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纳吴哥入国士后,疆域达到了五千万平方公里,为人类史上国土最为辽阔的帝国。 大周人口也一举突破了二亿六千万人。 柴宗训在社稷坛犒赏三军: 高化和梁颖在平定星星教世界后,积功已升公爵,此次加食邑五千户,至一万五千户。 全军将士赏银二百两起、官升三级。为国捐躯者赐抚恤金五百两起,伤残者给退役金,恩养终身。 监军太监赐汴京宅第,允收养一子继承香火。 第二天,开熙四十三年五月二十三日午后,柴宗训在延福殿召见了被俘至京的吴哥国王乌跌蒂耶跋摩一世和数名大臣。 这些人皆对柴宗训畏惧之极,生怕被杀,因而万分恭谨奉承。 乌跌蒂耶跋摩谄媚道: “启禀陛下,罪臣往昔不知天威,冒犯大周,如今痛悔不已。 罪臣之侄女红棉公主乃我吴哥第一美人,年方十七岁,愿献予陛下侍奉枕席。” 柴宗训微颔首,道: “乌跌蒂耶跋摩,汝不知朕大周天朝上国威仪,竟敢纵兵杀害我国海贸商人,至有今日。 即然如今诚意悔过,朕便饶了你们。 朕封你为“嬉顺侯”,赐汴京宅第,其余人赦免罪衍,归为大周国民。” 乌跌蒂耶跋摩大喜,谢恩后和众人告退出殿。 内务府数日准备后,为皇帝柴宗训举办了纳红棉公主为妃的婚礼。 至于押解到京的吴哥二千余名妃姬,柴宗训从中挑选了六十多名合眼缘、姿色殊异者,其余赏赐给了诸位藩王、三位皇弟每人五至十名,朝中文武大臣每人1至2名,受赏赐者计有六百多人。 开熙四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柴宗训终于算是忙完了自出海远征玛雅,积累下的待自己御批的朝政之事。 早朝时,首辅李沆出班道: “启禀陛下,臣的十年首辅任期本该在去年底卸任,因忙于向陛下禀报这几年来的朝政,而拖延至今。 如今全国政事皆已理顺,臣向陛下请辞首辅之位。” 李沆生于后汉天福十二年(九四七年),今年五十五岁。 于开熙三十二年,柴宗训推行官员任期制与致仕制时,接替张齐贤任内阁首辅,如今已满十年任期有余。 柴宗训道: “李首辅任期内,官吏廉洁高效,朝廷做成了许多民生大事,有大功于社稷。 即已满十年任期,便升为三公之一的太傅,继续为朕出谋划策。” 柴宗训顿了顿,道: “至于这下一任的内阁首辅之位,诸爱卿可有何贤臣推举?” 垂拱殿中众臣当即议论起来,不久后,就首辅继任人选形成了二派意见。 一派支持由内阁次辅王旦升任首辅,一派支持由礼部尚书、阁员寇准升任。 柴宗训沉吟半响。 二人年龄相差不大,为政之材都己成熟干练。 王旦出生于显德四年(九五七年),而寇准出生于开熙二年(九六一年)。 王旦的优势是为人为官都很圆融,心思缜密,官声很好。 而寇准的资历要晚个五年,出身名门,性格刚强些,官场中得罪了一些人。 在柴宗训看来,王旦的劣处是对文武之见很深,认为朝政大事要由文官辅佐皇帝,武将就该听从文官号令。 若擢王旦为首辅,只怕未来朝堂上,文武大臣间会火药味十足。 而寇准的优势在于,多次出使过外国,如昔年高昌、东罗马帝国,视野更开阔些。 对文武之分也没那么深的偏见,支持征伐之事,由擅长作战的武将们辅佐皇帝。 还有一点,王旦岁数虽不算老,但身体多病。 柴宗训终下决断道: “朕意就由寇爱卿升任内阁首辅兼吏部尚书,组建新内阁。 擢王爱卿为上柱国,任礼部尚书。 擢丁爱卿为户部尚书,内阁次辅。” 皇帝即已开金口,垂拱殿中众臣皆行礼应诺。 王旦知自己次辅与户部尚书任期皆已满十年,又不得皇帝信重,给的上柱国只是个增加俸禄的虚衔,亦无可奈何。 寇准和丁谓大喜,连忙出班向皇帝柴宗训谢恩。 退朝后,柴宗训步行往后宫宝慈殿,陪符太后和二后十八妃一同用午膳。 午间小睡了一个时辰后,柴宗训前往养心殿,派人召太傅李沆前来。 李沆在府中接旨后,心中忐忑,颇有些担心皇帝柴宗训算当年朱氏的“旧账”,也只得换了套衣服后,跟随在传旨太监之后,坐上马车前往皇宫。 小半个时辰后,李沆被带入养心殿。 见礼后,柴宗训温言道: “李爱卿为官清正,首辅之位十年兢兢业业,乃朕股肱之臣,赐坐。” 李沆谢恩坐下后,柴宗训道: “李爱卿,朕登基四十多年来,我大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从四战之地统一中国、开拓天下! 然而一路行来,当时陪伴朕的忠臣良将,大多都已年老凋零,怎不让人惋惜怀念! 朕意仿汉光武、唐太宗立功臣庙,以使天下之人世代铭记这些忠臣良将对社稷、对万民的伟大功绩!” 李沆一听,心中才完全放心,道: “陛下乃我中华万古圣君,怀念这些臣子的功劳,堪称仁义无双! 立功臣庙一事,必可使万民从此明白陛下统领群臣开创如今大周煌煌盛世之不易,今百姓们更知荣辱廉耻,教化之功极大!” 君臣二人商议一阵后,柴宗训决意立功臣庙之事,便交由李沆全总其事,一应银两所需,与大内总管汤启接洽即可。 李沆当仁不让的答应下来后,道: “恳请陛下为我大周帝国功臣庙赐名!” 柴宗训沉吟片刻,道: “汉光武功臣庙名“云台”,唐太宗的名为“凌烟阁”,朕的功臣庙,就名之为“时光殿”罢。” 李沆接旨后,立即与汤启一同操办起修建汴京的“时光殿”来。 经之后数日,柴宗训与群臣的讨论,暂拟定了入“时光殿”祭祀的二十八名臣,排名依次为: 韩通、李涛、王著、符彦卿、李筠、呼延瓒、折御勋、吕蒙正、张咏、管冒、景胜、张昭、戴宏、张凝、杨业、高化、林仁肇、张齐贤、曹彬、李沆、李重进、张永德、关麟、燕肃、马知节、王旦、曹光实、梁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