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室门轻轻合上,隔绝了外界的喧嚣。 金一一正面对着一对焦急又复杂的母子。 母亲的话语中带着不解与疲惫,而儿子,则蜷缩在角落,眼神空洞,仿佛周遭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医生,我孩子心理上有点问题,您给看看,他这是怎么了?” 母亲的声音里满是忧虑,却也不乏一丝责备。 金一一温和地示意她先冷静下来,用他那仿佛能洞察人心的目光,缓缓扫过少年。 “症状算不上明显,但懒得出奇,还爱装病,听不进劝……” 母亲的话语中透露出无奈与失望,而少年只是默默低着头,仿佛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我躺在床上,是因为真的感觉浑身无力。” 少年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微弱。 金一一点了点头,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还会莫名其妙地哭,喘不上气,提不起精神,也不想说话,心里特别难受……” 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挤出的重石,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金医生的心沉了沉,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懒惰或装病那么简单。 她已经轻声询问:“那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情绪这么低落,还能在家人面前表现得像个正常人。” 这句话,像是一缕温暖的阳光,穿透了少年心中的阴霾。 母亲的不解与指责再次响起:“棒什么棒啊!你看看人家孩子……”。 金一一的眼神变得严肃起来,他打断了母亲的话:“家属,请不要再刺激他了。 我说的‘好’,是因为他即便身处困境,仍在努力维持表面的平静。 现在,我们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而不是比较和责备。现在请你,在外边等一下。” 这位母亲嘴动了动,转身出去。 “弟弟,我接诊过很多跟你情况类似的,我知道你的痛点,我的建议按时吃药,自己是可以走出来的,你母亲这边我会说服她的。” “好的,谢谢你,医生。” 29 号弟弟眼睛一闪而过的亮。 经过一番深入的交流与评估,金一一沉重地宣布:“他确诊为抑郁症。” 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母亲震惊不已。 “他这么年轻,怎么可能得抑郁症?”母亲的声音中充满了不可置信。 金一一耐心地解释,抑郁症不分年龄,它的成因复杂多样,往往与家庭环境、心理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那怎么办呢?我们该怎么办?”母亲的声音几近哽咽。 金一一递给她一张检查单和几张心理评估表:“先完成这些检查,我会根据结果制定治疗方案。 但更重要的是,你们作为家长,需要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和理解。 抑郁症的康复,除了药物治疗,更重要的是心理支持和家庭环境的改善。” 离开诊室时,母亲的脚步沉重而坚定。 她终于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言行无意中成为了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金一一默默目送他们离去,心中既有对 29 号弟弟未来的担忧,也有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感慨。 希望 29 号弟弟家庭情况有所改变,这是他能走出来的第一步,也是过程中逐渐学会了面对自己的内心,勇敢地迈出了康复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