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刻庞大的世界仿佛悄悄都透露出一角,吸引着此时的唐人去探寻、去冒险。 杜如晦面带希翼:“臣若能活得长一点,真想看看大唐、世界。” 太宗拍了拍杜如晦的肩膀,以示安抚,道:“卿定能活过贞观四年,大唐有天幕的透露,贞观初年即便灾害频繁,大唐亦有准备,卿无需过多操劳,自然能够延年益寿。” “朕还想与卿等共观这大好世界。” 太宗皇帝悟了,他要好好珍惜身体,或许再给他二十年,大唐能成为东北区霸主…… 【著名的白江口战役,这一战要从灭国达人苏定方一战灭百济说起,当年他灭亡百济之后,留下了一万多人镇守百济。 但是没想到百济后来又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复国运动,这留守的一万多人被百济复国运动重重包围。 眼看着这一万士兵就要全军覆没了,唐高宗紧急起用了曾经被贬为平民的刘仁轨,让他赶紧带着这支军队火速撤退。 但刘仁轨深知百济对灭亡高句丽有多重要,况且灭高句丽这是太宗皇帝未竟之事,刘仁轨不愿意放弃,于是他坚持留守了下来。 当时百济复国军队的数量已经数倍于大唐留守的一万军队,在这样的包围之中,刘仁轨硬是带着大唐将士们苦苦支撑了三年。 与此同时,隔海相望的倭国正处在严重的政治危机中,大化改新出现了反|革|新派。 外交上,当时受到新罗和大唐压迫的百济向天|皇政|权求援,但倭国朝廷束手无策。 公元660年,大唐、新罗联军一举灭亡了百济,倭国朝廷不仅丧失了在朝鲜仅有的一点威信,甚至受到了倭国本国内反对派的蔑视。 为了重建皇室威信,倭国天|皇决定插手朝鲜战局,对大唐宣战。】 不明觉厉,居然是一个网络用语, 我一直以为是正规成语,今天用的时候一查,e…… 本来只想写到太宗皇帝驾崩的, 但是感觉灭高句丽就说到一半,不上不下的, 就想高宗时期灭高句丽快速掠过,三言两语说了就行, 但写着写着,掠过的时候,我的目光停在了著名的“白江口之战”上, 怎么办?蠢蠢欲动,真的好想写啊!! 又不敢写,因为有点敏感,虽然说没扯到近现代, 写的是大唐时期,大唐与倭国,但还是好心慌啊,好怕被锁啊!! 哦,对了,不想看的朋友下一章就不要点了哈。 这一章应该不会被锁吧!我写的是大唐和倭国!!! 台风天,福建以及沿海的小伙伴注意安全,囤水囤粮充电宝充好电啊! 当年珠海的天鸽差点没把我吓死,好恐怖!! 经历过的都知道多可怕!! 注意安全,注意安全!!空调外机锁起来啊!! 窗户贴米字!! 太宗神色冷凝,眼角带着凉意,“倭国对大唐宣战?” 他去世才没多少年,倭国的胆子就这么大了……可见大唐贞观时期这些人或许根本就没有真心臣服于大唐,只是在等待时机。 魏征肃着脸:“夷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强必寇道,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 太宗深以为然,大唐一贯秉持着大国风范,然而东夷北狄却只知畏威而不知怀德。 此时,戒备的种子落在在中原每一位汉人的心上,他们时刻警惕着…… 【其实唐朝之前,东北的局势是相当复杂的,甚至比西域和突厥的复杂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经历了四百多年的战乱,中原根本无力主导东亚秩序,导致高句丽一度占据了东北以及朝鲜的大部分地区。 岁月流逝,天下纷乱,一直到唐朝贞观初期,太宗皇帝打算联合新罗、百济、夹击高句丽。 朝鲜当时存在着三个国家政权,分别是高句丽、百济、新罗,而这三个小国互相之间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首先百济和新罗相互接壤,新罗稍微弱一些,大唐出于扶弱抑强的考虑,对待新罗是稍微偏心了那么一点点。 但是大唐这么做并不是针对百济,而是作为大国,大唐想维持半岛的局势平衡。 而作为小国,这两国家一开始就没有要与大唐抗衡,也乐于在大国的庇护下过着安稳的小日子。 这两小国之间可是有着渊源的,在六世纪初,高句丽南下入侵,百济和新罗联合反击,不仅打赢了,甚至还攻下了高句丽的汉江流域。 而新罗野心膨胀,在分配战果的时候,拿走了大头,没过多久又偷袭百济,把百济的那份也抢走了。】 太宗嘴角抽搐,“好一招过河拆桥。” 尉迟敬德:“小国就是小国,没有一丁点儿风范,眼光短浅,只争利益。” 群臣深以为然…… 【新罗的这一番背刺,在百济的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 ' ')(' 百济想要报复,但打又打不过,甚至连国家的君主都被杀了,于是转头偷偷和高句丽和解。 百济这个国家和高句丽有一点很像,就是对隋唐没什么好感,当初隋炀帝东征的时候,百济表面上支持隋朝,但实际上是个墙头草。 隋炀帝失败之后,百济就开始瞧不起中原。 他想啊,当初他和新罗这么两个小国,都能打赢高句丽,甚至夺得汉江流域,而你中原隋朝这么大,居然打不过高句丽。中原隋朝想来也就那样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