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哼,死得好!就是太便宜他了。 朱元璋此生最恨的也是贪官污吏,这要是在他这里,他绝对不会给他改判。 想当初他还是老百姓一个的时候,没少被这些贪官污吏盘剥。若不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也不会出家做了和尚。 虽说他这个和尚做的马马虎虎,但好在有一帮老兄弟在,最终打下江山做了皇帝。现在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这些蒙元余孽赶出中原。 而未来最重要的就是开海禁,灭倭寇,让大明的好东西走出去,把外面高产的农产品收进来。对了,只要好东西,像那个什么yapian,他绝对不能让它进入他大明国土。 如果有人敢带这鬼东西,外族人就将他凌迟,明人就将他满门抄斩还要诛九族! 【就这样,顺治帝虽然在位十八年就离世了,死的时候也不过才二十多岁,但是他却为自己的儿子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一个渐渐稳定的中原。】 【此外,他还留给了儿子一种理念,虽然可以马上得天下,却绝不能马上治天下。这不仅是对康熙,对其他帝王也是一种警醒。】 可以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 各位面帝王都略有所悟,纷纷陷入沉思。 【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纵然顺治帝没有康熙帝那么辉煌的文治武功,但是如果没有他在之前为清朝的治国政策奠定基础。清朝还只是靠武力征服的话,清朝只会是下一个蒙元!】 【满清从入关后历经了十个皇帝,建朝二百六十多年。而蒙元入主中原后,虽然也经历了十任皇帝,却只存在了一百六十多年。】 【这种理念上的差距,也正是两朝差距如此大的原因。】 同样是十个皇帝,同样是外族入主中原。清朝经历了二百六十年,元朝却只经历了一百六十年,相差一百年?这蒙元的皇帝难道一个个都是短命鬼吗? 各位面的帝王纷纷吃惊不已。 鉴于这两个外族入主中原的朝代已经处在了封建王朝的后期,所以元以前的帝王们纷纷揣测起来。 秦始皇:看来这清朝比元朝更会治理国家。 汉武帝:果然北方部族亡我中原之心不死。现在是匈奴,后来是蒙元,接着还有满清。没想到历经千年,还是最终让他们成功了。看来让匈奴人将王庭迁到漠北还远远不够! 唐太宗:如今万国来朝,倒是看不出这些北方部族有这种心思。不过,我大唐还应该更强大。越强大,那些部族才越不敢来犯! 唐高宗:看来,朕要先把那高句丽给解决了才是。虽然这高句丽只是个小国,可自隋唐以来,屡征不下。长久以往,必成隐患。 唐玄宗:胡人狼子野心,这安禄山,朕定要将他先除之而后快。 宋太祖:蒙元?不是辽国吗?或者是那金国?天卷不是说过,是金人攻进汴京俘虏了徽钦二宗吗?怎么是蒙元替代了我大宋?不行,燕云十六州朕必须立即收回来! 朱元璋:哼哼哼,这满清的皇帝,果然比蒙元更会蒙骗人。 武则天看着天卷,脸上却露出了一丝犹疑: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我又该将大周托付何人呢? 想到这里,她看向一旁的太平公主:“太平,依你所见,朕该让谁承继我大周的基业呢?” 作者有话要说: 福运牛7(二合一) 见母亲问到自己,太平对她微微一笑:“母亲心中自有定论,何须儿臣置喙?” “若是朕就是想听听你的意见呢?” 听到母亲这么问,太平沉吟了下,这才道:“若是让儿臣说,儿臣觉得立庐陵王为太子极好。” 武则天斜了她一眼:“你倒是毫不避讳,可是狄大人让你这么说的?” 在之前的大朝上,她提出立侄子武承嗣为太子,朝廷中的意见一半一半,众大臣各执己见,差点吵起来。最后还是狄相说了一番话,才让众位大臣们停止了争执。 狄相说,就算武承嗣是武家血脉,但是她毕竟只是他的姑母,即便日后成了太子登了基,只听说过请自己父母入太庙的,未听说过请姑母入太庙。 而若干年后,武氏一族纵然繁盛,只怕则天皇帝的名字也会渐渐湮于时间。日后人们只知武周代唐,却不知她则天皇帝才是开国之君。 自古以来,又何曾见过侄子比儿女更孝顺姑母的。 只这一番话,就让她淡了立武承嗣为太子的心思。 但是,不立武承嗣,还立她的儿子的话,岂不是又便宜了李家人。她这一番改朝换代,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而且,天卷也的确预言了此事,日后的确还是恢复了李唐的国号。这让她心中更不甘心了! 故而,她现在最纠结的是,要不要同天卷的预言反其道而行。 只是眼下,知母莫若女。她的心思太平一下就猜到了,这才佯怒对她质问。 太平也不急,而是又笑道:“自然是听了狄大人的。这朝堂中又 ', ' ')(' 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听到他的话。儿臣觉得甚是有理。所以,思来想去,还是三哥最合适。” 武则天轻轻一叹,收起了脸上的薄怒,看向天卷:“这满朝文武,也就只有你敢这么直白的对朕说这种话了。” 太平轻轻地摇了摇头:“母皇,您是我的母亲,庐陵王是我的三哥。我们都是我的亲人,我又有什么不能说的。说到底我们都是一家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