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屋小说网>穿越历史>勇武双全> 250、大才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50、大才子!(1 / 1)

母亲想念孩子,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一个非常正当的理由。 再说人家父亲怕有误会,亲自来了此地,邢道荣自然不好阻止。 便是一阵点头应道:“既然是母亲思念,自然要归。”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大汉以忠孝为立身之本,便叫维儿即刻启程,以免耽搁了时辰。” 姜囧闻言,朝着邢道荣又是一拜,却道:“多谢将军...” 只是心里这钦佩,从见邢道荣的第一时间起,就没停下过。 一见面,邢道荣那魁梧的形象,就完全符合印象之中的想象。 虎背熊腰,孔武有力! 只是他说话,却如翩翩君子。 再说这一首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真是好诗啊! 更为难得的是,这邢将军完全是信手捏来,丝毫没觉得这首诗词有多惊人。 可见其能耐了... 维儿跟着他,也不知道现在成长的如何了... 心里正想着呢,却忽然见儿子就出现自己跟前。 朝着两人拜道:“将军、父亲,维儿来了。” 邢道荣见了,却把其父今天所来之事给说了一番。 本以为这小子听得能回去,应该高兴才是,却不想听得一愣,竟是朝着二人拒绝道:“只想跟着将军身边学习,不愿回家。” 嚯! 好小子真是上进啊! 姜囧闻言一愣,却道:“你母亲思念成疾,还是与父回去吧!” 姜维一听母亲生病,却也有些犹豫了。 邢道荣见得也劝道:“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欲要读书学习,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姜维闻言,如醍醐灌顶。 稍愣了片刻,便又朝着邢道荣拜道:“将军之言,姜维铭记在心,回去也好生读书,不得半点懈怠。” 邢道荣微微点头,当下就叫仆人给姜维收拾了行李。 至于姜囧,又被邢道荣的言语给惊着了。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当真乃是至理之言! 姜囧当即记在心头,准备回去之后,也给邢道荣宣扬宣扬。 ... 姜维父子当日就离开了。 不过邢道荣一首《游子吟》,一语《论学》,很快随着姜囧的口中也宣扬了出去。 其实世家早知邢道荣很能写词做诗,只是平日被其领兵的本事遮盖了太多,倒是没什么人太多放在心上。 一个人的闪光点太多,确实会把一些本就非常突出的地方给遮盖了。 眼下邢道荣就是这样。 如是曹操,文学能力也很强,但也是被雄韬武略给遮盖了很多。 不过眼下这一首《游子吟》,一语《论学》一出,瞬间大受欢迎。连着其以前的《临江仙》等诗词,都开始迅速重新翻红之后,倒是人人都知道,原来咱们的邢将军,也是个大才子... ... “将军…你这遣词造句,好生厉害!” “妾身佩服,佩服…” 听着樊玉凤有些“做作”的钦佩之言,邢道荣笑了笑道:“夫人谬赞,为夫这些,实在不算什么本事。” 樊玉凤却夸张道:“这还不算什么本事?” “妾身可没见过,比将军还有能耐的人了。” 邢道荣笑了笑:“这话别给外人听去,免得别人笑话。”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高调与嚣张,向来都是由盛转衰的开始。。” “是~”樊玉凤听着笑了笑道:“将军之言,乃是金玉良言,妾身铭记在心…” 显然,樊玉凤最近心情也好的很。 那笑容与话语里的俏皮,丝毫没有停下来过。 两人有说有笑,却忽然听得一声清冷的传来道:“大才子!说什么好诗词呢,把姐姐逗得这般高兴?” 转头看去,正是大乔。 只是这大乔身边,还跟着自己的小姨子小乔。 “阖家欢乐”的时候,小姨子有什么好掺和的… 心里想的一句,邢道荣却似乎有些浪了起来。 直道:“碧水青山养靓女,婀娜多姿姐妹花。素面细润含香露,娇嫩含苞美如画。” 大乔小乔闻言一愣,却齐齐横了邢道荣一眼。 夸小姨子这种事情… 历来还是还是稍微有些禁忌的。 好在两人也没多言,只是小乔道:“闻说姜维已经回了天水,特来问问将军对循儿可有什么安排。” 邢道荣奇怪道:“维儿回天水,是因为其母思念尤甚,乔夫人你就在循儿身边,可要什么安排?” 小乔闻言没吭声,似乎有些难言之隐。 还是大乔道:“哎呀,都是自家人,有什么不好开口的。” “便是想你这大才子,也教教循儿诗词。” 邢道荣却摇头道:“诗词歌赋,终究是旁门左道,此乱世之中,还当重兵法政治。” 把诗词歌赋说成旁门左道,也就邢道荣说出口不让人觉得违和。 谁叫这家伙确实方方面面都是厉害呢! 不过邢道荣这话也是实在话,念诗作词,自然比不上战阵杀敌或有治世之才。 不想小乔却有些固执。 却道:“将军,便是抽出些许空闲,教一二窍门,叫循儿做一首词也好…” 这话听着就有问题了。 一首词也好…眼看是有用啊! 邢道荣不明所以,当即皱眉道:“二位到底何意?” 大乔见邢道荣表情稍微有些难看了,连忙说出实情。 原来江东地区,一向有“品鉴人才”的惯例。 比如许靖之族弟许邵,少有名节,善于评价,定期举办“月旦评”,就爱评价人才。 兴平二年被孙策击败后病死,“月旦评”是消失了,但风起却留了下来。 尤其对青年的评价,在江东甚是流行,只不过是日换作一年一度。 是以说白了,这小乔着急来求教诗词,就是为了给儿子在这场品鉴之中,涨涨名气…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