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屋小说网>穿越历史>拥兵自重> 第60章 :来自于洪武大帝的杀意(求追读,求月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0章 :来自于洪武大帝的杀意(求追读,求月票(1 / 1)

“重设检校!” 朱棡话音落下,文武百官皆是面面相觑,神色中闪过错愕与震惊之色。 甚至有许多朝臣忍不住惊呼出声。 检校,负责秘密监视朝廷官员的行为举止。 尤其是监察在京大小衙门官吏的不公不法行为,以及收集各种风闻之事。 甚至可以直接向皇帝负责。 而当大明开国以后,检校便是被朱元璋裁撤,但群臣不知道的便是检校只是明面上被裁撤而已。 但暗地里,朱元璋便是将检校成员完全归纳于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 所行职责,依旧秘密的监察文武百官。 “陛下,吕家谋害太子妃,等同于谋逆大罪。” “而若非太子皇兄察觉出一丝端倪,又岂能查明?” “那若是太子妃因此身死,岂不是让我大明皇室蒙羞也!” “所以儿臣请陛下重设检校,用以监察天下,从而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朱棡的面色依旧如常,但话音中的寒意,任谁都能听得明白。 但此时,谁又能挺身而出,阻止晋王朱棡重设检校? 别忘了,重设检校的导火索,便是因为江南吕家谋害太子妃。 而太子妃常清韵,乃太子朱标正妃,乃嫡皇长孙朱雄英之母,可却因为江南吕家差点殒命。 那这对于大明皇室,可谓是充满了挑衅,所以即便是有心阻止朱棡,也是无能为力。 毕竟这个时间,天命归晋,而不管朝臣说的如何天花乱坠,朱棡都能将其驳回。 甚至龙椅上的朱元璋,眼眸中都是泛起一抹意动之色。 因为此时,的确是个重设检校的好时机。 那若是错过今日,便是只有动了胡惟庸以后,方才能重设检校。 “陛下,臣以为,重设检校之举,需慎之又慎。” “只因昔日检校之制,固然有助于整肃朝纲,然其密探遍布,朝臣心存戒惧。” “况且,检校之权虽然不大,但却可以直接向陛下负责。” “而昔年不乏有小人借检校之名,构陷忠良,酿成诸多冤假错案。” 可不待朱元璋开口,右丞相胡惟庸又是一步踏出,便是看向朱元璋作揖道。 而胡惟庸的一席话落下,就连朱棡都是微微侧目。 这便是因为这番话,几乎挑不出一点毛病。 胡惟庸并未说重设检校不对,只是告诫朱元璋当慎之又慎。 特别是隐藏在其中暗意,便是一旦重设检校,必使君臣离心离德。 甚至还有可能造成昔年检校欺上瞒下,构陷忠良之事的发生。 而这看起来似乎是胡惟庸在为朱元璋着想,但话语下的锋芒,又何尝不是一种告诫? 所以胡惟庸不可谓不聪明,只是这份聪明却是用错了地方。 果不其然,龙椅上的朱元璋面色又是一沉,但却未曾发作,只是冷眼看向胡惟庸。 那藏在袖口下的双拳,更是微微一攥。 毕竟当年的李善长都不敢这么对朱元璋说话,可今日的胡惟庸却是办到了。 还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呐。 难不成,真觉得他朱元璋没读过几年书,就听不明白胡惟庸隐喻的告诫之意? 思索间,朱元璋又是微微低下头,眼中更是闪烁起疯狂的杀意。 “胡相国,此言差矣,而今日之大明已非往日可比。” “特别是江南吕家之事,犹如芒刺在背,更是在告诫孤王,朝中隐患,不可不察。” “所以重设检校,旨在防微杜渐,至于昔日之弊病,并非制度之过,只需严明法度。” “至于胡相国口中的慎之又慎,朝臣心存戒惧?” “孤王有些想不明白,为何慎之又慎,为何心存戒惧?” “难不成,这满殿的文武朝臣,皆有不法?” 话罢,朱棡又是冷冷的看向胡惟庸。 此言一出,殿中群臣皆是一惊,旋即齐齐躬身,声如潮涌,恭敬而急切道:“陛下,臣等绝无不轨之心,还望陛下明鉴!” 同时,群臣心中更是暗骂朱棡多事! 胡惟庸的话,近乎完美,似乎根本察觉不到漏洞,但朱棡还是能以极其刁钻的反击。 甚至将慎之又慎,心存戒惧,完全解读为奉天殿中的文武百官,都在害怕检校重设。 因为他们自身,本来就不干净,而一旦查出,便是死罪。 所以自然会千方百计的阻挠重设检校一事。 但是群臣没有想明白,重设检校,这与朱棡有什么关系? 而且将满朝文武完全得罪到死,那这对于朱棡又有什么好处? 至于胡惟庸为什么会因为检校一事开口? 其实很简单,因为朱棡建议重设检校,这对于胡惟庸也是一种打击,毕竟他在朝中结党营私的确是事实。 但明面上,胡惟庸还是可以把控的好这个度,不至于让朱元璋猜忌于他。 可一旦检校重设,那身为中书省右丞相的胡惟庸,自然是重点关注对象。 那胡惟庸可不敢用自己的身家性命去赌。 再者就是胡惟庸太过于了解朱元璋,所以话从不会说的太满。 只是那句慎之又慎,群臣心存戒惧,也不是完全说给朱元璋听的,而是包括奉天殿中的文武群臣。 毕竟君臣离心离德,向来是可大可小,哪怕是皇帝,也得给群臣三分薄面。 那朱棡所提议的重设检校一事,便算是体面的揭过去了。 可谁能想到,朱棡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反而是一把掀了桌子,直接选择硬刚胡惟庸。 至于上手的龙椅上的朱元璋,还有太子朱标,眼眸之中皆是闪过一抹了然之色。 得罪文武群臣,朱棡完全是在自绝根基,这也是变相的告诉朱元璋与朱标。 朱棡会用实际行动告诉朱元璋与朱标,他从未对大明的皇位动过心思,而他的眼前是更为广阔的未来。 所以重设检校,得罪文武百官,这所有的锅,朱棡背了! 而若是有一日,朱棡已经扛不住这口黑锅了,也就是他朱棡离开大明之日。 念及此处,朱标的眼中又是掠过一抹莫名之色。 “启奏陛下,臣无异议。” 随后,胡惟庸便是深深看了一眼朱棡后,方才看向朱元璋作揖道。 而现在看来重设检校之事已定,那以后行事更是要加倍小心,绝对不能落下什么把柄。 至于晋王朱棡,这场朝会以后,便是他胡惟庸的对手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