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屋小说网>穿越历史>拥兵自重> 第321章 改革户部弊政只需八个字:财权分离,互相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21章 改革户部弊政只需八个字:财权分离,互相制(1 / 1)

朱棡心里非常清楚,朱元璋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是因为做假账的本质,就是在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 这种虚假的财务信息,会给皇帝造成对国库现有情况的误判,以至于做出错误的决策。 之前户部侍郎张易一问三不知,被朱元璋就地免职,根源就在这里。 在大明的户部里面,有一位户部尚书、两位户部侍郎。 这三人的工作互相不搭调,按照后世的标准甚至都可以说,他们是三个不同部门的官员。 一个户部侍郎有自己单独的公署,并直接对朱元璋负责。 他的工作是直接向皇帝汇报的,并不经过户部尚书。 这位户部侍郎的工作,仅限于督理银库和粮储,不参与户部的其他工作。 有时这位户部侍郎会被提升为另外的“户部尚书”,也就是大明有可能同时出现两位户部尚书。 另一个户部侍郎则更干脆,此人的工作通常是外派。 比如作为管理运河的特使,或者去边陲之地管理军事补给。 换句话说,平时这位外派的户部侍郎都未必在应天府。 随时都有可能会被提拔为户部尚书的储备干部,户部侍郎张易玩忽职守到近乎无能的地步,这是朱元璋绝对无法容忍的。 尤其是听朱棡讲完做假账有21种手法之后,朱元璋下意识就想到,户部很可能存在大问题。 他害怕再出现个“空印案”,那样如何处理涉案官员,将会成为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事情。 毕竟朱元璋不能像处理那些掌印官员一样,把大明十三个行省的钱粮官员都拿掉。 如果真那么做的话,大明的天恐怕就要塌了,也没有人敢审这个案子。 想到这里,为了安抚朱元璋破碎的道心,朱棡一脸感慨地说道:“为官自然应该做清官,然而清官也要明白贪官的套路才行。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有随机应变能力的清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最终打倒那些贪官。 当然对于如何改革户部的诸多弊政,儿臣认为只有八个字可行。 财权分离,互相制约。 两者之间有矛盾才是正常的,这也是很常见的。 毕竟一个是花钱的,另一个是限制花钱的。 作为花钱的人,谁不想无限制花钱呢? 因此一个整天想着有钱随便花,另一个就负责要求前者,按规定去花这些钱。” 一直沉默不语的马皇后,忽然语出惊人道:“一个法治缺失的王朝,无论是谁都会向往权力和金钱。 因为这些东西,能让大家成为别人眼中的人上人。 然而一旦权力不可控,那么谁也无法避免自己被其吞噬。 棡儿之所以建立大明钱庄,就是为了让户部官员按规定去花国库里面的钱。” 朱棡点头说道:“娘不愧是与长孙皇后齐名的‘千古十大贤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儿臣创建大明钱庄的初衷。 用银子兑换食盐,就是大明钱庄收敛财权的一次尝试。” 听到朱棡提及“千古十大贤后”,朱元璋笑着说道:“咱之前听年过古稀的宋濂讲,历史上的皇后,到现在足足有近300位。 你说能够称为‘贤后’的只有十人,那除了咱妹子和唐朝的长孙皇后之外,其他八人分别是谁啊?” 看老爹的眼神一副迫不及待的模样,朱棡哪怕用脚趾头想都知道,如果不把马皇后排第一会是什么后果。 “第十名,窦漪房。” 看到朱棡在纸上写下窦太后的名字,朱元璋若有所思地说道:“根据宋濂所言,窦漪房原是普通的农家女。 然而她虽然是平民出身,但却生得容貌过人。 在汉惠帝时期,窦漪房进宫伺候吕太后。 后来她被赐予代王刘恒,负责监视对方的一举一动。 结果窦漪房却被刘恒感动,最终帮助其夺得了皇位。 因她出身贫苦人家,更能体会到百姓们的悲惨遭遇。 窦漪房常劝汉文帝躬行节俭,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同时窦漪房也是华夏最后一位,附庸黄老思想的统治者。 在她的影响下汉朝继续采用,刘邦时期定下的‘以民生息、无为而治’之政策,最终将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 据史书记载:窦漪房谋传胶东,略承沛公;方流观津,名留汉卿。 她的时代上承汉高祖伟业,下启汉武帝雄风,的确可以称得上一代贤后。” 朱棡闻言纠正道:“其实窦皇后在年少时,就已经头发越来越少。 最终甚至发展成秃头,她的家人常为此感到不齿。 每逢七月七日夜,窦皇后的家人们都出门看织女,唯独不许她出门。 因此窦皇后虽然是平民出身,但确实称不上‘容貌过人’。” 朱元璋略显尴尬的说道:“咱也是被景濂给骗了,好在他如今受到‘胡惟庸案’牵连,已经被流放到四川茂州了。” 帝师在明朝是个特别的群体,他们身居高位影响举足轻重,几乎满足了读书人对于事业的所有梦想。 然而朝夕陪伴在朱元璋周围,近距离接触朝堂争斗,却又是个高危职业。 不但自己往往难得善终,而且甚至还有可能累及家人。 虽然宋濂人生辉煌的顶点,是在应天府为朱元璋和大哥朱标讲学的日子。 然而如履薄冰的帝师生涯,在朱棡看来远远不及宋濂在浦江执教郑义门时,过得那么充实和快乐。 作为大明的“首席秘书”,宋濂经常跟随在朱元璋身边。 尽管因此知道很多朝廷机密,但他却守口如瓶从不向外泄露,如同朱元璋的密码箱一般严谨。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朱元璋对宋濂的这种作风非常欣赏。 他经常当着大臣的面称赞宋濂,“景濂侍奉咱这么多年,未尝说过一句假话,也从不对别人说长论短。 这不就是上古所说的贤人君子吗?”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贤人君子,却被牵扯进了“胡惟庸案”。 如果不是朱棡去求马皇后,在其斡旋下改判为流放,宋濂差点就被朱元璋砍了脑袋。 一想到历史上身披枷锁的宋濂,在长途跋涉和折磨中死在了奉节一带,朱棡就觉得有些惋惜。 “爹,儿臣为了加强对藩属国的管控,朝廷应该设置同知使一职。 宋濂之子宋璲和宋慎有大才,可以分别担任琉球的正副同知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