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屋小说网>其他类型>盘点历史意难平,从汉末郭嘉开始> 第300章 ,中原有句古话(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0章 ,中原有句古话(下)(1 / 1)

“……为了我们大东瀛的未来,为了让我们天照大神的光辉继续照耀在大地上。 大将军,我认为我们有必要采取行动,趁着大明还不知情,举全东瀛之力抢先迎抗明寇。 中原有句古话,叫做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既然我们已经出动先遣军对大明进行了袭扰,那么我们就应该继续出击,而不是坐等贼寇上门。 否则,以郑家的实力,一旦让战火燃烧到我们大东瀛,我们大东瀛即便最后能赢,也会损失惨重。” “大将军,臣‘土井利胜’反对,大明国土辽阔,人口浩瀚,远非我东瀛能匹敌,若是我等冒然出击,一旦被明人群起而攻,恐怕会有倾覆之祸。 臣认为,我们眼下应该固守御敌,只要撑过平季,待风季来临,郑家的水师不退也得退!” “荒谬,我大东瀛武士岂是这等贪生怕死之辈?中原有句古话说得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就算最后战败了,我们也要告诉那些敢来侵略的明寇,我大东瀛是不好惹的!” “愚蠢,你难道忘了先前十六万先遣军全军覆没的教训了吗? 中原有句古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 既然已经证明打不过,为什么还要去找死?” “八嘎,你难道不知道中原有句古话叫: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吗? 正因为现在我大东瀛刚刚惨败,明寇正是志骄意满之时,按中原兵书所言。 此时正是出其不意反败为胜的大好时机,岂能因为一时失利而弃大东瀛未来不顾?!” “无知,你既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那你可知中原还有句古话:叫为将者,未料胜,先料败? 万一此战再次落败,后果谁来承担? 万一明军趁机大举入侵我大东瀛,我们又拿什么来抵挡? 这些你都考虑过吗?” “八嘎,你这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你才八嘎,你个只知道打打杀杀的蠢猪!” “你——我要跟你决斗!” “来就来,怕你不成,德川义直,老子早就看你不顺眼了!” “看刀——!” “……” 看着眼前逐渐混乱起来的文武家臣,刚继任德川幕府第三代征夷大将军没几年,历史上会在庆安四年(1651年)病逝的德川家光摇了摇头,将目光看向了身旁右手首位。 “多尔君,如今大明举兵来犯,你是跟大明交过手的神将,不知可有良策教我?” 他身边,崇祯十一年在顺天府东门城墙上留下断后,却被多铎舍命相救,最后以一条胳膊的代价从顺天府死里逃生,最终用时大半年,刚带着残兵跑到倭国没多久的多尔衮一脸无语的看着眼前这群左一句中原有句古话,右一句中原有句古话,话里话外带着浓浓大明风的矮矬子,淡淡道:“中原的明人有句古话:叫扰外必先安内。” 本作者:‘……’ 你们:‘……’ 大厅内正在引经据典的倭国家臣们:“?” 然后,争吵不休的幕府大厅安静了下来。 再然后,带头吵架的德川义直(御三家之一,尾张德川家家祖)、土井利胜,以及他们身后各自助阵的德川赖宣(御三家之一,纪伊德川家家祖)、德川赖房(御三家之一,水户德川家家祖)、酒井忠清(德川家光身边的铁杆狗腿子)、酒井忠胜(德川家光身边的铁杆狗腿子)、伊达忠宗等一众幕府高层就将目光齐刷刷的盯向了多尔衮。 “尊敬的多尔桑,敢问您这话是何意?您是在建议我们先决一胜负,然后再决定是否主动出兵吗?” 强忍着翻白眼的冲动,从来没想过自己竟然会有一天用学来的半吊子明人知识给一群同样学了个半吊子的外族人讲解另外一个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外族传统的多尔衮沉着脸冷声道: “我想说的是,在你们决定是否要主动出击之前,你们是不是得先考虑考虑你们那位后西天皇? 如果他趁着你们出征迎战,或者守土御敌时从你们背后纠结那些不满你们的人发起攻击,你们怎么办?” “这……” 众倭奴一愣,然后,之前还气的要拔刀亮剑的倭奴们就不说话了,齐齐将目光看向了主位上的德川家光。 德川家光见状,顿了顿,学着从书里看来的汉人腔笑道;“敢问多桑,关于此事,可有妙计?” 多尔衮闻言,强忍着别扭沉声回应,“简单,无非是事好做,名不好背罢了。 要是将军阁下信得过我,这个罪,我背了。” 见识过多尔衮麾下满清残兵凶悍的德川家光闻言,眼神一亮,“那敢问多尔桑,需要多少武士支援?” “不用阁下一兵一卒,只要阁下准许我等攻下后西天皇所在的城池后,允许我等就地征粮即可。” “就这么简单?” “就这么简单。” 沉思片刻,德川家光最终点头答应,“那此事就拜托多桑了!” “不必,各取所需罢了。” … 半个时辰后,平安京内一座仿唐府邸中。 “……帮德川家光铲除后西天皇?” “嗯,我已经跟德川家光谈好了,只要我们替他除了他们那个后西天皇,我们就能在他们东山道、东海道(后世小本子北部)附近找一块立锥之地。” “怕就怕到时候此人会以我们擅杀他们天皇为借口起大军对付我们啊。” “所以,我需要你带人去它们西海道(别名九州岛,后世小本子西南边陲地区)找一个叫李国助的明人。 我已经打听清楚,此人是倭国境内最大的明人海贼,麾下不仅统帅着数万明贼,其父李旦还是大明南安伯郑芝龙的义父,与郑芝龙关系莫逆。 到时候只要你能找到他,我们在这不毛之地也算有了真正的依靠。” “李国助?明人?” “嗯?” “十一弟,他可是明人啊,万一……” “无碍,他是明人不假,但却跟明廷有仇,尤其是跟郑芝龙,据传当年郑芝龙发家时,靠的就是抢夺他父亲李旦的商路起家的,眼下郑芝龙因其子郑森备受朱由检重视,他是不会跟明廷合作的,除非他想死。” “额……” 崇祯十一年溃败时,一路背着多尔衮逃跑,最后靠着劫掠将重伤昏迷的多尔衮救活,并跟着多尔衮一起逃到倭国的巴布海(努尔哈赤第十一个儿子)顿了顿,有些迟疑的道: “那见了面我该咋说?没个好的理由,我怕他不会见我。” “简单,去了以后,你就直接跟他说郑芝龙准备带着水师跟德川家光开战了,问他愿不愿意为自己求一条活路。 要是他不识抬举,那就强行把他带回来。 总之你记着,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必须将这个李国助拿捏在手里。 此人关乎着我们这数千人的未来。” “?” 巴布海一愣,有些将信将疑,“真的假的,不就是一个海寇么,这么重要?” “他本人不重要,真正重要的他手里掌控的海图,以及在倭国、大明境内,以及琉球等地的关系。 亦如当初的范永斗那般。 只要掌控了他,我们就进可窃据倭国东山再起,退可出海蛰伏四方。 到那时,我们才算真正的有了立锥之地,不用再像现在这般颠沛流离,寄居于人下。” “……” 巴布海沉默了,良久,苦涩一叹。 “我知道了,一会儿就去安排。” 多尔衮见他神情有些落寞,眼神闪了闪,语气一松。 “十一哥,我知道我们现在很难,但再难也难不过当年阿玛起兵时。 想想当年阿玛起兵时的窘境,当时几乎是打着必死的准备的。 可后来呢? 不也凭借着十三副凑都凑不齐的铠甲打下了那偌大的基业吗? 如今我们战将数千,战船数十,有兵有甲,还有火器,只要咬牙扛过这段时间,何愁不兴?” 阿布海有些落寞的一叹,没有开口说话, 慢慢的,气氛沉寂了下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