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7章(1 / 1)

(' 伍爱华继续说道:“那时候田赋依然是国家税收的大头,因为农业生产的规律,宋朝都是在夏天和秋天收税,被称为夏税和秋税。” “只能说,皇帝老儿都知道收税不能过年,不趁着人家刚收获的时候收税,一年过去了,人都把粮食吃完了,税根本就收不上来……” 伍爱华这么说的时候,有古人很不赞同。 “就是家里青黄不接,谁敢吃掉种子和税?还不是忍一忍,不然家里都要被衙役破门。” “我们家那边太远了,税吏都不想过去,不交税的,直接让小混混去把他们家人拉出去卖了,补上税款。” 有古人这样说,弹幕上自然也有体现。 现代人也借此说主播的“天真”。 【古人收税都是暴力征收的,你以为和我们现代一样能当老赖欠债不还欠税不交?】 伍爱华看到弹幕之后,笑了:“对于普通小民自然是暴力征收,但是对于有一些权力的人,就很难了吧?第二年再去收税?” 伍爱华笑的时候,不少封建统治阶层都觉得很愤恨:“刁民抗税!” 不同阶级人的不同观念在弹幕上碰撞了起来。 “因为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所以会按照田亩的等级定额收税,不管你今年是旱灾蝗灾还是大丰收,税额都是固定的。” “当然,全国所有的田地也不可能是一个标准,不然贫瘠的田地就完全没人耕种了。” “夏季的时候,虽然桑麻成熟,并且部分地区也收了夏粮,但是国家是不会直接征收蚕丝和麻料的,宋朝要求要用钱或者布料来缴税。” 【难怪古代说男耕女织,我还寻思难道女性都要织布吗?原来因为收税就收布料?】 【像是汴京市民,那肯定是用钱代替了?】 【这是田赋啊!之前不是说了市民没有田地的不需要缴纳?】 “除了两税之外,宋朝还有很多杂税,类似于盐税、农器税等等,但是宋朝税收的大头来自于商业税。” “有宋一朝,商税收入是田赋的两倍有余。” “商税是田税的两倍?!”不少古人惊叹出声。 “经商竟然也能富国吗?” “那可不,范蠡不就是这样富国的?” 古人们纷纷讨论了起来,其他朝代的皇帝看到宋朝这般多的商税,也觉得眼热。 “宋朝的商税管理机构称为商税所,隶属于中央朝廷,由户部度支司、三司司等部门,加御史中丞等监察官员组成。”伍爱华还在说着宋朝的商税制度。 “商税所分为市易司和商税监,市易司即市易口钱,宋太祖在全国实行市易之法,并且规定‘自后至今,不改’。” “市易司主要由市舶司、度支司、转运使司构成。市舶司负责进出口商品贸易,征收商税和关税,度支司管理财政收支,转运使司负责各地物资商品的运输。” 【市舶司这个名字听起来很熟】 【就相当于是海关嘛】 【那出入境检验检疫有没有平替版?】 【想什么呢,古代人又不知道什么叫做物种入侵】 “物种入侵?”沈括敏锐地发现这个名词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于是连忙发弹幕问道:【物种入侵是什么?】 有人好心解释:【物种入侵就是不属于这片地方的植物动物昆虫来到了这片地方,但是没有天敌,导致繁衍泛滥,影响本土动植物昆虫】 【能详细说说危害在哪吗?】 没等沈括继续问,就有人问出来了。 【你想想,要是某个草原上没有狼,都是羊,是不是草都被吃光了?草没了就变成荒地了,其他吃草的动物怎么活?】 【还有杂草,本地没有虫子吃这草,它长地漫天遍野,本地的植物都被抢占了营养,田里都是草】 看到这番解释,古人都意识到了重要性,陷入了沉思。 赵匡胤直接说道:“让市舶司的人收关税时也注意,不能让有危害的物种进入大宋。” 同一时间,赵光义等多代帝王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 杂草侵占良田这种事情,绝对不能发生! 【像是我们的大闸蟹,物种入侵欧洲,已经毁掉很多堤坝了】 【小龙虾和牛蛙也是入侵物种,只是华国人太能吃啥都吃才没让它们泛滥,水葫芦这种不能吃的,长得河道上到处都是】 眼看着古人似乎已经意识到了物种入侵的危害性,伍爱华就没有再多说。 “宋太宗时,市易司的机构设置进一步完善,市易司设正副长官各一人,正官‘市易大使’、副官‘市易副使’,下辖十个属司,是位卑权重钱多的典型官职代表,当时不少职位也是太监宦官担任的。” 【这就和林妹妹她爹林如海的巡盐御史一样,虽然官小,但是权利大灰色收入多啊!】 【盐商那叫一个珍珠如土金如铁、豪奢富贵】 【说起来 ', ' ')(' 海水里都是盐,为什么古代还能垄断盐呢?还搞出什么盐政】 弹幕中永远都是发散的信息碰撞,有盐商看到相关信息,好笑道:“难道内陆之人还能装海水回家当盐用吗?” “相比于市易司,商税监是掌管全国的商税征收和管理的机构,往往由一名宰相来兼任长官,第一任长官就是宰相赵普。”伍爱华说着。 “赵普没啥有趣的故事,平平无奇负责任的宰相,咱就不多说了。” ', '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