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知道大明有个户部侍郎张易之前,朱棡所能想到的“张易”,就是那位元初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此人出自太原交城,所学驳杂,洞究术数。 他不仅学兼儒、佛、道三家,而且于天文地理、阴阳五行、律历等无不精通。 中统元年,张易任燕京行省参政。 至元三年,他以中书右丞的身份,同知制国用使司事。 至元九年,张易升至中书平章政事、枢密副使。 至元十八年,他又兼领了秘书监、太史院、司天台事。 作为忽必烈行汉法的参与者之一,张易此时已成为元朝为数不多政治地位显赫的汉人之一。 然而在至元十九年三月,益都千户王著与高和尚等人,趁忽必烈和太子真金去上都的机会潜入大都。 他们假称真金回宫,召深得世祖宠信的阿合马,随即杀了阿合马及其党羽郝祯。 期间王著与高和尚等人,曾托称皇太子之命向张易征兵,他不辨真假以兵付给。 事后论罪,被忽必烈所杀。 然而自古以来就不缺乏牵强附会之人,虽然“中书平章政事张易”已经逝去近百年,但依然有同姓之人愿意以他为榜样。 在洪武年间崭露头角的户部侍郎张易,应该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他能够凭借擅长书法被老朱擢升为中书舍人,靠的就是起了个好名字。 毕竟大明建国初期的很多朝廷重臣,都曾在元朝任职,对于“中书平章政事张易”显然并不陌生。 再加上在已经过去的洪武九年,朱棡接连办了胡惟庸案、空印案和小明王案,提供了很多空缺的官职。 后世有句话叫做,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户部侍郎张易,显然就是那个站在风口上的猪! “咱就问你一句话,洪武九年最后一个月的户部钱粮是多少?你给咱报个总数就行!” 看着默不作声的张易,朱元璋的眼神逐渐变得冷冽。 “咱记得你一直标榜,自己是凭儒学为官。 按理说应该是个能说会道的,现在怎么变成哑巴了?说话!” 张易深知如今大明官场的险恶形势,况且皇帝亲自过问这件事情,搞不好就会人头落地。 可他实在是回答不上来,最终只能声音嘶哑的说道:“臣不知。” 朱元璋强压心中怒火,转头看向自己身后的屏风。 随即他深吸了一口气,随即再次咬牙问道:“张易,户部侍郎一个月能拿到多少俸禄,这个你总应该知道吧?” 此时已经抖如筛糠的张易,赶紧躬身回答道:“根据大明现在执行的律法,侍郎级别月俸35石。 改革之后的绩效是一个季度一发放,分春、夏、秋、冬四季,也就是四百贯宝钞。 再加上奖金的二百贯宝钞,每年可以拿到六百贯宝钞,还有420石的粮食。” 朱元璋闻言气极反笑,“咱还以为你对算学一窍不通,现在看来倒是小瞧了你! 可身为户部侍郎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没搞明白,拿这么多的俸禄,你觉得合适吗?” 张易自知死期将至,连忙跪倒在地,硬的头皮说道:“户部的具体收支情况,全操纵在胥吏手中。 臣只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并做到知人善任即可,没有必要事事亲力亲为。” 已经有些听不下去的朱棡,不顾老朱之前的告诫,从屏风后面走出来说道:“身为官员不积极施政,对待政事懒散懈怠。 怕出事就不愿为,贪图安逸便不想为。 能力平庸就不会为,反腐高压之下拿不了好处不愿为。 就是不知道,张大人属于哪一种?” 心中充满忧虑和不安的张易,此刻正不断地向着朱元璋磕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额头都磕破了皮,鲜血直流。 “陛下,臣实在是冤枉啊! 臣只是觉得,户部的工作应该由那些有经验、有能力的人来负责才好。” 朱元璋愤怒地瞪着张易,大声呵斥道:“哼!这么说,咱还得感谢你为国分忧了? 张易,你这根本就是在推卸责任!” 正在这时,朱棡突然开口说道:“父皇,儿臣认为张大人所说的话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户部的事务确实非常复杂,可这绝对不能成为他不做事的理由。 如果每个人都像张大人这样,那朝廷不就乱成一团了吗?” 朱元璋微微点头,表示同意儿子的看法。 他随即皱起眉头,看着张易严厉地说道:“既然如此,张爱卿。 你还是把户部侍郎这个位置让出来吧,咱找更适合的人来担任。” 朱棡忽然想到了什么,“爹,儿臣记得张大人之前曾经说过,‘户部的具体收支情况,全掌握在胥吏手中’。 咱们不妨将户部的那些胥吏,都叫到御书房来。 倘若其中的确有可用之才,父皇可以破格提拔一下。” 朱元璋顿时眼前一亮,“听我儿一席话,令为父茅塞顿开。 王景弘,你亲自去户部传旨,一定要把人给咱带过来。” 过了大约一炷香的时间,很快几名身着胥吏服饰的年轻人,在户部尚书偰斯的带领下来到了朱元璋面前。 “咱记得让王景弘传旨召见的是户部胥吏,偰爱卿擅自来到御书房,是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吗?” 偰姓自诞生之后,便迅速迎来了“高光时刻”。 偰文质的五个儿子和一个侄子,陆续科考中了进士。 故元朝廷为此专门在偰家发源地沙涨村,立了一块“五桂坊”牌坊,用于表彰偰氏“五子登科”。 其中偰文质的一个儿子偰哲笃,在考上进士之后,做过元朝的礼、吏部尚书。 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由于偰哲笃的儿子偰斯被老朱任命为户部尚书,因此也就有了“父子两尚书”的说法。 根据朱棡的了解:偰斯的兄弟偰逊,后来还在隔壁的高丽国担任了高官,由此将偰姓血脉散播到了韩国。 据后世的史料统计,偰氏家族总共出过八个进士、两个尚书和七个宰相。 注定要被写入族谱的偰斯,此时却只能战战兢兢地向朱元璋请罪。 “户部出了张易这种尸位素餐之人,臣身为户部尚书犯有用人不明的错误。 来御书房面见陛下,一方面是为了请罪,另外一方面想为朝廷推荐几位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