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屋小说网>穿越历史>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381章 全球竞赛!名单公布!举世沸腾!这是科学界的伟大盛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81章 全球竞赛!名单公布!举世沸腾!这是科学界的伟大盛事!(1 / 1)

回到古晋之后,李奇维立刻就开始准备欧洲参加奥赛的事项。 他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与普朗克等人联系,联名发表呼吁文章。 有了《告全世界科学家书》的经验,李奇维可谓是信手拈来。 而且,此刻他以和平诺奖得主的身份,那更是一呼百应,影响力远远超越了科学界。 各国的主流报纸都纷纷跟进报道。 这是一个科学大爆炸的时代,也是科学家最受尊崇的时代。 因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对世界和人类产生的影响,比千百万人,乃至亿万人都更大。 比如哈伯的人工合成氨,就是科学影响世界的典型案例。 李奇维最近在看化学和生物相关的资料。 他准备把青霉素提前搞出来...... 这可是一个可以和人工合成氨媲美,甚至还要超越的伟大科学成果。 用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 这就是科学的魅力。 而物理学奥赛那就是科学的基础。 这些能参加奥赛的学生,都是各国的绝对精英,他们就是科学的未来。 所以,从任何一个角度看,各国都没有理由阻止。 而且,它还充满了新闻属性。 全球竞技! 科学比赛! 布鲁斯·李教授亲自出题! 可以说,物理学奥赛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 这个时代,人们的娱乐生活其实很匮乏,普通人尤其如此。 所以,一个带有国家荣誉的竞赛,很容易就能引起共鸣。 而且参加比赛的全都是天之骄子大学生。 只要想到,自己祖国的学生,击败全球的对手,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 那种风采,足以让任何人疯狂。 更别提此时的亚洲诸国,那确实很需要扬眉吐气一番。 第二,李奇维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联系。 由他们负责将欧洲所有参赛队伍统一集中起来,保证众人的安全。 然后李奇维会派人从亚洲出发,前去接引。 古斯塔夫对此事表现出巨大的热情。 他认为这是红十字的又一次伟大壮举。 在战争中,依然坚持着科学与人文的关怀。 这是人性的光辉闪耀,科学的灵魂呐喊。 古会长公开发文,把李奇维一顿猛夸,差点都要邀请他当副会长了。 一时间,欧洲的舆论界讨论的全是明年的物理学奥赛。 此外,李奇维觉得还不保险,他又发动了第三股力量。 他分别给荷兰女王威廉明娜、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一世、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等中立国的元首写信。 邀请他们以国家的名义,参加第一届物理奥赛。 其中威廉明娜女王最为积极,她甚至公开回应李奇维,表示荷兰一定会派遣学生参加。 虽然,阿尔贝一世等人也纷纷表示,会参与本次比赛。 舆论再次轰动! 所有人都没想到,李奇维的人脉竟然如此深厚,连国王都说动了。 有了欧洲几位国王的发声,这一下,欧洲各国算是彻底坐不住了。 很快,以英法德三国为代表,其科学院皆公开表示: “第一届国际物理学奥林匹克竞赛,是科学界的伟大盛事。”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的如此大规模的科学竞赛。” “它代表从此以后,科学正式打破国家的限制。” “科学全球化,势不可挡!” 掷地有声的宣言,让第一届的物理奥赛,充满了神圣的意义。 英国皇家学会更是不遗余力地宣传。 因为科学之城就是在英国的领土创建的。 本次比赛,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大英帝国实力的体现。 李奇维三管齐下,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的资源,为奥赛站台。 结果显而易见。 1915年12月1日。 欧洲交战双方达成共识协议,以国际红十字会为担保对象。 所有参加奥赛的师生,可不受战争影响,统一在瑞士集合。 最后从法国离开欧洲,前往婆罗洲。 消息一出,科学界沸腾了。 这就是全世界科学家联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影响力。 战争要为真理让步! 一个月之后,1916年的元旦。 婆罗洲科学之城公布了第一届物理奥赛的参赛名单。 几乎所有具有正规大学的国家,都参加了比赛。 主要有: 欧洲: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瑞士、意大利、波兰等。 亚洲:华夏、俄国、樱花国、印度、菲律宾等。 美洲: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秘鲁等。 这个时代,虽然大部分国家都是欧洲的殖民地。 但是受到本土反抗势力的影响,欧洲不得不同意在殖民地建立大学。 甚至连非洲都有一两所大学。 只不过,那些国家完全没有能力找出物理专业的学生。 所以,本次物理奥赛的参赛国总数量在25个,参赛学生总数80人。 人数虽然很少,但个个都是精英。 他们将代表世界上最高的本科级物理水平。 名单一经公布,再一次引发轰动。 “哦,上帝啊,我已经无法想象7月份的比赛会是多么精彩了。” “这简直是科学领域的世界大战啊。” “要是哪个年轻人能得到个人第一名,他的名气甚至会超越很多的物理学家。” “难道就没人好奇布鲁斯教授的特别礼物吗?” “哎,实在太可惜了,我去年就毕业了,不然冠军我唾手可得啊。” “......” 就在众人无比期待着7月份的比赛时。 而此刻,欧洲各国则开始了紧急的选拔工作。 不仅是选拔参赛的学生,还有带队的老师教授。 英国。 汤姆逊成为了皇家学会的新一任会长,负责本次物理奥赛的决策工作。 在他的强力推荐下,威尔逊成为了英国代表团的团长。 威尔逊作为和李奇维从微末中相识的好友。 由他代表英国参赛,显然是很好的选择。 卡文迪许实验室内,汤姆逊正在嘱咐威尔逊。 “威尔逊,这一次比赛的意义非同小可。” “我看过了布鲁斯给出的例题,可以说难度非常大。” “我们英国的本科教育中,对于学生的解题能力要求较低。” “所以,剩下的这半年时间,就需要你严格培训参赛的学生们。” “我们就算不能夺得冠军,也一定要进入前三名。” 威尔逊点点头。 “教授,您放心吧。” “我会尽快让学生们掌握竞赛思维。” 他认真分析过物理奥赛的考试指南。 毫不夸张地说,威尔逊觉得自己是最了解布鲁斯的人。 对方给出的例题,无论从强度和深度看,都可以称得上绝世经典。 这不是什么毫无作用的数字游戏,而是考验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程度。 不是真正的天才,可能连题目的内涵都看不懂。 至少威尔逊自己,都是仔细想了好长时间,才看懂例题的解题思路。 他感叹道: “也不知道布鲁斯的脑袋是怎么长的。” “那些既刁钻又深刻的题目,他都是怎么想出来的啊?” 汤姆逊闻言打趣道:“我猜很有可能,是因为你曾经给布鲁斯出过这样的题。” “毕竟你当初的那道火箭题目也很经典。” 威尔逊会心地笑了笑。 “布鲁斯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掀起科学界的波澜。” “这一次的比赛,办的实在是太好了。” “充分激起了所有学生的胜负心。” “咱们英国的几个小伙子们最近很辛苦,每晚只睡四五个小时。” “其它时间,全都用来研究题目了。” 汤姆逊说道:“第一届比赛的意义,总是最大的。” “所有人都想把握这次机会。” “要是在我年轻的时候,有这种比赛,我估计比现在还要疯狂。” 威尔逊笑着说道:“我猜布鲁斯就是想弥补这种遗憾。” 这一次,威尔逊能获得带队机会,他是非常开心的。 他终于又能见到李奇维了。 此外,还能参观一下科学之城的风采。 “就是不知道现在建成什么样了啊。” 威尔逊憧憬着。 德国。 本次竞赛,德国代表团的团长是爱因斯坦。 最近爱因斯坦的生活很不好。 由于他的反战倾向很明显,受到了德国政府的重点关注。 这使得他很难集中精力,专心自己的研究。 物理奥赛让爱因斯坦看到了喘息的机会。 他向德国科学院主动请缨,毛遂自荐,愿意带领德国学生参加比赛。 普朗克知道爱因斯坦和李奇维的关系很好,于是便支持他当团长。 爱因斯坦便承担起了指导学生的工作。 并且德国还成立了专门的指导团,其中有劳厄等大佬成员。 指导团专门负责对学生的解答工作。 普朗克甚至在大会上,提出了“保二争一”的目标。 可见德国对此次比赛的看重。 集训室内,爱因斯坦和劳厄正在小声聊天。 二人的前方,四位德国学生,正在奋笔疾书。 他们做的就是指导团出的题目。 风格和李奇维的例题一样。 从这就可以看出,科学强国和弱国的差异了。 有的国家甚至连参赛学生都找不齐。 而如德国这样的大国,竟然还组建了豪华的指导团。 “保二争一”果然不是吹的。 爱因斯坦难得地露出笑容: “没想到这件事还真被布鲁斯给办成了。” “他的影响力简直超出了我的想象。” “竟然连国王都支持他。” 劳厄感慨道:“可能是因为布鲁斯教授始终都没有私心吧。” “他在回到亚洲后,做的每一件事,在我看来,都是很不可思议的。” “一个人怎么会对科学有那么纯粹的热爱。” 爱因斯坦忽然说道:“不对,这次比赛,我觉得布鲁斯就很有私心。” “哦?”劳厄不解。 爱因斯坦说道:“我看他就是想证明,不仅他自己比所有人强,他教出来的学生,也比我的学生强。” 劳厄闻言哈哈大笑。 “爱因斯坦,你该不会是害怕了吧。” “不是我看不起华夏,我觉得那里能出现一个布鲁斯,就已经是得天之幸了。” “我不相信,他们能比得上德国的教育。” “我们和英国可不同。” “我们的教育中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 “因为应试能力代表的是最基础的能力。” “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老师,他首先就要有强大的计算和解答能力。” “不然,他又怎么能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 “我有自信,德国肯定可以在这次比赛中取得第一名。” 爱因斯坦静静地看着学生们解题。 他的思绪早已飞到了婆罗洲。 虽然他本人已经是物理学教授,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 和参赛的学生们,身份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他深深地明白,这场比赛会深刻地改变未来的科学格局。 一切都是因为那个男人。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 玻尔正在对着四名学生,慷慨激昂地讲话。 “作为你们的团长,我身负重任,压力很大。” “但是我却非常开心,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四人同时摇摇头。 感觉今天的玻尔教授好可怕。 怎么会兴奋成这样。 “该不会想让我们去争第一名吧。” 四人顿时亚历山大。 玻尔没有看见四个小伙子的紧张,反而一脸崇拜地遐想。 “我是布鲁斯教授的博士。” “他的出题思路和风格,我太熟悉了。” “那些例题经过我潜心的研究,终于被我找出了规律。” “现在,我要在半年之内,让你们熟悉这种解题的模式。” “这一次,我们丹麦队一定能夺得冠军。” 啊? 丹麦的四个参赛者满脸震惊。 就好像九头虫对奔波儿灞说:“你,去把唐僧师徒除掉。” 现在换成了玻尔对他们说:“你,去把英法德和布鲁斯教授的学生除掉。” 四人瑟瑟发抖。 而玻尔则内心期待。 “老师,终于又能见到你了。” “不知道钱五师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老师的原子研究院到底有什么成果啊。” 由于战争,欧洲机会没有了学术交流。 这对于玻尔来说,很难忍。 想当初,他被各国邀请,讲解自己的玻尔模型。 那时候的他是多么的意气风发。 然而现在,他只能窝在哥本哈根大学,继续闷头做研究,连个说话之人都没有。 还好物理奥赛出现了,玻尔有了新的奋斗目标。 而且,他还能借此去婆罗洲,见到自己最想见的老师。 同时,玻尔有了一丝挑战老师的冲动。 “也许这辈子我都追不上老师的实力。” “但是论教学和培养学生,我还是很自信的。” 玻尔成为哥本哈根大学的理论物理教授之后,很快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核心思想都是从李奇维那里学来的。 作为理论派,玻尔对于计算非常看重。 他的玻尔模型中,整篇论文一大半都是计算。 这种能力非常适合比赛。 所以,他才对本次竞赛很有自信。 法国。 本次派出的代表团团长是郎之万。 而且这也是他自愿申请的。 以郎之万此刻在法国的身份,他其实不需要亲自带队。 但是代表团中的一位学生,让郎之万必须得去。 那就是居里夫人的大女儿,伊蕾娜,也参加了本次的竞赛。 郎之万无论如何都要保证伊蕾娜的安全。 所以,他亲自前去。 而且以他的水平指导学生,能帮助法国队取得更好的名次。 之前的绯闻事件,虽然没有让他颜面扫地,但后来居里夫人成为双诺奖得主。 这就让郎之万很尴尬了。 “连个女人都不如。” “不仅智商不如,担当也不如。” 郎之万那段时间很痛苦。 同时,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居里夫人的愧疚,想要弥补。 而现在,就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虽然他发誓不会再与居里夫人见面,但是对待伊蕾娜,依然非常上心的。 甚至亲自教授她物理。 “伊蕾娜,做这种题,最需要的就是耐心。” “这里面的计算量非常大,也是难度所在。” 面对郎之万,伊蕾娜的心理很复杂。 她不再是懵懂无知的小女孩,所以当初的事情,她现在也理解了。 不过,这并不能消除她心中的芥蒂。 她对待郎之万只是正常的师生交流。 要不是这次比赛是李奇维举办的,并且能见到对方。 她根本就不会参加比赛。 她最想见的,永远是布鲁斯教授啊。 伊蕾娜很有可能是本次物理奥赛的唯一女生。 再加上她是居里夫人的女儿。 要是她能取得好成绩,郎之万已经可以想象到造成的轰动效应了。 因此,他是铆足了劲,甚至停下自己的研究,全力培训这批参赛的学生。 此外,代表团中还有一个年轻人,那就是刚刚本科毕业的德布罗意。 在他哥哥的请求下,郎之万把另一个带队名额,给了德布罗意。 真实历史上,德布罗意对上战场很反感。 所以他在哥哥的人脉关系运作下,被转派去埃菲尔铁塔的陆军无线电部门做通讯兵。 而现在,当法国奥赛代表团的指导人员,无疑是德布罗意更喜欢的。 至少,他还能继续从事物理工作,而且还能见到布鲁斯教授。 德布罗意最近被一个问题困扰,他很想当面请教布鲁斯教授。 大洋彼岸,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主任卡尔,正在和他的弟弟康普顿聊天。 “康普顿,你明年年末就要博士毕业了。” “你确定要和我一起去科学之城吗?” “你又不参加比赛,去那里做什么。” 康普顿兴奋地说道:“大哥,我就是想去看看。” “布鲁斯教授到底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力,能够在那么莽荒的地方,开辟一座城市。” “而且还要邀请全世界的科学家去那做研究。” 说到这个,卡尔也是满脸敬佩。 “布鲁斯教授真是一个神人。” “寻常人在他那种年纪,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恐怕早都不知道飘到那里去了。” “但是他却能保持本心,去做最艰难的事情。” “在科学领域,他攀上了最高峰。” “可其它领域,我相信凭借他的才华,一定也能够成功。” 感叹一番后,卡尔忽然又说道: “可惜你错过了这次比赛。” “不然的话,我们美国这次一定能取得好名次。” 面对欧洲区的入场,卡尔有点心虚了。 作为教授,他很清楚美国大学生的物理水平。 哪怕是普林斯顿,卡尔都觉得相比西方,要弱了不少。 之前以为欧洲不会参加,卡尔信心十足,觉得第一名易如反掌。 然而现在,他的压力也很大。 迈克尔逊教授、密立根教授都非常看重这次比赛。 卡尔不想辜负大佬们的期望。 康普顿本人倒是很无所谓。 “大哥,你可不要这么捧我。” “这个世界上,天才太多了,我这点小聪明不算什么。” “要是玻尔、钱五师他们能参加比赛,那可以直接宣布结果了,都不用比了。” 卡尔会心一笑。 自己这个弟弟心态很好,或许将来真能有一番成就。 而康普顿不知道的是,这次婆罗洲之行,他会遇到命中注定的那个人。 两人将会开启物理新时代的篇章。 这也是华夏本土培养的学生,首次在国际上发表重磅论文。 李奇维的教育改革将初见成效。 当西方各国都在紧锣密鼓地备战竞赛时。 各大主流媒体,已经开始预测本次的比赛排名了。 毫无疑问,英法德三国被排在了前三。 毕竟这三个国家的科学底蕴实在太强了。 天才层出不穷。 而且还有豪华的指导团队。 剩下的则是欧洲其他国家,被排在了第二梯队。 第三梯队是美国、加拿大、俄国等。 至于最后的第四梯队,毫无疑问是亚洲其它各国。 比如华夏、樱花国、印度等。 在欧洲人眼里,即便亚洲出了一个布鲁斯教授。 但是对于本次比赛也毫无作用。 因为参赛者都是大学生。 主要还是看个人的学习能力,以及大学的教育能力。 《泰晤士报》更是公开发文表示: “第一届国际物理学奥赛,将会向世界展示欧洲教育的风采。” “东方与西方的差距,将是肉眼可见的。” 轰! 文章一发出,亚洲各国的情绪瞬间就被点燃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