居的踪迹,一路向前。 张祯估摸着,这会儿应该到图们江了。 不捞到足够的军功,大概不会回来。 这样也好,省得他们在家里乱。 想了想,还是给公孙瓒、张辽写了信。 让他们刻石铭记,有的埋于地下,有的立于路旁。 这叫防患于未然。 就算未来棒子国还是会出现,在铁证面前,大约也没脸跟华夏争各项文化遗产了。 如同癞蛤蟆跳到脚背上,不致命,但恶心人。 第415章 金黄的麦浪,沉甸甸的稻谷,是此间最美的风景 通过军报,张祯也发现了这两路远征军最大的不同。 吕布这边,仿佛整天都在找路,打仗像是顺带的消遣。 公孙瓒那边,路很好找,从来不迷路,敌人也是一找一个准,战事不断。 但是,西征军的敌人,不找到则已,找到就是一个部落。 东征军的敌人,则是一小股一小股。 因此两边的战功核算,目前看来还能齐平。 排在第一列的,是曹操和张辽。 其他人都在后面,差距还有点大。 这两路大军也有相同之处。 其一,因装备优越、武器超前、粮草充足,对敌人往往能形成碾压之势,只要不轻敌,便很难落败。 其二,都记得收集中原没有的物产,随军报送回长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