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洲,原子研究所。 作为李奇维建立的第一个正式研究所,它并不属于科学之城管辖,也不在城市的范围内。 这体现了其地位的特殊性。 原子研究所位于古晋的郊外地区,周围是大片未开垦的自然风光。 这里将是以后原子研究的核心所在,承担着盘古计划的研发任务。 以钱五师、钱湖州、邓怀宁、于隐四人为核心,黄埔理工大学的物理教授教师为辅助。 这就形成了原子研究所的骨干框架。 所里专门从事物理学的前沿课题研究。 虽然名字叫原子研究所,但是不代表只有和原子相关的研究。 比如钱五师甚至还开辟了空气动力学这门方向。 起因是山河集团的飞机研发,需要用到理论计算,找到了钱五师。 钱五师很感兴趣,于是便带了两个学生,在他的指导下一起搞研究。 钱湖州、邓怀宁、于隐也分别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领域。 并且尝试着带研究生。 从某种程度而言,他们现在和玻尔一样,逐渐开始自立门户。 而这也是李奇维愿意看到的。 他自己是不可能在婆罗洲长期驻扎了,所以他无法培养研究生。 而钱五师四人的水平,对于现在的华夏而言,完全是足够了。 黄埔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和原子研究所,两个招收研究生的机构,就是国内研究生教育的领头羊。 这里积攒的经验,最后都会照搬到华夏境内。 几年之后,华夏本土的研究生培养,应该也就可以起步了。 现在广东大学的那个研究生院就是试点。 这里涉及到的学位制度、教授评级问题,就交给许寿裳等人去操心了。 一旦成功,便可全国复制。 这样,李奇维便可以放心地再次离开了。 此刻,研究所一间会议室内。 于隐站在前方,正在准备演示他最新的实验结果。 李奇维则带着钱五师等研究所众人,正在听对方的报告。 几位研究生还有来实习的本科生,坐在外圈。 他们看到自己导师的导师,传说中的校长来了,都激动万分。 孙国封、李书华、饶敏泰、胡刚复,四人正在小声地讨论着。 他们四人都是黄埔理工同一届毕业的,因此关系极好。 在研究所内,隐隐形成了一个小团体。 饶敏泰是于隐带的研究生,其余三人则分别是钱五师三人的研究生。 饶敏泰兴奋地说道:“校长今天看起来很高兴啊。” “看来导师的实验确实有重大突破了。” 胡刚复笑道:“老饶,你不是于教授的学生嘛,难道还不清楚?” 饶敏泰哭丧着脸,愁道:“哎,别提了。” “于教授对我完全就是放养状态,给了课题后,我就经常找不到他人了。” “我都怀疑,我要是不主动找他,他估计都快忘记还有我这个学生了。” “教授最近在研究什么,我还真不清楚。” “只知道是和原子光谱相关。” 饶敏泰虽然嘴上诉苦,但是心中却丝毫没有怨言。 因为他每次找到导师后,都收获满满。 于教授对自己倾囊而授,每一次的指导都对学术能力有巨大提升。 这就是导师的风格。 一谈到这个话题,四兄弟顿时感同身受。 胡刚复吐槽道:“钱教授最喜欢说:刚复,别想那么多,你先去算一下。” 四人你一言我一语,在角落里小声地编排着导师们。 很快,他们又聊回到今天的会议上。 李书华说道:“最近樱花国小村信司的采访,你们应该都知道吧。” “现在不少报纸都在说,我们华夏不可能有本土的原创研究。” “我看这次于教授应该能狠狠地打那些人的脸了。” 几人听到这个话题,全都严肃起来。 孙国封不忿道:“哼,原子研究所可是我们看着建立起来的。” “这里的任何仪器和设备,都是教授们自己组装和制造的。” “至于那些从国外买的仪器,那都是科研的标准设备,每个研究所都一样。” “于教授的成果,完全就是在所内完成的。” “因为欧洲的战争,他甚至都没有和西方的教授们学术交流过。” 饶敏泰信心十足,笑道:“放心吧,那些推波助澜之人都是小丑而已。” “于教授会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可笑。” 很快,会议开始,四人便停止交流,专心听讲。 前方,于隐意气风发,脸上带着微笑。 “校长,还有各位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汇报的课题是关于塞曼效应的。” “众所周知,玻尔-李模型是量子论的核心。” “而三大量子数则又是玻尔-李模型的核心。” 于隐的开场白,让在场学生们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以往他们在本科阶段,学习的传统物理学,出现的全都是外国人的名字。 牛顿力学、库伦定律、安培定律等等。 似乎华夏人的名字就不可能出现在物理书中。 而现在,在最前沿的物理研究中,他们听到了校长的名字。 华夏科学的崛起和强大,在这一刻具现了。 在座的众人知道,往后这样的情况会越来越多。 也许一百年后,物理学书上,一半的定理都是以校长的名字冠名...... 于隐继续说道: “三大量子数分别解释了光谱学中出现的各种物理现象。” “轨道数量量子数【n】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为什么是分立的。” “轨道形状量子数【l】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中的精细结构,即每条谱线都是相近的两条挨着的。” “轨道方向量子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更精密的谱线分裂情况。” “即在强磁场下,会发生谱线由一条变成三条的塞曼效应。” “以及在强电场下,谱线由一条变成三条的GKY效应。” “以上三个量子数,号称是解决了所有光谱学的问题。” “因为再也没有比分裂成三条谱线更复杂的情况了。” “量子论遗留的问题,也不是光谱学方面的。” “这就是目前物理学界对量子论的共识。” 于隐对量子论的始末信手拈来,显示了他强悍的实力。 听的在场的学生们热血沸腾。 恨不得立刻灵光一闪,能解决量子论的问题。 因为那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可以和相对论比肩的伟大理论。 谁要是能突破量子论,将来就有机会比肩李奇维教授。 于隐看了看众人,又说道: “而我目前的研究课题,就是关于塞曼效应的。” “有心的同学可能发现了,不管是塞曼效应还是GKY效应,都是研究氢原子光谱在强场中的变化行为。” “那么如果是弱场呢?会有什么不同吗?” “这个课题也是当初校长给我的。” “但是我一直没有时间去做。” “等回到婆罗洲,建立原子研究所后,我就开始研究弱场中的光谱变化。” “我首先从弱磁场开始。” “我经过多次实验发现,氢原子光谱在弱磁场中也会发生谱线分裂。” “但是这种分裂和塞曼效应不同。” “谱线不是分裂成三条,而是分裂成了四条、甚至五条。” “大家请看图片,这就是我的实验结果。” 哗! 精美的图片上,氢原子的光谱分裂成了五条。 这又是一个全新的光谱学发现! 钱五师忍不住惊呼。 “这个结果太震撼了!” “五条谱线就没法用三个量子数去解释了。” “这说明玻尔-李模型,还有没有完善到的地方。” 钱五师的解释让众人震惊! 怪不得于教授最近很少见人,原来是在攻坚这么惊人的研究。 饶敏泰更是双眼放光,激动无比。 此刻,他才真正感受到了导师那恐怖的实力。 虽然自己的导师不是诺奖得主,但是饶敏泰从来没有失落过。 在他看来,导师一点也不输诺奖得主。 现在,继GKY效应之后,导师竟然又独立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成果。 饶敏泰感觉与有荣焉。 这时,于隐笑道:“没错,现有的量子论无法解释这个现象。” “我准备把这个效应命名为【反常塞曼效应】。” 钱五师点点头,这个命名很贴切。 于隐又说道:“不过,这个实验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验证。” “此外,还需要系统研究弱磁场在具体什么范围内,能产生反常塞曼效应。” 讲到这里,于隐忽然朝着房间后排说道: “敏泰,从明天开始,你也加入我的研究之中。” “暂时先做重复验证。” 哗! 饶敏泰感觉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自己,压力山大。 三个好兄弟更是羡慕的哈喇子都流出来的。 他应该是所有学生中,第一个能参与如此高端前沿研究的研究生了。 他连忙深呼吸,站起来道: “好的,导师。” 于隐满意地看了饶敏泰一眼。 这个学生他还是非常喜欢的。 不仅聪明,而且从不没事来找自己,主动认真做学术。 “以上就是我的研究结果,大家有什么问题请随意提问。” 啪啪啪! 李奇维首先鼓起了掌。 接着,房间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大家都被于隐的原创研究震撼了。 这可不是在外国的实验室,或者有外国人的参与和帮忙才完成的。 而是于隐依靠自身实力,以严谨而耐心的态度,终于取得可喜的突破。 这个效应虽然不一定够得上诺奖。 毕竟,其基础原理并非原创,而是在塞曼效应的基础上。 但是这个成果的意义是非同凡响的。 因为它与量子论相关,它说明了光谱学还有量子论无法解释的现象。 《自然》封面是板上钉钉了! 不少人羡慕的眼睛通红。 因为现在黄埔理工大学还有华夏国内都出了新规: 凡是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正刊上发表原创论文的,可以破格提拔为教授。 无数人都为之疯狂了。 但是如今的《自然》可不是当初的《自然》了。 随着物理学大爆发,论文的质量也跟着爆发。 能上正刊的,无一不是重磅级的成果,比如于隐这样的成果。 普通学者能上个子刊,就足以自傲了。 正刊想都不敢想。 在众人想着能发《自然》时,李奇维说话了。 随即全场安静,所有人都屏息以待。 “于隐,那你认为反常塞曼效应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于隐听后,想了一会儿说道: “校长,我个人认为应该需要再添加一个量子数。” “因为谱线的异常分裂,说明电子还存在不同的轨道能级。” “但是这个量子数是什么,我暂时想不到。” “这也是我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李奇维笑了笑,然后转头问向众人: “那你们呢,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嘛。” “反正谁也不知道答案。” 众人被李奇维眼神扫过,就好像上课被老师随机点名,吓的一哆嗦。 钱五师盯着谱线,说道: “我赞同于隐的猜测,应该还存在一个未发现的量子数。” “但是这个量子数应该不是电子轨道相关的。” “数量、形状、方向,已经全面描述了轨道的性质。” “但它到底是什么呢?” 连最强的钱五师都想不出来,在场的众人们头脑风暴也想不出所以然来。 李奇维笑了笑。 真实历史上,这第四个量子数,是由有着“上帝之鞭”之称的泡利最先提出想法。 但是却不是他本人发现,而是另外三个年轻人发现并命名的。 这其中还因为泡利的日常怼人,发生了一件啼笑皆非的事情。 最后,则由绝世天才狄拉克,直接从理论上推导出,必然存在第四个量子数。 脑海里想着这些,李奇维说道: “没关系,大家回去后接着好好想。” “下一个诺奖就是你的了。” 众人哈哈大笑。 虽然于隐不知道第四个量子数是什么,但是这不妨碍论文的发表。 用他的话说: “反正实验我已经做出来了,寻找第四个量子数,那就是你们理论物理学家的事情了。” 而于隐的这篇论文,必将再一次震惊物理学界。 同时,也有力地反击了“华夏无原创”的抹黑言论。 国内外又一次沸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