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屋小说网>穿越历史>拥兵自重> 第99章:赌,就是生死!赌不起,更是现实!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9章:赌,就是生死!赌不起,更是现实!(1 / 1)

“你们可知,咱为何定下三十税一的商税?” 片刻后,朱元璋方才看向朱棡与朱标道。 “一来,民以食为天,而经历元末乱世,大明需要休养生息,恢复生产,才能恢复中原的元气。” “二来,将赋税定为三十税一,您也是担心过高的商税,会导致商户抬高价格买卖,使得百姓遭受无妄之灾。” “第三,就如同士农工商,您想将商人的身份压低,这样一来,也可以保证粮食的生产,从而保障我大明的命脉。” “至于第四,历朝历代以来,重农抑商的根本,无外乎四个字,加强皇权。” 朱棡想了想,便是看向朱元璋说道。 “没错。” “这正是咱定下三十税一的根本。” “不仅为了百姓,更是为了大明的千秋万代。” “再者就是咱打心底里厌恶这些不事生产的奸商!” “当然,这跟咱的幼年的经历有关,毕竟若不是这些奸商强买强卖,哄抬粮价,还有暴元的苛捐杂税,咱的爹娘,你们的爷爷奶奶,也就不会饿死了。” 说话间,朱元璋又是长叹一口气,眼中更是泛起一抹酸涩。 元末乱世,贪官污吏固然可恶,但更直白的便是地主商贾对于底层百姓的伤害。 而关于这一点,朱元璋可是深有体会! 所以朱元璋穷其一生,不管是对于贪官污吏,还是士绅商贾,都是深恶痛绝! “可是爹,您要明白,商业是促进经济的唯一渠道。” “而且纵然您制定了如此低廉的赋税,可无商不奸,若是遇上大灾之年,他们还是会哄抬粮价,赚取高额财富。” “但上缴朝廷的赋税,还是三十税一。” “就拿太原来说吧,我初到太原,所遇大灾之年,粮商高价买卖,百姓苦不堪言。” “可他们依旧肆无忌惮,搜刮民脂民膏,因为赋税之低,纵然身份低下,可荣华富贵却是实打实的。” “这便造成了百姓吃不起饭,可这些士绅富商哪个不是肥的流油?” “毕竟穷尽一方之地百姓,供养士绅富商,他们又岂能不肥?” “但您呢?北伐没银子,赈灾没银子,户部尚书都快哭死了,可朝廷没有银子就是硬伤。” 面对朱元璋的叹息,朱棡却是直接摇了摇头道。 三十税一,富不了朝廷,也富不了百姓,而富的只能是士绅商贾。 那不管是为了朝廷,还是为了百姓,改革商税,势在必行! “可你就不怕引起激变?” “毕竟一旦提高商税,士绅豪强就会更加疯狂,那百姓只会更加的苦不堪言。” 闻言,朱元璋想了想,方才看向朱棡道。 “杀!” “我初至太原,为了解决这一现象,也不想跟他们斡旋。” “便是制定规矩,废除三十税一的商税,从根本改税制。” “同时,标定货物价格,设立市场监察,统一监管,而谁敢哄抬货物价格,我就杀谁!” “毕竟兵权握在我的手中,所以若是胆敢有违逆者,我不介意将所有的一切,推倒重来。” 朱棡轻轻握了握拳头,但眼中散发出的杀机,纵然是戎马一生的朱元璋,都是感觉到一阵心惊。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开始。” “而这座天下,除了姓朱的以外,都可以推倒重来。” 幽幽的声音响起,朱棡又是抬起头,方才看向朱元璋继续道:“史书,终究是由胜利者书写,而光鲜亮丽的背后,无不充斥杀戮与血腥,特别是此时。” “以公道大义为先,江南士族已经名声尽毁,胡惟庸与老二也是稳稳压制江南的士绅豪强。” “那现在便是最好的时机,从江南起,天下终,开始大治之世,改革之世!” “若有不服王化者,铁蹄之下,安有完卵,安能颠覆我大明之根基!” 话罢,朱棡又是缓缓起身。 “该怎么办?” 朱标也是起身,看向朱棡道。 “增设商司,下辖五署,商政署、规统署、商管署、物价署、贸易署。” “商政署:负责商法的起草,编纂修改,以及对于违法商贾的核查。” “规统署,制定并监督执行商业规范,统筹规划、监督与管理。” “商管署,负责大明所有商户的开户、销户、其资质核验,办理等管理事宜。” “物价署,负责市场物价的管控,尤其是粮食的价格,预防哄抬物价和恶性竞争,保持市场稳定。” “贸易署,负责管理与监察国内个人贸易和人格对外贸易事务,促进贸易畅通。” ....... 朱棡思索片刻后,方才转头看向朱标道:“至于详细规划,还有商司的组织架构与职责细化,给我两天时间。” “你的意思,从此朝廷介入商业,分出司部管理,以此协同全国商业。” 朱元璋也是若有所思的看向朱棡道。 “没错。” “这样一来,朝廷就可以统一规划,提高商税的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大明的经济。” “从而起形成以商助工,以工助农,也可以避免,市场上的高买低卖,那对于百姓而言,更是有利无害。” 朱棡笑着点了点头道。 “以商助工,以工助农?” 朱元璋有些不明所以道。 “这个我跟大哥解释过,就是让商业、工业相互扶持,共同促进农业的发展。” “以此循环往复,那不管是工业,还是商业,又或者是农业,都可以得到发展,而我大明,又何愁不兴?” 朱棡看向朱元璋解释道。 “可你有没有想过,大力发展商业,不利于粮食的产出。而且历朝历代以来,商业最发达的时期,绝不是开国之时。” “这是因为,开国之后,所有的国策,都是以恢复农耕为主。毕竟,经历过乱世践踏,人命贱如蝼蚁,那首先要做的,就是让百姓吃的饱饭。” “但是你看看咱现在的大明天下,百姓能吃饱饭,已是不易,又哪里来的闲钱,去推动商业?” “再者,要是朝廷监管不利,市场监督者与商贾同流合污,最后遭罪的不还是百姓?” 朱元璋当然能听明白,朱棡的意思,但还是摇了摇头道。 “其一,商业发展,需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还是需以恢复农耕为主。” “其意,就是让朝廷插手商业,从而统一货物价格,实施市场监管,从而避免低买高卖,让百姓可以从中获利。” “其二,重农之下,也可以为商业打好基础,从而更好的推动发展。” “其意,如今朝廷重新丈量田亩,实施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 “朝廷更是借此收回诸多田亩,那以儿子的意思,所收缴之田亩,通通列为官田,设立田畴司,总揽田亩事宜。” “何意?就是我与大哥先前商议所定之事。” “将官田租赁给百姓,让他们去耕种,但名义上,官田仍然属于朝廷,可以不用缴纳赋税。” “至于租子,大丰之年,朝廷取一成,大灾之年,朝廷可取半成,或者为百姓免租。” “这样一来,即便是大灾之年,百姓也可以活命,而田亩也不会荒废,更不可能重新落到士绅豪强的手中。” “也可以彰显您爱民仁厚之心。” “而如此一来,百姓背后有朝廷,手中又有粮食,更可以避免中间商赚差价。” “这对于百姓来说,吃得饱,穿得暖,粮食多且富余,而这便会形成需求。” “那有了需求,如何不能推动商业与工业?” “人口不足?” “别闹了,粮食富足的情况下,我大明的人口也会猛增。” “至于您所担心的耕田无人种,大可不必。” “纵然是再富裕,可在百姓的心中,耕田才是一家之根本,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自家的田亩,反而是继续开垦田亩。” “再者,就是您所说的官商勾结?那锦衣卫是吃干饭的?” “好吧,锦衣卫即便是吃干饭的。” 话罢,朱棡端起茶盏润了润嗓子后,方才故作神秘的看向朱元璋笑道:“儿子也有办法。” 什么是根深蒂固的思想? 那便是地! 对于农民,手中无地,他们睡觉都不踏实。 所以纵然朝廷的政策再好,可他们还是想自己手中有田亩。 为什么? 王朝更替,天子轮换,谁能保证大明不会灭亡? 而且谁又能保证下一朝的皇帝,是明君,还是昏君? 毕竟百姓又不傻,而一旦这个国策没了,家中又没有田亩,那怎么活命? 所以该开田,还是得开田。 至于经商,别闹了,百姓最为朴素的道德观,就是权衡利弊,计算得失。 那与其拿着一家口粮拼一场,还不如老老实实过日子。 要不然,古今往来,就没穷人了! 只有死人跟富人! 赌,就是生死! 赌不起,更是现实。 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抱怨自己生不逢生,可机会摆在眼前,他们就能有魄力踏出那一步? “什么办法?” 朱元璋思索片刻后,方才点了点头,但还是好奇道。 “朝廷循任制。” 朱棡又是意味深长的笑道。 “朝廷循任制?” 朱元璋与朱标齐齐摇了摇头。 “朝廷循任制,就是通过定期轮换官员的任职地点,防止地方势力结党营私,增强朝廷对于州府的控制力。” “简单点,防止地方官员势力的固化,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打个比方,就以五年为期,那官员就是每五年为一轮任期,任期结束后,就需要调往其他州府任职,避免长时间在同一州府,形成盘庚错节的固化势力。” “再者,官员在任期内的政绩,将作为轮换时,官职调整的重要参考,优秀官员便可以升官,又或者调往京师任职。” “如此一来,不同的州府,毫无关系的官员,又如何能形成利益交互,官官相护?” 朱棡又是慵懒的靠在椅子上,方才缓缓笑道。 “好主意!” 此言一出,朱元璋的眼前顿时一亮,便是拍手叫好道。 “的确是好主意。” 朱标的眼中也是掠过一抹喜色道。 “心有忧虑,就注定了畏首畏尾,那即便是想贪,也得考虑一下后果!” “毕竟五年跟一辈子相比,始终是太短了,所以便没有官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朱元璋也是满脸笑容道。 “一来,加强中央集权。” “二来,杜绝势力固化。” “三来,纵然不能完全杜绝贪官污吏,也能让他们心有顾忌,不敢肆意妄为。” “再者就是升官,毕竟没有官员不想升官,而升官的唯一标准,就是政绩,但朝廷循任制实施以后起,就是由朝廷说了算。” “同时,儿子提议,循任调动,从南到北,随机调动,避免他们与朝中大臣勾结。” 朱标又是思索片刻后,方才看向朱元璋道。 “可!” 对此,朱元璋想都没想,便是点了点头。 “那这件事,便交由老大去办吧。” 顿了顿,朱元璋又是看向朱棡开口道。 “自然是交给老大,毕竟我的事已经够多了。” 朱棡无所谓的摆了摆手。 “只是.....” 话罢,朱棡又是欲言又止的看向朱元璋。 “说!” 见状,朱元璋当即翻了翻白眼道。 “那我便直说了,朝廷实施循任制,那官员的俸禄,是不是也该涨涨了?” 朱棡想了想,便是开口道。 “涨俸?不行!” 闻言,朱元璋先是一愣,便是果断摆手道:“咱为他们制定的俸禄绝对够用!” “够用这话,您怎么能说得出口?” “历朝历代以来,还有比我大明俸禄更低的?” “且不说别的,就说正七品的官员,年俸不过八十石,月俸更是只有六石过一一半。” “若是自己吃,还足以,但一大家子,怎么办,您算账只算一张嘴啊!” “还有地方衙门中的胥吏,朝廷并不完全承担他们的俸禄,那为了养家糊口,还不是得当地官员自掏腰包?” “那就六石多的月俸,他们就是不想贪,也不行啊!” “不然,这日子怎么过?当官连饭都吃不起?那还当什么官?” “当然,他们也可以不管,但不管了,这些地方衙门中的胥吏,还有谁愿意为朝廷办差?还有谁愿意为府衙办差?” 对此,朱棡更是没好气的看向朱元璋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