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68章(1 / 1)

忽然又想起一事,心疼地道,“粮食且不说。民夫的工钱,也是一项大支出。” 要依他,给吃食就不错了,还付什么工钱。 这是服徭役,是子民应尽的义务! 给不给钱,民夫都得来! 张祯心说咱可不能当葛朗台,笑道,“王叔且想,民夫得了钱,用于何处?” 王允:“大抵是送回家,交给父母或妻女。” 张祯:“他的父母或妻女,又将钱用于何处?” 王允以己度人,思忖道,“一些积攒起来,一些日常花用......” 说到这儿老眼一亮,“商税?” 自古重农抑商,商税比田赋高得多。 张祯微笑,“没错。所以王叔不用心疼,这钱,咱们是左手出,右手进。” 银钱放在库里只会生锈,拿出去流通,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否则不当吃不当穿的,有什么用。 王允捋须大笑,“好,好,好!” 现在,他是真的放心了。 神悦确实有振兴汉室的能耐,用不着他指手画脚。 送走王允,张祯又回来看数据。 皇庄、关中地区、辽东黑土地种植的稻种北海四号,平均亩产达到了四百八十二斤,麦种琅琊二号和扶风二号,平均亩产四百零八斤。 明年就能向全国推广,亩产又将上一个台阶。 而实验区给了她巨大的惊喜。 麦种,乐安一号亩产四百二十斤,汝南一号亩产四百二十三斤、广平一号亩产四百三十七斤。 稻种北海五号,亩产五百二十斤。 以上还不是重点,重点是今年新培育的稻种江夏一号,居然达到六百五十六斤! 实验区众人为之欢腾。 唯一的缺点,是不太好吃,口感有些粗糙,气味也不怎么清香。 像是存了五、六年的老陈米。 如果说北海五号的好吃度能打十分,那么江夏一号只能打六分,刚刚及格。 然而这是张祯所认为的缺点。 除她之外的所有人,氾先、张五郎、卫成等等,完全不觉得这是什么问题。 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还敢追求什么味道,没那么矫情。 张五郎还说,若觉得味道不够好,加点粮瓜进去就能改良。 张祯:......你还真是粮瓜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其他人也是一样的想法。 不过在她的要求下,氾先还是保证,会往美味方面努努力。 但产量,才是他的重中之重! 张祯也不强求。 他们说得也有道理,先吃饱,才能想着吃好。 可北海五号也不能放弃,粮食多些种类不是坏事。 又高产又好吃,才是她的终极目标。 棉花今年出产也好,收上来的田赋,她命人制成棉衣,优先供应两路远征军,其次是长安及各地驻军。 军中士卒穿着崭新的棉衣,抬头挺胸,骄傲自豪。 第489章 宝子们,你们是把人家祖坟都挖了吗? 十一月初,两批信使不约而同,前后脚进京。 一批是北征军派来的,一批是东征军派来的。 说的是同一件事情,赶紧修建几个宝库,等着接收战利品。 整个朝堂沸腾了。 特意派人来说修建宝库,那战利品得有多少?! “建建建,赶紧建!” 小皇帝急不可耐,金口玉言。 朝中建筑工匠,几乎都已派往白玉京,因此张祯下令召了几名回来,带着数千民夫。 这回小皇帝也不怕耽搁白玉京进度了。 用时一个多月,在未央宫侧修建出九个宝库。 本来按信使所言,约莫四个就够了,但张祯合理推测,后面还有。 因而多修建一些,不够再说。 北征军的信使回去时,带去了张祯给郭嘉和杨修的诏令,让他们回来管理参务员。 十二月中旬,大军轮换。 去年没回来的远征军,今年回来了。 另一半休整一年的大军,将在年后接替他们前往外邦。 这种轮换制,张祯和吕布都觉得很有必要。 远征军回来时,顺便押运着大批战利品。 北征军的督运官,正是郭嘉与杨修。 东征军的督运官,则是袁绍的长子袁谭。 其他将领都没回来。 袁家父子俩多年未见,见面都是热泪盈眶,袁谭见识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对父亲的偏心、兄弟的得宠已经不太在意。 见到宿敌袁尚,竟然也觉得怪亲切的。 ——这也可能是因为,如今他封侯有望,袁尚却只是个闲官,前途一眼看到头。 谁是良材,谁是朽木,已有定论。 袁氏的门楣,还得他来扛! 内心深处,他无比庆幸当时的自己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等他看见父亲与叔父袁术和睦相处,更是感叹世事多变。 袁氏一家团聚不用细说,另一边的小皇帝,已经被战利品震惊到失语。 半晌才对张祯道,“皇姐,你不是说,四个宝库足矣,另外五个留待后用?” 身为皇帝,哪怕是落魄皇帝,他也曾见识过这世间极致的富贵。 可他也没见过,价值连城的宝石按库来收藏。 难道外邦的宝石,如树叶一样常见? 张祯叹道,“我也没想到啊!” 九个宝库,用了八个,只剩一个。 而且用了的那八个,全都装得满满当当,绝不是面子工程。 她有句话想问,宝子们,你们是把人家祖坟都挖了吗? 有些事情真不能细想,细想觉得自己是反派。 刘协呆看了会儿,表情忽然活络起来,“皇姐,姐夫,多出来的这四个宝库,咱们分了。皇姐两个,姐夫一个,我一个!”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