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殿下要去哪里?” “城外。”李策的声音清澈决然。 城外? 此时人人都要躲进城,可他要去城外。 “我派燕云去借兵了,”李策解释道,“我们各有各的使命,你来守住云州城,我去给突厥人送份大礼。” 严从铮神情震动,不知不觉间,便握住了李策的手臂。 “你受伤了,让我去。” “不,”李策强调道,“我没把握守好云州,这里的百姓更重要。朝臣要各尽其才,江山才能稳固。” 他可不会搭弓射箭、翻上城墙,也没有训练过数万禁军,带着他们守护皇城。 他更擅长用人,擅长决断,擅长出其不意,给人致命一击。 李策身上的伤还没有痊愈,他爬上严从铮的马车,便斜斜靠在车厢里,似乎连多说一句话,都没有力气。 严从铮放下车帘,有些担忧。 这个男人即便身体羸弱,那双眼睛却神采奕奕,似乎有诡谲的计谋,深藏其中。 马车已快速远去,不知他如何躲过迎面而来的突厥军队,去同援军汇合。 但严从铮猛然想起什么,抬了抬手,又无奈地放下,咧了咧嘴,想笑,又苦笑着摇头。 仿佛闯祸的孩子般,心里忐忑。 这可怎么好? 车厢里放着许多杂书,有一本,是那时他托说书人写的话本子。 那个故事的最后,叶娇与他双双把家还了。 李策如果看到,还不知道该怎么想。 半个时辰后,一本书册从车厢里被人掷出,掉落草丛。 马车向前走了几丈,青峰跳下来,又把那本书捡起来,点燃了,烧得干干净净。 他不知道这么着急赶路的时候,自己的主人为什么突然停下,让他烧掉一本书。 那书里写的什么啊? 想看。 …… 第291章 夜遇太子 今日的朝堂很安静。 无人喧哗、无人争吵抓脸,就连一直喜欢偷摸吃东西的某位朝臣,也只是把胡饼掏出来,又依依不舍塞回去了。 国难临头,不吃也罢。 宰相和几位朝臣凑在一起低语,不用看,便知是兵部和户部的。 兵部掌选武官抵御外敌,户部划拨财赋,保证粮草充足。转眼便是秋季,如果战争迟迟不能结束,还要考虑冬衣和军械供给。 太子李璋侧坐御座,耐心地等他们商量。过了半晌,才询问道:“议好了吗?” 几位朝臣连忙散开,高举笏板回禀。 兵部尚书宋守节精神矍铄,身板比平时站得更直,浑然不惧道:“据报,突厥十五万大军南下,我河东道只有七万守军。虽敌众我寡,但行军大总管叶长庚曾跟随太子殿下在西北历练,河东道府兵兵强马壮,定能卫护我大唐江山。” 众人精神随之振奋。这个时候,稳定人心很重要。 户部尚书抱病告假,由户部侍郎崔汝毓代为回禀。 原户部侍郎严廉被诛后,圣上拔擢博陵崔氏子弟崔汝毓,由他接任户部侍郎。 崔汝毓三十来岁,科举入仕,相貌堂堂、为人谦和。他说话时总是先停顿一瞬,狭长的眼眸微微睁开,措辞严谨、滴水不漏。 “户部将全力以赴,力保河东道守军粮草供给。其他一应军需,只要太子殿下允准,户部必将竭力配合、不敢怠惰。” 李璋很满意。 这是他主政后的第一场战争,此战关乎他的威信,只能赢,不能输。 不过他刚要颔首,决定退朝,便听朝臣中有人冷笑一声。 “宋尚书说得真轻巧,”那人凉声道,“还请各位退朝后,莫要把突厥的兵力宣扬出去。不然河东道以七万守军对抗十五万敌军,百姓恐怕都要弃城逃跑了。” 谁啊? 说话这么难听。 朝臣纷纷看去,见到那人的脸,便也不奇怪了。 说话的是京兆府府尹刘砚。 他高举笏板,出列道:“臣请抽调河北道、河南道府兵,支援河东。” “不用刘府尹关心,”宋守节呛声道,“兵部早有对策,只是调兵乃军机大事,不可宣之于朝堂。” 刘砚放下笏板冷笑一声:“最好是有对策,不是对付,到最后朝堂对骂,也只能说句对不起。” 宋守节脸色僵硬,气鼓鼓地看一眼兵部侍郎姜敏。 姜敏会意,道:“刘府尹请安心,即便突厥打到长安,我兵部也会各个披甲上阵,保护府尹安全。不会说对不起,也不会相对而泣的。” 刘砚冷哼道:“总之,此事非同小可,就有劳各位了。” 有了这个小小的冲突,早朝后,李璋有意无意询问李璨:“刘砚……是楚王的人?” “刘砚啊?”李璨正在吃一块陇右道送来的密瓜,闻言拿起丝帕,轻轻擦拭唇角, ', ' ')(' 道,“他是圣上的人。” 刘砚在京都没什么朋友,抠门、轴、说话的难听程度跟言官不相上下。他在京兆尹的位置上待了许多年,考绩总是不好不坏,也便没有挪动过。 “圣上病了,”李璋走过来,给李璨添了一盏茶,问,“他还是圣上的人吗?” 李璨端起茶盏,放松的身体一瞬间紧绷,想了想道:“他如今是太子殿下的人。” 李璋不置可否地笑笑,看向窗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