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只能估摸着去:“六岁多吧?应该不至七岁。” 那般难熬的日子,她应该没有坚持到一年。 朱氏点头,“叫什么名字呢?” 姜姝:“男孩叫柏行,姑娘叫丹韵。” 她生的是龙凤胎。彼时宋家人都欢喜,名字还是老宋国公亲自取的,大笑着道:“喜至我家,弄璋弄瓦。” 朱氏闻言点头,见她面露悲伤,倒是没继续追问下去他们是什么关系,只道:“逝者安息,早已经投胎转世去了,你不要伤心。” 姜姝怔怔好一会儿,又问:“还有一些故人,我不记得名字和祭日了,可否合点一盏灯?” 秦赵两位妈妈,春夏秋冬四个丫鬟如今还在世,写她们的名字不合适,只能遥遥为上辈子的她们在佛祖面前求个好前程。 朱氏便觉得姜姝是个至情至孝之人,更加满意,道:“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方丈在一边等着,等她们说完了才笑着道:“如此,应该还剩下最后一位逝者了?” 姜姝点点头,“是我家师父,俗家名姓不可知,但法号为空名。” 方丈诧异:“是和尚?” 姜姝点头,“是。” 方丈呢喃空名两个字,半晌后笑着道:“空空来,空空去,无名无姓,倒是自在。” 他道:“既然是和尚,便也不用俗家名姓,只用法号就行。” 又问,“可知逝去时的年月?” 姜姝点头,“知晓的。祭日是元狩四十三年腊月十三日。” 方丈:“可知生辰年月?” 姜姝摇头,“这个师父未曾说过,但看着应有七十岁左右了。” 方丈知晓这么多就已经可以做法事了,端正脸道:“如此,便请稍候一会。” 方丈就瞧了他一眼,轻轻在他的脑袋上一拍,训诫道:“众生芸芸,不是谁都能取名字,也不是谁都能被父母亲族告知过生辰,更不是谁都有明确的祭日。” “多的是苦人家出身一样也没有的。” 白马寺香火鼎盛,小和尚自小就跟着方丈,见的来往香客都是贵人,还是第一次碰见这般的“穷苦人”。 他摸着被拍痛的头摇头,“师父,我一定记住,可千万别再打了。” 第128章 如同上辈子一般,镇国公府一家子人都站在大门口接人。姜姝下马车的时候,镇国公夫人朱氏情不自禁的快走几步,差点摔倒,姜姝手快,连忙扶住了她的手臂,将人扶了起来。 朱氏大哭出声,抱住人用力搂紧:“我的儿啊!” 一群人过来劝,俱都眼眶红润,还是镇国公老夫人发话,“且先回屋里去,天寒地冻的,别将人冻坏了。” 朱氏哎了一声,牵着姜姝的手紧紧不放。等到屋子里,又一个个的为她介绍家中亲人。 “这是你祖母,快跪下磕头。” 姜姝低声喊了一句,“祖母。” 蜀音一出,镇国公老夫人神色微愣,心下起了不自在,到底没有多说什么,道:“快起来。” 朱氏倒是没注意到这些,她极为高兴,抱着姜姝不放,又指着一对夫妻:“这是你四叔和四叔母。” 姜姝继续磕头。 剩下的就是兄弟姐妹了,镇国公府子嗣不丰,加上她才七人。但大少爷带着大少夫人在豫州为官,二姑娘嫁去了外地,所以在场的小辈便只有五人。 三房的三少爷夫妻,七姑娘。四房的四少爷和五少爷。 如此,一通认亲下来,零零碎碎,姜姝也收了不少礼。她一个一个谢过去,倒是显得沉着文静,聪慧伶俐。 朱氏瞧着惊喜,搂着她道:“你祖父和父亲正在观里为死去的将士们祈福,因心诚,轻易是不回家的,你怕是要过年的时候才能看见了。” 姜姝点头,“是。” 姜七姑娘在一边瞧着小声说:“六姐姐看起来是个文静稳重,还不喜欢说话的性子。” 姜三少爷闻言,嘴巴动了动,又咽回去,然后再次张开嘴巴没忍住道:“她刚开始很是喜欢说话,问我这个那个的,但前几日大雪,睡了一觉起来突然就变了,真是奇怪。” 姜七姑娘单名一个慧字,才十二岁。她撇嘴,“三哥,人哪里会突然变,你真是胡说八道。” 姜三少爷一向让着小妹妹,笑着说,“我不与你争,往后你就知道了,你六姐姐性子……反正口头上是不会受欺负的。” 姜慧好奇:“是么?” 两人嘀嘀咕咕,老夫人见了好笑,“怎么,还有话要偷偷的说?” 姜慧不敢直言,笑着说,“三哥哥说一路上的吃食呢。” 老夫人哈哈大笑,指着姜三道:“你啊你啊,都是已经成婚的人,开年也要补缺了,怎么还跟孩子一般馋口。” 便叫人摆饭,跟姜姝道:“你母亲不知道你的口味,让人多准备了好些菜,你瞧瞧可有你喜欢吃的。” 姜姝瞧了一眼,一桌子让让淡淡的碗碟,是祖母爱吃的。但里头也有几个辣菜。虽不是蜀州菜,但想来是母亲特意为她准备的。 她记得,因蜀人爱吃辣,祖母便滴辣不沾,整个镇国公府也就没了辣菜的影子。 母亲对她,初时很是不错。 姜姝谢了几句,垂头坐下,低声道:“都喜欢,我不挑口。” 而后执筷,夹菜,用饭,刻意犯了一些错,尽量跟从前什么都不会的时候一样。不过就算是如此,因有了上辈子十年的见识和习惯,一举一动还算是能看。 桌子上的人或多或少都在打量她,见她举止算不得粗俗,说话算不得粗鲁,虽然看起来做这些是生疏的,官话也带着蜀音,但周身透露出一股从容自在,很是让人心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