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看着邢道荣这般说的时候,身上不由一个激灵。 这和邢道荣从汉中跑到荆州的这一幕实在太像了! 虽然这里邢道荣也很重要,但不管怎么说,这里有自己亲自压阵,兼有法正之谋,就算没有邢道荣,虽然是有损失,但总归不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去看看倒是也成...” 这般想着,刘备当即就叫邢道荣引兵转道,往街亭而去。 邢道荣当下一个副将也不带,只领三千人马,直接去了街亭去。 ... 却说那赵云如何上了山,还得从赵云与刘封到了街亭说起。 赵云、刘封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势,顿时知道城不可守。 说白了,街亭县城撤县已久,都是残根破壁,就算用一个月的功夫,都不能修补好此城。 要守住此地,只能上山。 只是走前刘备几番交待,赵云又如何能轻易上山? 只道:“不可上山,当立营寨以应敌。” 然刘封顾左右地形,不由笑道:“将军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 赵云道:“虽然魏兵不敢来,可就此五路总口下寨,却令军士伐木为栅,以图久计。” 刘封却摇头道:“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 赵云一听,大感不妙。 其实他为主将,不用和刘封解释太多。 不过既然一同驻守,不好有太多意见分歧,便解释道:“少将军,主公出发之前,几次叮嘱,街亭附近山中,并无水源。” “若是被曹兵截断,即是兵败之时。” 刘封听得这,终于也反应过来。 慌忙叫人山上勘测,果然这山与荆州地方完全不同,压根没有水源。 这才道:“难怪…可若不能去山中,城中又无法守,该如何应对?” 赵云道:“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 刘封道:“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弃此山,实在可惜。” “山上没有水源,可守住山下取水之处。” “今在山上下寨,可分兵两路,于山西下一小寨,为掎角之势,又可守住水源。倘魏兵至,可以相应。” 赵云心道立寨于大道上,的确不妥,山上山下各立一寨,倒是妥当。 当下便答应下来。 刘封闻言大喜,主动请在山下立寨。 不过这山上山下,肯定是山下的寨子更重要。 当下道:“少将军还是往山上去,吾在山下为好。” 赵云毕竟是主将,刘封不能忤逆太多。 眼下既然已做决定,便顺势答应就是。 于是便由赵云在山下立寨守护水源,刘封在山上接应。 … 赵云与刘封刚刚立住寨子守街亭,夏侯惇与司马懿便兵锋已至。 探得赵云与刘封在上山山下分别立寨,司马懿不由有些可惜。 却道:“那山中没有水源,若是蜀军皆在山中,吾等截断水源,蜀军自乱。” “如今山上山下分别立寨,倒是不好对付。” 夏侯惇道:“那该如何,总不能当真被那赵云拦住。” 司马懿却大笑道:“蜀军如此安排,自以为天衣无缝,殊不知行军打仗,当通晓天文地理。” “街亭之地,只有春秋二季雨水福泽,可用天上之水。” “若由春入夏,则时有大旱。” “吾观天相,此离旱时不过十余日。届时那赵云守的水源,自会干涸。” “不知…赵云见自己守的水道成一旱道时候,当如何做想…” 夏侯惇一听,这司马懿厉害啊! 还能观天相,知道什么时候出旱时。 当即大喜道:“如此静待天时,便可破敌!” … 夏侯惇这么高兴的原因当然是觉得能打赢,不过这只是他高兴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层原因,是他夏侯惇似乎能在街亭扬眉吐气一番。 “打仗没赢过,升官没停过。” 这话用在夏侯惇身上还真是一点不错。 从当年讨伐董卓时,夏侯惇自告奋勇打先锋,结果大败而归 到曹操征徐州,夏侯惇留守老家,结果吕布偷袭,老家被端了,他引兵去救,居然被杂兵俘虏了,丢了大脸。 再到曹操从徐州撤回,搞定吕布后,夏侯惇率军尾随追击吕布,然后中了埋伏,一只眼睛被射瞎了。 最后在结果博望坡一战,夏侯惇被刘备狠狠的给教训了一顿。 夏侯惇整个军旅生涯,便是在一场场失败中度过的。 如今眼看这街亭属实是一块赤裸裸的功勋在眼前,夏侯惇如何不动心?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打仗不行,但夏侯惇的升官不是没有道理的。 夏侯惇对曹操来说,并不是“上下级”的关系,更像是“股东”。 当年曹操第一支队伍是他担任陈留太守,参与讨伐董卓时候拉起来的。而这支队伍还不到一万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夏侯惇变卖家产,把所有钱拿出来给曹操招募的。 这种经历决定了夏侯惇是曹操心腹中的心腹,是最核心的领导班子成员,就像今天一个大公司中,一定会给元老留一点股份是一个道理。 毕竟正常人都知道,跟自己起家,一步一步打到最后的人才最值得信任,曹操肯定比一般人更清楚这点。 不过夏侯惇显然对自己也是有要求的,这不街亭之战,就是他的“正名”之战。 … 夏侯惇与司马懿等待天时的时候,邢道荣正带着军马往街亭赶路。 赶着赶着,他就发现情况好像真有些不大对劲了。 干! 太干了! 这几日这天和挂了两个太阳一样,叫人赶路都觉得闷热。 其实关中地区是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降水量多的时候就发生在夏季。 但! 事实上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正在经历一次剧烈的气候转变。 兴平元年,建安二年,都发生了特大旱情。 尤其是建安二年的那一场大旱,整个淮河流域受影响,当地人几乎死绝,袁术后期崩盘,除了称帝的骚操作,和淮河流域的大旱也有关系! 而如今… 这旱情似乎正悄无声息的朝着关中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