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屋小说网>穿越历史>拥兵自重> 第113章:淮西勋贵二代子弟,第一帅才徐允恭,还有女诸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3章:淮西勋贵二代子弟,第一帅才徐允恭,还有女诸生。(1 / 1)

第二日早朝,也是近些时日以来,唯一风平浪静的早朝。 朱棡与朱樉下了早朝,便是驾着车辇,直奔大相国寺。 中书省。 “江夏侯,所来何事啊?” 胡惟庸坐在相位上,看向已经坐在下方椅子上的周德兴,轻声询问道。 “相国,您主持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但对于清丈田亩,也是三方协同。” “所以您必然知道,德兴今日前来的目的。” 周德兴将姿态放得很低,并且似有恭谨之意道。 没办法。 如今江南士绅倒台,周德兴与淮西集团,也不似往日那般亲密无间。 哪怕是现在想修补关系,也是于事无补。 所以不如再选大树,毕竟背靠大树好乘凉。 特别是如今权倾天下,执政中书省的胡惟庸,可谓是深受皇权信赖。 虽然看似是个孤臣,得罪了淮西集团、浙东集团、江南集团。 但其势力党羽,依旧遍布朝野。 毕竟别人不知晓,周德兴这个置身于世外的人,又怎么可能看不明白。 自古以来中书省与兰台,也就是御史台,起到的是一个相互制肘的作用。 但大明朝的御史台,真的能与中书省抗衡么? 不行。 因为不管是御史大夫陈宁,还是御史中丞涂节,其隐隐间都与胡惟庸,存在着些许微妙的关系。 而且如今的御史台,不过是个摆设,整日弹劾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可能真正剑指核心的,只有一些刚正不阿的老御史。 这就是因为锦衣卫的出现,削去了御史台大部分的职责,同样也减缓了权力。 “陛下那个是奉天殿上雷霆震怒,凡走出队列者,皆可免去一死。” “而你又是淮西功臣,我大明开国二十八侯之一,最多也就是惩处一番。” “所以你那日,为什么不站出来?” “反而是今日求到本相国这里?” 闻言,胡惟庸又是深深看了一眼周德兴,便是道。 江南清丈田亩之事宜,是由三方协同,但不代表胡惟庸不知晓,周德兴于江南有大量田亩,并且未曾上报朝廷。 只是此事一经查出,便是被秦王朱樉压了下来,除了涉及查案之官吏,便是只有寥寥高层知晓此事。 而以胡惟庸的聪明,又怎么可能想不明白? 又或者,胡惟庸想的更多! 朱元璋居于凤阳,起于凤阳,此乃大明龙兴之所在,而周德兴又是凤阳人,但却未曾在凤阳犯案? 反倒是于江南,名下有许多说不清的田亩。 特别是为周德兴管理田亩的士绅豪强,也属于江南排得上号的士族。 那这其中便多了些耐人寻味的味道。 其中最直观的,便是周德兴转头投入了江南士绅豪强的怀抱。 但有一点,胡惟庸没想明白。 那就是周德兴为什么要投靠江南的士绅豪强? 这对于周德兴有什么好处么? 别忘了,淮西集团乃是跟随朱元璋的老人,也是大明顶了天的开国功臣。 所以即便是站队,周德兴也应该明白,淮西远胜江南。 可周德兴还是铁了心的跟随江南士绅,而且还深陷此案其中。 这其中绝对有什么隐秘。 “不是不想站出来,而是不能站出来。” 周德兴的脸上泛起一抹苦笑之色,便是摇了摇头道:“相国,我与陛下相识于少年,所以我太了解陛下的性子了。” “从小就是说一不二的主,可这糊涂事,我是从头干到尾。” “洪武初年,我闭门谢客,从不与任何朝中官员来往,即便是曾经生死与共的兄弟,我也未曾有过往来。” “婚丧嫁娶,除了正式的请帖,我也只是照旧寒暄一番,绝不有更深的往来。” “因此,陛下还将我叫到御书房,夸奖了我一番,说是臣子之中,我最守本分,我最守规矩。” “如此,我又如何能站得出来?” “而且那些田亩虽然在我的名下,但知晓者,也不过寥寥几人。” “所以我心存侥幸,觉得朝廷纵然在查,可也查不出这些田亩的归属,乃是在我的名下。” “可我还是小瞧了锦衣卫,小瞧的相国大人。” “上呈户部的田亩册子,唯独缺了我名下的所有田亩,我便明白,这件事藏不住了。” “可昨日秦王回宫,并未当众提起此事,我便明白,还有一线生机。” 说话间,周德兴又是起身,直接跪倒在了胡惟庸的面前,叩首道:“还请相国大人,救德兴一命,日后若有差遣,德兴必以死相报今日之恩。” 堂堂大明侯爵,身份完全不弱于胡惟庸,甚至因为爵位在身,更能高过胡惟庸一头。 但纵然是这般的人物,今日也是跪倒在了胡惟庸的面前。 足以得见,中书省权力之高,简直让人望尘莫及。 “江夏侯,言重了。” “你我同殿为臣,又有多年情谊了,本相岂能见死不救?” 胡惟庸连忙起身,走到周德兴的身前,缓缓将周德兴扶起,便是道:“只是本相有些好奇,你与陛下少年相识,这般情谊,为何不直接找陛下?” “况且你手中有免死铁卷,纵然万般罪,除非谋逆,要不然,皆可免去一死。” 话罢,胡惟庸又是好奇的看向周德兴。 “免死铁卷乃保命所在,不到万不得已,我不想轻动。” “而陛下有言在先,凡是后伏法者,当以国法为先。” “所以哪怕是我去求陛下,可若无人为我说话,命是保得住的,但这份情谊与富贵,就算走到头了。” 周德兴又是长叹一口气。 这世上永远没有密不透风的墙,纸也永远包不住火。 哪怕吕家灭门,九族尽诛,也未曾牵扯到他周德兴。 但周德兴的心中一直是忐忑不安,所以这免死铁卷,绝对不能用在这件事上。 而与朱元璋的这份情谊,有时也是保命的手段。 毕竟朱元璋为了马三刀,都能跪求于天,以求赦免其罪。 那周德兴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所以不过是些许田亩,不至于会死。 “江夏侯,你可知是谁压下的这件事?” 胡惟庸闻言,便是轻轻点了点头,方才道。 “相国大人?” 周德兴试探性的问道。 “本相哪有这个本事,别忘了,这是三方协同。” “哪怕是本相想包庇你,你也得问问其他人答不答应。” 胡惟庸又是摇了摇头道。 “秦王殿下。” 对此,周德兴瞬间明悟,便是脱口而出。 “没错,就是秦王殿下。” 胡惟庸拉着周德兴坐回到椅子上,这才继续开口道:“所以能救你命者,不在中书省,而是秦王府,又或者是晋王府。” “毕竟你始终是他们的叔伯,这三分薄面,两位殿下还是会给你的。” “只是究竟该如何去说,究竟该如何去办,本相只能给你指条明路,其他的就是爱莫能助了。” 话罢,胡惟庸又是瞥向一脸沉思的周德兴。 “我明白了,多谢相国。” “今日指路之恩,来日结草衔环必报之。” 说话间,周德兴又是起身,向着胡惟庸躬身一礼。 “客气了。” 胡惟庸还是伸出手托住周德兴,摇了摇头笑道:“当务之急,是先去拜见两位殿下,将此事妥善解决。” “嗯,相国放心,德兴若能逃过此劫,从今往后起,必以相国为尊。” 周德兴点头后,又是又是一脸郑重道。 江南集团倒台以后,周德兴也没有办法重归淮西集团。 可他是一介武夫,这一点他很明白,所以没有大树,朝堂的洪流就会将他瞬间淹没。 不管他是不是开国功臣,是不是大明侯爵。 那淮西集团就不是武夫? 别忘了,大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深受皇恩浩荡,位列韩国公,而这位便是淮西集团的主心骨。 所以为今之计,便是投入胡惟庸的门下,以求波诡云翳之下,能够保全自身,以免遭受无妄之灾。 “这话说的,我们效忠的都是陛下,当以国为重。” 胡惟庸的场面话说的很漂亮,但脸上的笑容却是止不住。 虽然不知道江南与周德兴之间有什么隐秘,但若是能将这位拉到自己身边。 以其身为国公的权势,绝对能助他胡惟庸一臂之力。 那摆脱掣肘,脱离胁迫,也是指日可待。 毕竟这世间万物,都逃不过一个字,那便是“权”。 可却不曾想起,这天下成百上千年,不管是正统之争,还是文武争锋,都逃不过的一个字,并非是“权”。 而是一个“理”字。 所谓大义为先,就必须要占据大义,否则根本无法成气候。 至于“权”,只有获得“理”,你才能掌握“权”。 胡惟庸已经失了公道,已经失了大义,纵然所作再多,也不过是掀起掀起波澜,无法撼动这巍巍日月。 何为日月? 日月乃天地运转之法则,冲刷黑暗,为世间带来光明。 合则为明,山河月明,亦能冲刷罪恶,重整世间山河,为这万万百姓带来一丝曙光。 大相国寺。 “拜见秦王殿下,拜见晋王殿下,千岁。” 车辇停下以后,朱棡与朱樉刚一下车,迎面便是走过来一位少年公子,看向他们二人行礼道。 而在这少年公子的身后,还有一袭青衫的少女。 只见其容貌宛若春日里初绽的梨花,清雅脱俗,肤如凝脂,眉似远山轻描,眼若秋水含烟,长睫微翘,朱唇不点而红。 一袭精致的青色丝质衫子,轻柔地贴合着她纤细的身姿,衣裳上绣有淡雅的梅花图案,以金线细细勾勒出边角,既显其清贵之气,又不失少女的灵动与纯真。 “徐允恭?” 朱棡迟疑了一下,便是询问道。 “正是允恭。” 少年公子,也就是徐允恭不卑不亢道。 但这言语之间,一旁的朱樉总感觉有一丝崇拜之意。 但想想也对,徐允恭身为魏国公徐达之长子,对于朱棡在草原的战绩,自然不可能不知道。 那出生将门的徐允恭,对于朱棡生出一抹崇拜之意,也实属正常。 不过这位在历史上也是个猛人。 徐允恭,未来改成了徐辉祖。 洪武二十一年承袭魏国公爵位,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以后,又是加封太子太傅。 而靖难之役爆发以后,徐辉祖作为南军主将,于白沟河之战中掩护李景隆撤退,全师而还,又在齐眉山大胜燕军。 后徐辉祖被调入南京,淮北南军因此势孤而大败。 所以从这里就能看得出来,如果当时建文不听信谗言,继续任用徐辉祖为帅,朱棣还真不一定能打得赢。 但实话实说,出于政治目的的考虑,徐家可谓是赢麻了,毕竟两头下注,所以不管哪一方赢了,那都能保全徐家的荣光。 至于见闻为什么要召徐辉祖回京师? 民间一直都有两个说法。 一个是朝廷讹传燕军已兵败,京师不可无良将,遂召回徐辉祖。 至于剩下的一个,是有人进谗称,徐辉祖因燕王是至亲之故,而未尽力作战。 所以才将徐辉祖召回了京师。 而不管是哪一个原因,从召回徐辉祖的那一刻,建文帝就已经是大势已去。 但为什么说这哥们猛? 那是因为等到朱棣准备渡过长江时,徐辉祖仍率军在浦子口迎击,并且成功阻击朱棣。 但南军大将盛庸再战,遭遇大败,水师尽归于燕军,燕军于是得以渡江,攻克南京金川门。 说白了,就是大势已去,建文已经到了山重水尽的地步,纵然是忠臣良将,猛的一塌糊涂,也难挽颓势。 “那这位,应该就是号称女诸生的徐家大姑娘,徐妙云吧?” 就在朱棡思索间,朱樉的声音又是响起道。 朱棡特在此时回过神来,并且看向了眼前的徐妙云。 “妙云见过秦王殿下,晋王殿下。” 徐妙云又是盈盈一礼。 徐妙云自幼聪明伶俐,过目不忘,精通四书五经,被人们称为“女诸生”,乃是京城的第一才女。 而如果没有朱棡负气出走京师,拒绝成婚,这个徐妙云今年也应该会被册封为燕王妃,成为燕王朱棣的王妃。 也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 但现在,可能就不是了。 “不必多礼,自家妹妹,自家兄弟,就不用称呼殿下了。” 朱棡轻轻点头,便是笑着道:“称呼一声二哥,三哥便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