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屋小说网>穿越历史>拥兵自重> 第129章:增设辅政大臣,官居从一品,赐座奉天殿,由韩国公担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9章:增设辅政大臣,官居从一品,赐座奉天殿,由韩国公担任。(1 / 1)

“杜绝垄断,将他们所把持的,全部回归于民。” “如此一来,纵然这天下依旧存在士绅豪强,但也无法压榨于民。” “其实说白了,世上永远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 “但是有句老话说的好,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 “只要我们所做的无愧于心,所做的无愧于民。” “只要这动荡永远不曾波及百姓,只要这一切永远还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士绅豪强,不过是土鸡瓦狗,弹指间,足以让其灰飞烟灭。” 对于朱元璋的叹气,朱棡却仍是不以为意的开口道。 “依照你的意思,还是历朝历代以来的手段,打压与限制。” 朱标倒是若有所思的抬起头道。 “可是历朝历代还是在愚民、弄民。” “而他们也无法做到与百姓共青,根本不明白,吃的饱饭与压榨,永远都是两回事。” “只是我大明不同,陛下穷苦出身,诸位勋贵,也都是贫苦出身,所以自然能明白。” 朱棡摇了摇头。 “可如此一来,百姓之无不知,若生异心,岂不是会颠覆王朝统治?” 李善长却在此时轻声开口道。 他并不是觉得朱棡说的没有道理,只是作为掌权者,首先要考虑的是王朝,而非百姓。 “家非一人之家,天下也非一人之天下。” “如果能吃得饱,穿得暖,不再流连失所,客死他乡,谁会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 “你以为百姓不明白,你以为限制了他们,他们就能不造反?” “错了,一旦有朝一日,活都活不下去,王朝末年,百姓积怨放大,该造反还是会造反。” “而李伯伯你看看历朝历代,古往今来,纵然是盛世之下,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吃不起饭的百姓,仍然是比比皆是,那他们为什么不造反?” “因为一己之力,又如何能煽动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造反?” “至于寥寥几百人,不过是一小部分的武装起义,弹指间就能镇压。” “所以王朝考虑的依旧是大势所趋,但却不会从根本上考虑问题。” “因为在他们的心里,只要大部分的百姓能够过活,能够三餐温饱,就不会升起造反之心。” “这就是所谓的盛世。” “毕竟我将史书翻烂,纵然是盛世之下,各地也会有小动乱,小部分的百姓起义,但却是溅起的水花,根本无伤大雅。” “至于让他们通晓了知识,明白了道理,他们就会不满于现状,想要更进一步,这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这天下的人口会越来越多,纵然是万中无一的人才,可若是大明有四万万人口,那天才也有四万人。” “四万人的竞争,就已经是头破血流,更别说十万中无一的人才,百万中无一的人才。” “所以能做到朝廷三品大员,就已经是人才中的人才,这就会形成门槛。” “可是人注定是要活下去的,纵然感叹命运多舛,还是得为生计奔波,因为在如此国策下。” “真正的天才只会心向朝廷,有一番大作为,那剩下的人又怎么敢去造反?” “又怎么能造得起反?” “终其一点,无非就是富有阡陌之田不是造反的缘由,贫无立锥之地才是起义的根本。” “所以,这也是大势所趋。” “亦是,天地循环,王朝更替,周而复始亦不过如此。” 朱棡的话音落下,便是端起一旁的酒盏,将杯中酒一饮而尽道。 “看似是诡辩,但实则句句有道理,句句通人心。” “晋王殿下,才是天下大才。” 李善长缓缓起身,微微一礼道。 “咱的儿子,从小就嘴皮子利索。” 朱元璋也是得意的笑了笑道。 “您这可不像是在夸奖我。” 朱棡倒是直接翻了翻白眼儿道。 “还是继续刚刚那个话题吧。” “接下来泰山封禅的皇帝,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的功过,没必要再拉出来讨论了,可以说是少年英才,晚年糊涂的典范。” “那我们就聊聊这位唐高宗李治。” “灭西突厥,平定高句丽与百济,从而扩大了唐朝疆域,当有开疆拓土之功。” “至于内政,也是无可挑剔,大唐永徽之治,也是延续了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的清政。” “所以不管从对内对外,这位都没有诟病的理由。” “当然从私德上而言,唐高宗迎娶了自己的小妈,而且他这个小妈还成为了华夏历朝历代以来,唯一一个登基称帝的女皇帝。” “这也的确能诟病,但我还是那句话,这是大势所趋,非人力所能扭转。” “那唐高宗的泰山封禅,不仅仅彰显了自身的功绩,更是有他老爹李世民的影子在其中,倒也是德配其位。” “至于最后一位,宋真宗赵恒。” “前期的宋真宗,论功绩,咸平之治,也是稳定了国家,也算是欣欣向荣。” “只不过这位配不上泰山封禅的原因,大家其实都明白,檀渊之盟,华夏之耻。” “还有后期的后宫干政,使得经济政治衰退,再加上宋真宗东封西祀,劳民伤财,宋朝军事更是软弱不堪。”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自宋真宗赵恒以后,就再也没有人前往泰山封禅。” “打赢了仗,却向敌国赔款,美名其曰和平,还恬不知耻地前往泰山封禅,以彰显自身功绩。” “他有个屁的功绩,也就是一个咸平之治,只不过这是他的责任,还算不上功绩。” “而且后期,后宫干政严重,政治经济衰败,所以对内他根本没有功绩。” “至于对外,他可以称得上是华夏之耻。” “唐太宗李世民的渭水之盟,让唐太宗引以为耻,发誓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几年后,东突厥的颉利可汗被抓到长安跳舞,还有天可汗。” “可纵然如此,李世民也未曾前往泰山封禅,反而是由他的儿子唐高宗前往了泰山封禅。” “由此也能看得出来,这个宋真宗赵恒究竟有多么的无耻。” “所以不管您的功绩,有多么的盖古,可是只要前往了泰山封禅,您就相当于和宋真宗赵恒挂钩。” “那这个泰山封禅,您还去不去?” 话罢,朱棡又是似笑非笑的看向朱元璋。 “不去不去。” 朱元璋连犹豫都没犹豫,便是连连摇头。 开什么玩笑?堂堂洪武大帝,明朝开国皇帝,驱逐鞑虏,光复中原,这是何等的盖世奇功。 岂能与宋真宗赵恒挂钩。 那不是在羞辱洪武皇帝朱元璋? “不过胡惟庸的提议,也不是没有道理,以您的功绩,倒也配得上封禅。” “只是这地方不能选择泰山。” 朱标却是罕见的抬起头道。 而这番话的言论,倒是有点儿在为胡惟庸说话的意思。 毕竟提出泰山封禅的,就是这位右丞相胡惟庸。 “可是除了泰山,还有哪里可以封禅?” 朱元璋微微皱起眉头。 泰山自古以来便是五岳之首,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特别是在古代封建王朝,东方代表春天、生命与开始,而泰山位于东方,因此被视为万物更生和阴阳交替的象征,是与天沟通的神圣之地。 再者,泰山地处中原地带附近,易于古代帝王及其随行人员到达。 同时,其相对较高的位置也符合古人对高山作为天人沟通媒介的认知。 还有就是古代帝王自称为“天子”,即上天选中来统治人间的代表,封禅泰山是他们向天展示政绩、强化君权神授观念的重要手段。 借此向世人宣示其统治的神圣性和正当性。 说白了,也就是政治宣传与合法性强化,通过泰山封禅,帝王不仅向天祈福,也是向臣民展示其治国有方、国家强盛,以此加强内部的凝聚力。 同时向周边国家展示中原王朝的强大,具有重大的政治宣传价值。 所以只要是有功绩的皇帝,都会到泰山封禅,用以表明自己统治合法性和祈求国泰民安的礼仪。 “您起于微末,又何必拘泥于泰山。” 朱标看向朱元璋躬了躬身道。 泰山封禅,最大的原因,最大的价值,就是表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还有祈求国泰民安与政治影响力。 那朱元璋是皇帝,是现在中原唯一的皇帝。 那只要能展现这三点,只要这三点能被所有人认同,只要大明足够强横,致使万国来朝。 那何处不能是泰山? 说白了,拳头大就是硬道理,只要威加于海内,荡平于寰宇,令四方称臣。 应天府紫金山,也可作为封禅之所在。 而这一番话出口,别说是朱元璋,就算是老谋深算的李善长,也都是陷入了沉思。 好一个何必拘泥于泰山。 这就是皇帝,只要你拥有足够的权柄,只要你拥有震慑海内万国的实力,何处不能是泰山? 也就是类似于秦朝的赵高,指鹿为马,只是因为权柄,万万人之上的权柄。 “大哥说的不错,强大是根本,要不然就是宋真宗赵恒,泰山封禅,成为笑柄。” 朱棡也是一脸赞同的点了点头。 “那就再等等吧,咱不着急。” 随后,朱元璋轻轻点了点头,脸上也布满了笑容。 对于一个极其有作为的皇帝,若是不能封禅,那终将成为一生的遗憾。 可是泰山又不能去,这本来就让朱元璋很苦恼。 直至今日,这两兄弟的一席话,可谓是让朱元璋茅塞顿开,瞬间通悟。 “而且只要您的功绩,能超越古今往来所有的皇帝,纵然是前往泰山封禅,又能如何?” “因为您的功绩万古无一,万世之乾坤,只有一个洪武皇帝。” “那也能大大扭转泰山的口碑,更是会成为后来所有皇帝的噩梦,因为只有超越您的功绩,才能前往泰山封禅。” “那宋真宗赵恒雨林就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只会沦为您的踏脚石,用于衬托您的伟岸。” 朱棡的话音落下,朱元璋的眼中又是闪过一抹火热之色,心中更是愈发的蠢蠢欲动。 甚至..... “咱,能成么?” 朱元璋又是有些忐忑道。 万古无一的功绩,自古以来,谁达成过? 而面对这个问题,谁都会忐忑,更何况是朱元璋。 “一定能成的。” 朱棡三兄弟起身单膝跪下,便是抱拳道:“臣愿辅佐陛下开创不世之功。” “老臣也会尽心竭力,辅佐陛下,开创不世之功!” 年轻人们都表了态,他们这群老臣子,自然也是不甘示弱的单膝下跪道。 就连已经老迈的韩国公李善长,都有了重新出仕的想法。 毕竟若是真的辅佐朱元璋开创出万古无一的功绩,那他李善长也将万世流芳,踏足人臣之巅。 “陛下,不知朝廷还需不需要老臣出一份绵薄之力?” 李善长想了想,也是有些复杂的看向朱元璋下跪道。 “自然。” 朱元璋一把扶起李善长,然后又是抬了抬手,示意众国公起身。 这才又是拍了拍李善长的手背,笑着道:“咱从来都不觉得你老,若你愿意,这朝中上下的所有官职,任你挑选。” 李善长可不是一个庸才,虽然已经老迈,但其睿智犹在,甚至更加的老辣。 所以李善长出仕,朱元璋自然开心,但对于这个官职,朱元璋也是犯了难,这才会让李善长自己选。 毕竟不管将李善长放去哪里,都不合适。 因为中书省必然会被废,所以将李善长放过去,又会牵扯于其中。 “还请陛下给臣一个闲职,让臣可以留在奉天殿辅政就好。” 李善长当然明白朱元璋的意思,而且如今的中书省,就是一滩最大的浑水,所以李善长也不想趟,便是开口道。 “传旨。” “朝廷增设辅政大臣,协助太子监国,由韩国公李善长担任。” 朱元璋抓着李善长的手,便是看向一旁的王景弘,沉思道:“位列朝中从一品,赐座奉天殿,入朝辅国。” 好家伙,李善长日后的头衔,又会多一个从一品的辅政大臣,而且赐座奉天殿,这是何等的殊荣。 就连魏国公徐达他们都是张大的嘴巴,眼中皆是不可置信之色。 毕竟朱元璋这绝对是大手笔。 挥挥手从一品,又是辅政大臣,啧啧! 李善长到老到老,又是官居一品,位极人臣,而且看似这职权,绝对拥有一定分量的权力。 “老臣谢过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深知朱元璋为人的李善长,并没有拒绝,反而是躬身叩首,领旨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