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81章(1 / 1)

张祯想都没想,笑道,“可!” 她有意在迁都后成立农科院,现在这几个人,还少了点,欢迎有志青年加入。 况且,张义的家族也是世宦,与朝廷利益捆绑,不用担心张容背叛。 张义见她答应得痛快,感觉自己在她这里有几分面子,心下愉悦,取了块酥糖慢慢吃。 吃完忽然抬头,用一种奇怪的目光看着张祯,表情竟然有些梦幻。 张祯被看得心里毛毛的。 老爷爷,请问你在想啥呢? 张义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了什么,“神悦,你老实告诉我,你到底是不是神农弟子?” 张祯:“......不是,教我培育稻种的老师不是神农,是一位姓袁的大贤士。” 看不出来,这老爷爷的想象力还挺丰富。 今时不同往日。 曾经,她为了取信于人,拼命神化自己,现在不一样了,目的基本达到,要做的是洗清身上的神话色彩,回归凡人,否则会被反噬。 所以“神农弟子”这个称号,只能忍痛放弃。 张义:“真不是?” 张祯肯定地道,“真不是!” 张义有些失望,他还以为,上天看不过去大汉百姓受苦受难,特意派神农弟子下凡救世。 也是,人人都说神仙好,可又有谁真正见过神仙? 能救世的凡人,也和神仙相差无几。 “神悦,总有一日,天下百姓都能吃饱,对罢?” 张祯轻笑,“对!也许到那时,大家还嫌吃得太多太好,导致身体肥胖,有意减肥呢。” 张义大笑,“借你吉言!” 心里虽然不信,也觉得这是好兆头。 第417章 九龙拱卫,飞凤朝拜,正该建造大汉都城 这一茬粮食入仓,农户也没闲着,休息一两日,就开始翻地种豆。 种豆能肥地,这是课农司属吏告诉大家的,一些老农也知道。 而且,朝廷只收一茬田赋,大豆收成多少都归自己家。 所以虽然从早忙到晚,累得不行,心里却很充实。 张祯也想去田间观看种豆的情景,但没空。 因为,白玉京寻址小分队回来了! 耗时数月,跋山涉水,初步选了六个地方,全都绘制了周边舆图,带回来给张祯决定。 他们自己内部也是争执不下,各有各的想法。 “王上请看,此地前有照,后有靠,风水最佳!” “非也非也,宸王千岁,此地沃野千里,适宜筑城!” 李严和张松互不相让,都想让张祯采纳自己的意见。 法正赞同张松,“王上,这一处确实最好,某询问过周遭百姓,此处从无地动,也无大旱或山洪。” 袁尚支持的是李严,“王上,这儿最为平整,还有终年不干的湖泊,不缺水源。” 他堂弟袁曜也支持李严,“王上看到了么?此处有两座大山,如屏障一般,正好设关护城。” 刘琮却是自成一家,挤上前,指着一张舆图激动地道,“神悦妹妹,那两处都不妥,愚兄请了相士,说此地九龙拱卫,飞凤朝拜,正该建造大汉都城!” 虽然他是宗室子,又管张祯叫妹妹,但小分队里其他人并不怵他。 谁不知道他爹是刘表,谁不知道刘表曾经割据一方,对抗朝廷,坑害张祯。 能留他父子小命,容他父子出来蹦跶,那是朝廷大度,张祯仁厚。 他们这些没有污点的忠臣良才,在他面前腰板硬着呢。 袁尚、袁曜虽有污点,也不会觉得矮他一头,只气他仗着宗室的身份,在自己面前摆谱。 ——大家都落魄,谁还不知道谁啊! 李严当即道,“刘侍中,你请的那相士并无名气,安知不是随意胡说。” 刘琮:“此言差矣!正方兄,你没听过那位道长的名声,只能说明你孤陋寡闻!” 袁尚:“我们也没听过!” 刘琮斜睨他,“你们也孤陋寡闻!” 法正、张松等人也怼他。 向来肃穆的大将军府中堂,一时吵闹得如同菜市场。 张祯听得头大,抬手示意他们全部闭嘴。 等众人安静下来,看向一直没说话的秦书、单冬、胡维三人,“诸位师兄,你们倾向于何处?” 墨家已入世,她墨家传人的身份也不再是秘密,能光明正大地称呼同门。 选址这种事情,她觉得还是墨家同门比较专业。 白玉京定在河南,已经是考虑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具体选址,更多要考虑地质因素。 李严、张松、法正等人陈述的理由,她听得进去。 刘琮说的那是什么鬼?仅凭相士之言就定一国之都,没这么儿戏。 三名墨家传人互视一眼,由秦书代为发言,指向刘琮手中的舆图,道,“我等以为,此处最佳。” 张祯:...... 感觉有被打脸,刚在心里说刘琮儿戏,她认为专业的墨家同门就支持他。 刘琮大喜,这三个闷葫芦,路上也没什么表示,他还以为自己得孤军奋战。 “哈哈,三位仁兄......” 张祯打断他,“理由呢?” 她不相信墨家也会迷信相士。 依然是秦书作答,声音很沉稳,“王上,正平兄所言前有照,后有靠,确实是选址的要点。刘侍中选中的那一处,背靠嵩山,北依黄河,山水皆宜,地质牢固,适合修建城池。离洛阳、开封也近,能与那两城形成犄角之势。” 张祯听他这描述,似乎有点像郑州的位置。 但也不是很肯定,她还没那么厉害,不能记住每个省的地图。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