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屋小说网>穿越历史>拥兵自重> 第145章:一年算十万两,三年三十万两,很合理吧?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5章:一年算十万两,三年三十万两,很合理吧?(1 / 1)

“圈出来一块地,用来为百姓修筑房屋,咱觉得可以,也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应天府的百姓何其之多,所以朝廷究竟要修多少座房屋?才能足够供百姓居住。” 朱元璋先是点了点头,随后又是问道:“还有你说的那个拆迁补偿,是个什么意思?” 盖房子,还是为百姓盖房子,这由朝廷支出,朱元璋自然不会不乐意。 但要盖多少房子,才能让所有的百姓都住得上? 先不提这其中的支出,光是占地面积,就足以让朝廷头疼。 还有就是给百姓的拆迁补偿,什么是拆迁补偿? 给百姓盖房子,还要给百姓银子? 什么道理? 这不是两头赔的买卖? 朝廷也不是冤大头,岂能经得住这么造? “为百姓盖的房子,也需要百姓来支付费用,当然朝廷会有一定的补助,可以让百姓少掏一点银子。” “再者就是打造住宅区,就比如划分出一块地,专门为百姓打造住宅区。” “这也就是太原的基础模板,还有与其相互的市场,这样更方便百姓的衣食住行。” “而您想想,往日的应天府,杂乱无章,根本不便于管理,但若是将一批一批的百姓,分别聚拢于一处。” “这样朝廷不仅可以方便管理,也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民生,以求让百姓可以生活的更好。” “至于对住宅区的划分,还需要经过实地的考察,才能确定下来。” “还有就是住宅区的建筑结构,这个倒是没有任何争议,按照太原的规格就行。” “这个我会找专业的人才来设计,您不用操心。” “至于拆迁补偿,就是我们占了百姓的房子,就要对百姓支付相应的补偿。” “而这个补偿,我将其分为两种,一种是银子补偿,直接向百姓支付宝钞作为补偿。” “第二种是同等置换补偿,也就是用旧房换新房。” “还有就是鉴于百姓的房屋较大问题,产生的结合补偿,也就是宝钞与新房结合下来,才能弥补百姓,用以补偿。” “至于为什么要先盖房子,那是因为想要开启第一批的拆迁补偿,就必须先划分出居民区,让百姓有新房住,不会因为拆迁,而流落街头。” 面对朱元璋的疑问,朱棡还是侃侃而谈道。 对于这个模式,也是完全照搬于后世,但在细节上,做出了一点不同的规划。 毕竟后世有小区房,但在这个时期,想要建造出后世的小区房,根本不太可能。 但是也可以缩短规模,将一切合理化,这样一来也也可以缩减占地面积,可以更好的起到发展与管理。 就像后世的住宅小区,配备所有完善的设施,这对于现在的太原,已经不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而等到了大后期,大明的发展步入了鼎盛,就可以研究高楼住宅,然后从现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当然,这是对于未来发展的规划。 “咱明白你的意思了。” 不仅仅是朱元璋,就连朱标与马皇后都是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所谓的住宅区,就是将百姓统一归纳,这样户籍的登记造册,也会更加的容易。 至于拆迁补偿,现阶段的朝廷肯定是会赔一点,但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长远的目光看来,这也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商业区、军事区、行政区......” 朱标也是抬起头道。 “没错,还有工业区、包括未来的各行各业,都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朱棡看向朱标竖起大拇指道。 “依照道路将这些区域逐一划分,然后连接在一起,不管是哪里出了事情,朝廷都能第一时间知道。” “就算是下面的官府想要隐瞒,也需要掂量掂量。” “因为方便了统一管理,只要有官吏敢为恶,只要奸商敢不法,百姓之间,自有公道。” 朱元璋也是眯了眯眼睛道。 作为一个好官,或许得不到百姓的夸赞,但若是一个贪官污吏,一个奸佞商贾,百姓就会生生唾骂。 而且这些百姓聚集在一个区域,那就是口口相传,动静自然是极大,那朝廷不管是走访,还是明察,对于朝廷都是百利而无一害。 别忘了,这里始终是封建王朝,不会像后世一样通晓人情。 说白了就是揍你,严刑审问,哪有半点人情跟你讲。 而且在这个时代,后世五花八门的贪赃手法,也不可能存在,所以只要有一点苗头,朝廷就能掐灭。 当然,普及法律的重要性,朱元璋一直都在强调,而且在洪武十八年,朱元璋颁布了首部《大诰》。 洪武十九年三月,颁布《大诰续编》。 洪武十九年十二月,颁布《大诰三编》。 洪武二十一年,颁布《大诰武臣》。 形成了完整的《御制大诰》体系。 而且《大诰》乃是朱元璋亲自编写的法律文献,它包含了大量真实的案例,详细描述了各种犯罪行为及其惩罚,以此来警示百姓不要触犯法律,还有如何申冤。 还有就是为了百姓,朱元璋更是煞费苦心,不仅将《大诰》分发至每家每户,要求百姓阅读学习。 更是设立学堂,设置塾师,专门为百姓教授《大诰》的内容。 甚至在公共场所,如路边、亭子和百姓房屋的墙上书写《大诰》的内容,为的就是让百姓明白,绝对不能触犯律法,还有就是申冤。 “没错,所以不仅仅是应天府,更是我大明天下都要以此规划来建设。” “为的就是防止有人坑害百姓,扰乱我大明风气,这样也可以肃清官场。” 朱棡依旧点了点头道。 “那要是发生天灾人祸,百姓又是聚集在一处,岂不会造成大量的伤亡?” 朱标又是思索道。 将百姓聚集在一处,也要考虑隐患措施,不然一旦遭遇天灾,那就是灭顶之灾,所以不得不防,也不能不考虑。 “这个我自然想过,而且你放心,住宅区的配备,当然有预防天灾人祸的隐患设施。” “毕竟我大明以民为本,所以自然要考虑百姓的利益,那这安全措施就绝对不能忽视,而且还要重视。” “而且对于安全隐患这一点,太原已经有了极其完善的设计,只要依据地形,稍微改动一下就好。” “在这一方面的人才,太原有大量的储备,他们的才能,也是有目共睹的。” “再者就是设立专门的安全部门,用来预防天灾人祸,尽可能的维护百姓的利益。” 对于朱标的意思,朱棡自然也明白,便是笑着开口道。 打造一个居住区,就不能仅仅是居住这么简单,它所配备的设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预防安全隐患。 且不说天灾,就说人祸,一旦有人放火,住宅区就会瞬间被淹没,所以一定要预防,毕竟人心难测,难免不会有报复社会的人出来。 朱棡自然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便是在太原设计之初,就已经加以完善,并且推出了尽古代王朝最大能力的保障。 而且这些人才也会进步,不断摸索着前进的道路,未来的大明,也会发展的更好。 毕竟朱棡一共有两个梦想。 一个是统一全球,将大明的旗帜插遍世界。 一个就是构造出如同后世一般的现代大都市。 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天方夜谭,但只要依照这个方向继续发展,继续研究,有朝一日,未必不能完成这个梦想。 至于统一全球,凭借朱棡的这些兄弟,历史上可都不是什么善茬,还有就是大明铁骑之精锐,绝对是现在的世界顶峰,所以只要能把握住战机,就一定可以统一全球。 “那关于应天府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咱就交给你小子了。” “毕竟除了你小子,咱大明就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合适的人选,反正能者多劳。” “还有就是户部,咱也交给你,所有的调度都由你自己支配,就算是你小子想从中贪污嗯自肥,咱也可以默许,明白么?” 朱元璋又是意味深长的拍了拍朱棡的肩膀道。 “别,我可不会贪污自肥,您的儿子还不缺这点银子。” “但是咱们父子俩,今天得好好算笔账。” 闻言,朱棡连忙摆了摆手,方才道。 “什么账?” 朱元璋有些摸不着头脑道。 只是这声音响起,马皇后与朱标的脸上都是不约而同的闪过一抹笑意。 算账? 还能算什么账? 无非就是朱棡的俸禄。 而这两位猜的果然不错,的确是俸禄。 “儿子去太原就藩三年,这期间没有跟朝廷拿过一两银子。” “而当初刚到太原,为了大力支持发展,儿子连王府都停了,可谓是穷到连底裤都没得穿。” “还有就是打仗,儿子为您征伐草原,打的草原不敢冒头,这是事实吧?” “儿子也没跟你要过一两银子,全都是儿子自己挣的,这是儿子的本事,总没错吧?” “但太原是不是属不属于大明,是不是您老人家的天下?” “您总得给儿子报销吧?” “当然,您就是把国库都给我,也拿不出这笔银子。” “就当儿子有孝心,孝顺您了。” “可是这三年来的俸禄,您老人家总得给我吧?” “按照您当时算的是亲王五万贯宝钞,再加上其余的杂七杂八,包括岁米,儿子算您一年十万两,这不过分吧?” “三年,三十万两,这很合理吧?” “您准备怎么给我?” 朱棡眯了眯眼睛,便是十分玩味的看向朱元璋说道。 “三十万两,臭小子,你怎么不去抢!” 对此,朱元璋瞬间瞪大眼睛,并且没好气道:“而且咱给你们定下的俸禄,不是被你自己推翻了么?你还要个屁!” “可是您到现在都没有拿出我究竟应该拿多少俸禄?” “我纯纯打工仔,而且多少银子是我自己补贴的,您老人家真的是乐见其成,只顾着享受?” “而且那是给您提个醒,毕竟按照您的那个俸禄,大明迟早被拖死,还不是为了您着想?” 朱棡也是毫不示弱道。 “那现在不是以国事为重,压根没有时间去考虑嘛。” 朱元璋虽然有些底气不足,但还是伸了伸脖子倔强道。 “大明政务,您老人家好久没过问了吧?” “哪个不是我和老大在解决?” “行吧......给您老人家赖上,那今日总算是有时间了吧?是不是该考虑一下我的俸禄了?” “您要是还让我白干活,那我现在就打道回府,反正我也不缺银子。” 面对朱元璋的耍无赖,朱棡则是更加无赖的看向朱元璋道。 恶人还得恶人磨。 “那你怎么不说你从你娘这里顺走多少宝贝?” “那可都是咱的珍藏,咱也没找你要过吧?” 朱元璋想了想,便还是梗着脖子道。 “您这话就有点过分多余了,儿子就是上天派来讨债的。” “您老人家留下的那点东西,以后不还得我们兄弟几个来分?” “所以此时给我们,和以后给我们,那有什么区别?” “但家是家,国是国,你不能混为一谈吧?” “家里我没跟您伸过手,要过银子,但是君臣上面,该我的俸禄,少一个子,我就敢撂挑子。” 朱棡倒是不屑的撇了撇嘴道。 “你.....还真是歪理一大堆。” 朱元璋顿时伸出手指,有些咬牙切齿的看向朱棡道。 “随根。” 朱棡还是撇了撇嘴道。 “三十万两太多了,况且宝钞在你手上,咱现在也管不了。” “最多二十万两,咱可以让国库拨给你。” 面对这个油盐不进的老儿子,朱元璋明显有些无奈,但还是没好气道:“别忘了,臭小子,你的晋王府,咱可是花了不少银子,还有里面的装饰,也都是价值连城。” “好。” 朱棡也明白不能太过分,便是笑眯眯的点了点头。 “还有就是以后的俸禄,今日怎么都要定下一个章程?” “包括给文武百官涨俸,今日也得拿定一个主意。” 朱元璋可算是见识到了朱棡的厉害,便是在拍板以后,又是沉吟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