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屋小说网>穿越历史>拥兵自重> 第191章 王大年穿飞鱼服招摇过市,胡惟庸勾结北元疑点重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1章 王大年穿飞鱼服招摇过市,胡惟庸勾结北元疑点重重(1 / 1)

第191章王大年穿飞鱼服招摇过市,胡惟庸勾结北元疑点重重 朱棡缓缓地抬起头来,努力保持着镇定自若的神情,轻声问道:“他有何事?” 陆风低下头去,恭敬地回答道:“回殿下,他说有要事需要当面禀报给您。” 朱棡皱起眉头,心中暗自揣测。 这个名叫王大年的人,究竟是什么来历? 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突然要求觐见呢? 莫非这其中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朱棡不禁联想到了历史上著名的“蓝玉案”,心中涌起一丝疑虑。 难道此人与那个案件有着某种关联? 或者他是否知晓一些重要的线索或情报? 思考片刻后,朱棡决定暂时放下顾虑。 先见见此人,看看他究竟有何意图。 于是朱棡语气平静地说道:“那就让他进来吧。” 陆风得到命令后,迅速退出房间。 不到半柱香的时间,一名身着锦衣卫官服的年轻男子,稳步走进房间。 只见这名男子身材魁梧,目光锐利如鹰,身上散发出一种精明干练的气质。 他快步走到朱棡面前,单膝跪地。 拱手行礼,高声喊道:“拜见殿下!” 声音洪亮而坚定,举手投足之间都透露着,习武者特有的气势。 实际上锦衣卫有这么多人,每人配发一件传说中的飞鱼服,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至少就目前而言,飞鱼服只有极少数锦衣卫才能拥有。 绝大部分锦衣卫,除了正常在岗的,着普通侍卫服饰外。 其他人都是需要在外执行任务的,不要说飞鱼服,即便普通的军服也不能穿。 为了不暴露锦衣卫身份,在外出执行公务明查暗访时,锦衣卫成员都是着便装。 在大部分人看来,外表和普通百姓无异。 飞鱼服作为一件非常华丽的衣服,只是作为一种隆重的礼服穿戴。 是只有高级锦衣卫才有资格穿的,绝不是每个锦衣卫都能拥有的。 有资格穿上飞鱼服的,其实都是锦衣卫正三品官,而且大多数都是来自大明皇帝的赏赐。 说直白点飞鱼服其实就像,清朝时皇帝赏赐的黄马褂一样,必须要在重大正式场合时才能穿。 飞鱼服上的“飞鱼”,也不是一种鱼。 而是一种龙首有翅膀,带有鱼尾形的神话动物。 据说在正德年间,当时到一定级别的锦衣卫武将,都得到一件皇帝赏赐的飞鱼服。 换句话说无论在什么时候,绝大多数锦衣卫都是不可能有飞鱼服的。 即使有这件衣服的人,平时也不会穿上四处招摇。 眼下王大年身穿飞鱼服来见朱棡,这不由得不让他浮想联翻。 “你说有要事需要当面禀报,如今既然已经见到孤了,可以把你知道的都说出来了。” 朱棡虽然返回京城的时间还不足一年,但关于他的那些相关事迹,王大年早已经如雷贯耳。 如今见到对方散发出如此强烈的气势,他连忙将自己知道的事情都说了出来。 “元朝的旧臣封绩在大狱中招供,说胡惟庸曾让自己给北元带信。” “声称他可以和胡党一起,里应外合推翻大明,北元只需要出兵就可以了。” 朱棡闻言皱眉问道:“如果孤没记错的话,封绩原来是河南人,在元朝当官。” “后来父皇把元廷都赶到了沙漠里,封绩也没有跟着元朝皇帝跑到沙漠里去吃土,而是老老实实向大明投降了。” “他是怎么和胡惟庸联系在一起的,你从头到尾跟我讲一遍。” 经过王大年的一番讲述,朱棡很快便了解了这个在“胡惟庸案”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小人物。 从小封绩就很聪明,据本人说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神童。 后来朱元璋的军队打进了常州,有个军官看封绩聪明伶俐,就把封绩带在身边当仆人使唤。 等到封绩长大了一点,又有其他的军官看中了他的才能,直接招去当了上门女婿。 然而上门女婿难当啊,封绩老跟妻子吵架。 由于妻子家的势力比较大,就把封绩直接给送到了儋州。 当时儋州是个人人都躲不及的地方,到那里基本就是等死了。 后来封绩不知道搭上了什么关系,觉得当时胡惟庸的权力太大了,就给朱元璋写信说胡惟庸的坏话。 执掌中书省的胡惟庸权力多大啊,所有皇帝要看的信件,他就能第一个看到。 一个被人扔到儋州晒太阳的人,居然敢说自己的坏话。 胡惟庸马上命人把封绩从儋州带到了应天府,并且秘密送进了大牢。 善于废物利用的胡惟庸跟封绩说,“反正你也是死,不如帮我干件事。” “干好了,我就把你放了。” 封绩当然不愿意去死,就答应了胡惟庸。 干什么呢? 给北元的皇帝通风报信。 胡惟庸准备请元军在北面骚扰百姓,自己在南面联合小部分人谋反。 接下来胡惟庸就让封绩去找北元皇帝,没想到事情还没办成,昔日的胡相就已经沦为了阶下囚。 朱棡很快便从其中察觉到了不对劲的地方,“老头子多精明一个人啊,这件事根本就不成立。” “边境上安排的都是自己儿子,又有重兵把守。” “胡惟庸作为地位最高的官员,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些事?” “傻乎乎地跑去找北元的人,说什么里应外合的话,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 王大年摇头说道:“卑职也不清楚里面的细节,只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而已。” “这里还有封绩亲笔签字画押的口供作为佐证,殿下不妨看一看。” 朱棡接过对方递过来的卷宗,打开仔细看了一遍。 脑海中却不由自主的想起了,《逆臣录》中所保留的案犯口供。 后世有关蓝玉案的官私记载,多半都是依据了这里面的供词。 其中删改的痕迹十分明显,许多供词的格式、语句完全相同或大体相似。 最离谱的就是,关于蓝玉家教书先生王行的一份口供。 洪武十二年间,罪臣在蓝都督即今凉国公宅内教书,彼时本官常与胡丞相往来。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