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12月20日。 《自然》期刊最新一期发表。 于隐的论文毫无疑问登上了封面头条。 投稿时,当格里高利看到论文作者是于隐的时候,立刻狂喜。 “你们校验速度快一点,这可是我老弟的论文。” 当初的三人小组,现在只有于隐继续从事物理研究。 格里高利睹物思情,又想起了博士期间的美好经历。 所以,对于这篇论文,他极为关注。 于是乎,这一期的所有论文,即便有着战争的影响,依然准时全球发布。 很快,物理学界就沸腾了。 所有人都不敢置信,号称终结光谱学的量子论,竟然遇到了无法解释的光谱问题。 他们又想到了五年前的那场量子论会议。 三大量子数镇压一切! 让量子论熠熠生辉,有了和相对论媲美的资格。 无从从哪方面看,量子论都算的上完美。 至于那些遗留问题,并不影响其核心理念。 然而现在,于隐发现的反常塞曼效应,却直击量子论的核心。 它必须解释清楚这个问题。 到底是不是存在第四个量子数? 如果存在,那么它会是什么? 这一刻,很多物理学者都感受到极度的兴奋。 对于很多人而言,不怕有问题,就怕问题不够大。 在这个物理大世的时代,问题就意味着机遇,意味着伟大的发现。 “第四量子数的发现,非我莫属了!” “我已经想到第四量子数是什么了,但是需要实验验证。” “如果你愿意投我100英镑,我会在论文上带你的名字。” “......” 物理学界开始了新一轮的量子热。 甚至都盖过了相对论的风头。 没办法,因为相对论太完美了。 在众人看来,布鲁斯教授凭借一人之力,直接终结了相对论。 后人很难再有大的理论突破了。 现在关于相对论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五大预言的验证,另一个则是把相对论用到其它领域,看会不会产生什么新的化学反应。 而量子论就完全不同了。 它的基础是原子组成和结构,目前还存在着太多的秘密。 这也意味着,量子论还远远没有完善,依然还有无数的机会,让默默无名者一飞冲天。 于隐的论文就是最好的证明。 反常塞曼效应,要比之前的GKY效应,更加地轰动。 于隐的名字也响彻物理学界,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这就是量子论在当前物理学界的影响力。 荷兰。 莱顿大学的埃伦费斯特和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塞曼,正在讨论于隐的论文。 作为洛伦兹的继任者,埃伦费斯特如今是莱顿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引导着学校的物理学发展。 由于洛伦兹的关系,他和塞曼的关系很好,两人私下经常交流。 埃伦费斯特笑道: “塞曼,没想到你发现的塞曼效应,竟然还有反常的现象。” “我很好奇,你当初为什么没有发现这个现象?” 塞曼微微摇了摇头,苦笑道:“哎,其实当时我也想到过用弱磁场实验。” “但是一方面弱磁场下,光谱分裂的太微弱了,很难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另外一方面,我以为光谱在强弱磁场下分裂,都是一回事呢。” “反正原理都是一样的,我就觉得没必要详细研究。” “所以,也就没有太过关注了。” “现在想想,真是后悔没有坚持啊。” 埃伦费斯特感叹道:“这就是时势造英雄啊。” “你研究的时候,玻尔-李模型还没有出现。” “当时就算有人发现了反常,估计也不会特别在意,更别说系统地进行研究了。” 塞曼很赞同这个观点。 “一个物理学家的命运,当然要靠个人的努力,但是也得考虑历史的发展嘛。” 埃伦费斯特接着笑道:“看来我也要赶个时髦,招几个研究生研究量子论了。” “不然洛伦兹教授就对我有意见喽。” “他现在嫌弃我太咸鱼了。” 塞曼哈哈大笑。“那你可要抓紧喽。” “第四个量子数绝对能名震物理学界。” “就是不知道哪个幸运儿能找到了。” 塞曼能清楚地感受到,现在的物理学界已经是年轻人的天下了。 他这种超过45岁的“老古董”,在全新的现代物理学面前,没有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了。 也许培养下一代才是更好的选择。 丹麦。 玻尔看着手中的论文,急的来回踱步。 “好你个于隐,藏得也太深了。” “兄弟们感情是真淡了啊,这么重要的事情都不和我说。” “这篇论文对于量子论而言太关键了。” 这个世界上,玻尔恐怕是最在意这篇论文的了。 作为量子论玻尔模型的开创者,从某种意义而言,他比自己的导师布鲁斯教授的贡献还要大。 从量子概念的提出,到量子轨道模型,这一步可谓是天堑般的跨越。 因此,物理学界对于玻尔的评价非常高,比钱五师还高一个档次。 由此可以体现量子论的重要性。 而现在,于隐的发现,很有可能会让量子论进一步发展。 玻尔的激动也就可想而知了。 对于他而言,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第四个量子数。 玻尔有种神秘的预感: “也许集齐四个量子数后,量子论会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 最近玻尔正在为自己的研究所招兵买马。 他也准备招收一些好苗子,帮助自己做科研,顺带提升丹麦在物理学界的影响力。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学生,最近正在联系他,玻尔有些心动。 德国,慕尼黑大学。 理论物理学教授索末菲,正在和老友奥古斯特闲聊。 奥古斯特是慕尼黑大学的语言学教授,虽然不懂物理,却和索末菲是要好的朋友。 此刻,奥古斯特笑着问道: “索末菲,看什么呢,那么专注。” “前几天我和你讨论的东罗马历史,你还没说你的观点呢。” 索末菲现在可没有心思听老友的历史课了。 他正专心致志地看着最新一期的《自然》论文呢。 本来他以为受到战争影响,最近没什么好论文呢。 没想到竟然还能看到如此重磅的成果。 “呵呵,抱歉,刚刚走神了。” “我在看我们物理学最新的重大发现呢。” 奥古斯特闻言,惊讶道:“哦?最近欧洲难道还有学者能专心做实验?” 索末菲叹道:“哎,是亚洲那边的作者。” “大名鼎鼎的布鲁斯教授的博士。” “这是一项来自亚洲的原创级物理成果。” 奥古斯特即便不是物理专业的,他也能感受到索末菲话语中的分量。 “布鲁斯教授真是了不起。” “竟然能把一个科学荒漠的国家,培养成现在这样。” “我们欧洲在这互相残杀,人家可趁机闷头发展啊。” 索末菲道:“谁说不是呢。” “也许再过一段时间,科学中心就不在欧洲喽。” “我们德国虽然获得了物理奥赛的团体金牌,但远远还不到放松的时候。” “这个世界上,可不是只有德国才有天才。” 感觉话题有些沉重,奥古斯特连忙打趣道: “索末菲,要不过两年,我给你送个天才过来。” 索末菲纳闷。 “什么意思?” 奥古斯特老脸一红,但还是硬着头皮说道: “哎,还不是我家那臭小子,天天吵着要学物理。” “甚至还在家里,把布鲁斯的头像挂在了床头,说早晚有一天要超越对方。” “我也是哭笑不得。” “不过他的数学成绩很好,你看看有没有机会。” 索末菲连忙笑道: “哈哈,原来是这个事情啊。” “你放心,等他中学毕业后,尽管来慕尼黑大学。” “只要通过了考试,这点权力我还是有的。” 作为玻尔兹曼临终前钦点的继承人,索末菲在慕尼黑大学还是很有话语权的。 更何况他很了解自己的老友。 若是孩子不争气,对方绝对是提都不会提这件事的。 奥古斯特感谢道:“那就太好了。” “孩子有点内向和安静。” “没有熟人的照顾,我担心他的学业会受到影响。” 这时,索末菲忽然想到了什么。 “对了,说来也巧。” “还有一个人比你更夸张。” “半年前,维也纳大学物理系的约瑟夫教授,给我来信。” “他希望他的孩子在1918年中学毕业后,可以跳过不上大学,直接做我的研究生。” “我只能回复说到时候看看孩子再说。” 现在德国和奥匈帝国是盟友,索末菲也不想把关系搞的太僵。 奥古斯特觉得很新奇,对方这是对自己的孩子有多自信啊。 “看来那个孩子是个绝世天才。” 索末菲笑道:“具体什么情况我不清楚。” “但至少也是天才那一级别的。” “因为那个孩子的教父是马赫教授。” “凭借这层关系,我也不太好拒绝了。” 奥古斯特猛然一惊。 大名鼎鼎的马赫教授,那可是物理学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了。(没错,就是马赫环那个马赫) 对方今年2月份才去世不久。 这么看,索末菲确实不太好拒绝约瑟夫教授了。 奥古斯特随意地问道:“那个孩子叫什么名字?” “看来我以后要让我儿子好好向他学习。” 索末菲说道:“哦,叫沃尔夫冈·泡利。” “对了,你的孩子叫什么,我记得你有两个儿子。” 奥古斯特说道:“想学物理的是我的大儿子。” “他叫沃纳·海森堡,今年15岁。” 与此同时,还有一位维也纳大学毕业的博士,也准备来德国做研究。 今年29岁的薛定谔,在战争期间,目前服役在一个偏僻的炮兵要塞。 他经常利用闲暇时间研究理论物理,尤其是喜欢相对论和量子论。 虽然他曾在场下见过布鲁斯教授,但是并没有说过话。 为此,薛定谔心中有一丝遗憾。 他已经和德国耶拿大学的某位教授通过书信交流。 双方约定,等到战争彻底结束后,他就会去对方的实验室当助手。 薛定谔觉得,只有在德国这样的科学强国,才能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 同时,他也有机会,结识物理学界的顶尖大佬们。 英国。 卢瑟福在军方工作期间,认识了一个名叫拉尔夫·福勒的年轻小伙子。 对方和李奇维一样,也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的,把李奇维当成了偶像。 福勒所在的英国皇家海军炮兵队,曾经请过卢瑟福来培训一段时间。 由于福勒本科期间学习的是数学和物理。 因此他也是炮兵队中,唯一能听懂卢瑟福讲物理理论的人。 于是,卢瑟福就和福勒成为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今天,卢瑟福因故又来到了炮兵队。 福勒看见他后,兴奋地说道: “教授,您看到这篇论文了吗?” “量子论又有重大发现,华夏的于竟然发现了反常塞曼效应。” 卢瑟福羡慕道:“哎,我当然知道。” “我每天在这里计算炮弹、潜艇的轨迹,布鲁斯却在进行真正的科学研究。” “真是羡慕他啊。” 福勒安慰道:“教授,您放心吧,战争一定很快就会结束的。” 卢瑟福忽然问道:“福勒,战争结束后,有考虑过未来吗?” 福勒摸了摸脑袋,害羞道:“教授,我想重新回到剑桥做科学研究。” 卢瑟福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 “加油,你一定能做出成绩的。” 然而卢瑟福不知道,五年之后,福勒就会把他的掌上明珠给拐跑喽,摇身一变成为他的女婿。 同样,福勒也不知道,七年之后,他会录取一个年轻英国博士生,并给了他量子力学的课题。 对方的名字叫保罗·狄拉克。 随着于隐的论文发表,整个西方物理学界都轰动了。 他们迫切地希望战争快点结束,这样就又能回到安心做研究的幸福日子了。 量子论也成为了物理学界最火热的话题。 隐藏的第四量子数就好像诱饵一般,让那些惊才绝艳的天才们全都出现了。 如此盛世,谁又能幸运地成为那个弄潮儿呢。 而此刻的亚洲,还停留在于隐带来的震撼之中。 谁说华夏没有原创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