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屋小说网>穿越历史>拥兵自重> 第101章:一人成龙,不如天下皆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1章:一人成龙,不如天下皆龙(1 / 1)

“重开科举?” “老三,咱为什么于洪武六年停了科举,你不会不知道吧?” 闻言,朱元璋直接摇了摇头道。 “满腹经纶,但大多都是书呆子,又如何能为国分忧?” 朱棡并未开口,反而是朱标抬起头道。 “没错,老的太老,年轻的太过于年轻。” “而且终其一生,都在钻研学问,即便是能高中,也无行政辅国之才。” “整日之乎者也,咱听了更烦心,便是停了科举,重新启用举荐制。” 朱元璋点了点头。 “不全是吧?” “更多的是因为北方学子无人上榜吧?” 朱棡倒是瞥向朱元璋道。 “嗯。” 朱元璋微微一愣,点头轻叹道:“也有这其中的原因。” 洪武三年,朱元璋下诏科举,次年又采取特别措施来强化科举取士。 然而,在经过三年取士的实践之后,朱元璋发现科举选拔的人才与自己之前的期望值有相当大的差距。 因为,进士及第者多为满腹锦纶的后生少年。 又或者,就是终其一生,刻苦读书,为的就是求一份功名的中年仕子。 也就是书读的挺多,腹中满是经典,但自身能力不足,又如何能胜任朝廷重任? 成为造福一方的父母官? 当然,还有一点,那便是南方高中之仕子,过于北方。 这也让朱元璋震怒,难不成大明的天下,只有半壁江山? 可北方深受战乱之苦,根本与南方无法相提并论,这也是事实。 毕竟比起北方,南方始终要富庶一些,而在北方百姓还在为吃食奔波时。 南方的读书人,已经开始重修书卷,为考取功名做准备。 所以这便是铁打的事实。 那为了防止北方学子不满,朱元璋便是直接掀了桌子。 既然不能让南北都满意,那就都别满意了,停科举,任举荐,复旧制。 而对外,朱元璋也不能寒了天下学子的心。 便是称,今有司所取多后生少年,观其文词,若可与有为,及试用之,能以所学措诸行事者甚寡。 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联,非朕责实求贤之意也。 这便是朱元璋的原话,也就是他们没有能力胜任行政事务,所以暂停科举。 但值得一提的便是,朱元璋的意思,是停科举,可不是废科举。 这就是朱元璋希望通过恢复荐举制度,改变士风,不会重蹈覆唐、宋科举专重文词的覆辙。 当然,朱元璋也没有将科举取士的大门关死,也是为以后重开科举留有余地。 只是时机未到,不可操之过急。 “所以,爹啊,该为科举做准备了。” 朱棡笑了笑,便是开口道。 “什么意思?” 朱元璋没有明白朱棡的意思,便是皱眉问道。 “为日后大明的科举,奠定基础,以求有用之仕,报效大明。” 朱棡想都没想道。 “说说你的意思。” 闻言,朱元璋摆了摆手。 “爹,孩儿真心问您一句!” “您觉得,这天下,真的可以有千秋万代的王朝么?” 言罢,朱棡缓缓吸气,神色肃穆,一膝跪下,锦绣袍角轻拂地面,尘埃不起,唯有敬意盈室。 这一跪,不仅是血脉尊卑之礼,更是对千古兴亡沉思的叩问。 而这一问,不仅仅是朱元璋的儿子,也是后世万千,春风之下的叩问! 更是关乎未来大明的走向! 所以,朱棡不得不问! “你想说什么?” 见状,朱元璋倒是低下头,看向朱棡轻声道。 “我执拗桀骜,您应该明白。” “所以这一问,我不是在为大明叩问,而是在为天下问!” “问您!” “大明、百姓,在您的心中,究竟哪个更重!” 言至此,朱棡昂首,双眸炯炯,直视朱元璋。 那眼神之中,既有不屈的锋芒,亦有一抹的期待与忐忑。 “若咱选大明,你待如何?” 朱元璋的声音,仍是轻道。 “孩儿从此闭嘴,以父皇为尊,卸兵权,返太原,至此为王臣,享一世之荣华。” 朱棡话语铿锵,无畏而坚决。 “你可不是安分的性格。” 朱元璋摇了摇头道。 “痛莫大于心死,哀莫过于无声。” “若父皇不放心,儿臣可取剑自裁,从此,晋藩除名,父皇安心。” 朱棡仍是掷地有声道。 “三弟!” 不待朱元璋开口,朱标却是一惊,便是喝了一声,又是连忙跪下,看向朱元璋道:“爹,三弟不是这个意思!” “老三!” 就连一旁的马皇后都是想起身,但却被朱元璋一把握住手,随后沉声道:“你可知晓,你在说什么!” “明白,但求心安,儿臣永不悔!” 朱棡依旧决绝道。 一时之间,整座坤宁宫的气氛,陷入了冰点,只有忐忑的心跳声,在沉默之中颤动。 “你的聪慧,你的抱负,还有你的手段,便注定了你日后必将成龙。” 良久以后,朱元璋幽幽的声音,方才响起道:“未来成就绝不下于咱,可咱想不明白,你究竟是怎么想的?” “算了...既然你问了,那咱便告诉你,这天下,哪有千秋万代的王朝,纵然如强汉,也不过四百年江山。” 看向仍然无动于衷的朱棡,朱元璋又是轻叹一口气道。 道理都明白,只是这天下来之不易。 那身为开国皇帝,想做一个千秋万世的梦,很正常。 因为,不仅仅是朱元璋,而是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一世,十世,百世,千世,万世之命! 但真的可能达成么? 朱元璋自然明白,绝无可能! 周而复始,盛极必衰,此乃天定,非人力可逆! 只是希望,大明可以更长久一点,更长久一点...... 朱元璋的眼眸,好似透过了时间与空间,看向了遥远的未来,看见了大明的强盛与覆灭.... 最终,化作一声长叹! “我一人成龙,不如天下皆龙!” 面对这声长叹,朱棡挺直身躯,目光炯炯道。 不求独善其身、飞龙在天! 愿这浩瀚山河之中,人人得展龙凤之姿,共绘华夏辉煌图卷! 话音刚落,突然间..... “哐啷——” 一声炸雷猛地在空中炸响,让人心头一震。 紧接着,天空像是被扯开了口子,大雨瞬间倾泻而下,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打在宫殿的瓦片上,又急又猛。 但也无法洗刷朱棡这一席话,对于朱元璋的冲击! 这是对于皇权最直白的冲击! 而要不是这话出自朱棡之口,朱元璋已经准备杀人了! 人人如龙! 岂不是人人都可以当皇帝? 这让皇帝怎么可能允准! 特别是朱元璋这般杀伐果断的开国皇帝! “大明传不了千世、传不了万世,这是事实。” “纵然是您所愿,您所求,您为此巩固皇权,封闭思想,以此束缚天下百姓,也无法达成!” “因为总有人不信命,也总会有人去质疑所谓的“天命”!” “那改革,万世之太平,当由此打下基础!” “以免重演异族为祸我中原江山,害我子民饱受苦难,饱受欺辱!” “所以,我这一生,就是要让他们站起来,别跪下!” 看向满目阴郁的朱元璋,朱棡依旧毫不示弱道。 “哪怕因此颠覆皇权,也不在乎!” 朱元璋缓缓抬起阴沉的目光道。 “爹!没有人可以否认您的文治武功!” “但归咎其一点,您永远都是百姓之子!” “是那年凤阳山上,为财主放牛的朱重八!” “是父母双亡,为生计,做过和尚,做过乞丐,被迫游走四方!” “甚至那年,当兵也并未您的本意,而若非走投无路,安能投军从戎,建不世之功业!” “直至您踏过淮西路,登上应天府,开创大明,建元洪武!” “您以为是时势造英雄,千百年来,至贫出身,却取得天下,唯朱元璋一人耳!” “但自汉末隋唐,士绅豪强之下,安有百姓之出路!” “难道,这就不是一场爆发,一场变革!” “百年来的积怨,方才造就了您这位草根皇帝!” “可您以为,继续沿用旧制,王朝就不会灭亡,天下就不会改朝换代?” “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您,千百年来,世上万般事,有一必有二!” “因为您办不成的事,总会有后来人继续,但那位不会如您一般,一心巩固皇权,以求江山永固!” “他所愿,非一人成龙之道,而是天下万万人成龙!” 朱棡的眼眸深处,泛起一抹浓重的敬意,方才道。 凡心有家国,对于那位唯有敬意、唯有爱戴! 所以,既然来了大明,自然力求改革,以求后世不会在遭受异族之侵! 使我华夏百姓,不在遭受动荡! 为千百年后的改革,奠定最为坚固的基础! 因为,朱棡明白,纵然穷尽一生,鞠躬尽瘁,也只能为天下打好基础! “你!” 面对朱棡的锋芒毕露,朱元璋也是勃然大怒,只是对上朱棡依旧毫无惧色的目光,又是陷入了沉默。 “说说科举制吧。” 良久的沉默以后,朱元璋只是摆了摆手,岔开话题道。 很显然,朱元璋并不想继续刚刚的话题。 “不在愚民,弄民,实施双轨并重,兼顾农耕与仕途。” 朱棡看了一眼朱元璋,方才开口道。 “嗯?” 对此,朱元璋又是皱起眉头,显然没听明白朱棡的意思? 毕竟农耕与仕途,怎么都不可能挂钩吧? “您觉得当今天下,最重要的是什么?” 对于朱元璋的疑惑,朱棡轻声问道。 “粮食。” 这朱元璋都不用想,便是答道。 “对也不对。” 朱棡先是点了点头,又是摇了摇头道。 “什么意思?” 朱元璋不解道。 从古至今,便是民以食为天,那自然是粮食最为重要,毕竟吃饱才是重中之重。 “哪一朝没有粮食,只是多少的问题。” “所以提高粮食的产量,才是重中之重,其余都是浮云。” 朱棡坐回椅子上,方才点头道。 “确实,粮食年年都会有,但就是产量的问题。” “有时,大丰之年,粮食富足,但大灾之年,粮食不足温饱,也有百姓吃不饱,因此而饿死,也不在少数。” 朱标也是重新坐回椅子上,轻轻点头道。 但这心中,也总算是松了口气。 幸亏他们家老朱克制住了,要不然今日非得吵起来不可! 只是不知道,朱元璋究竟是怎么想的? 但说实话,可能是从小与朱棡长在一起的原因,朱标内心之中,竟然有些认同朱棡。 “所以双轨并重,兼顾农耕与仕途。” “什么意思?” “将官学与乡学结合,在都城及州县设立官学,教授经典、文学、律法等,培养官员与学者。” “同时,在乡村设立乡学,以农业知识、基础读写和道德伦理为主要教学内容,鼓励农耕与研学农耕。” “其一,在乡镇民间设立农学堂,传授农耕知识,作物轮作、病虫害防治等知识,提升农耕生产力。” “其二,派遣懂农业的官员,或学者深入乡镇,通过季节性的巡回讲学,指导百姓实践新知,提高耕种效率。” “其三,科举创新,在科举之中增设农耕科目,选拔优秀农业人才,给予官职或奖励,提高农民的身份。” “其四,耕读结合,鼓励学子“半日读书,半日耕作”,确保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 “同时,设立律法规定,禁止随意荒废耕田。” “这样一来,既能促进农业发展,又能维持民间安稳,从而各司其职。” “至于官学,我的建议是从各方面入手,汇集百家之学,选拔有用之才,而非死记硬背的书生。” “就比如,有学子喜欢律法,便可以主攻律法,那科举入仕,便是去刑部任职。” “有学子喜欢经学,便可以调往户部、商司任职。” “同样的,万般学问,都有其存世的意义,而大明只需因材施教即可。” “这般下来,人才不会埋没,大明也会愈发的欣欣向荣。” 话罢,朱棡方才看向面露沉思的朱元璋,还有朱标。 其实,朱棡心中有个更大胆的构想,只是觉得有些不现实。 毕竟将后世的模版,套用在眼前的大明,根本不可能。 更何况,凡事不能过于着急,要不然,便是大厦将倾,难有挽回之势! 再者,变法改革岂能着急。 而且,还是封建王朝治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