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屋小说网>穿越历史>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400章 李奇维同获双诺奖!四冠在身!举世无双!世界震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00章 李奇维同获双诺奖!四冠在身!举世无双!世界震动!(1 / 1)

时间进入1917年后,物理学界终于平静了下来。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这段平静期是在酝酿更大的爆发。 欧洲科学界也不再关注亚洲。 虽然物理奥赛、于隐论文等事件,让亚洲出尽了风头。 但是不管是欧洲还是亚洲的科学界人士都很清楚。 格局并没有改变。 欧洲依然是科学的绝对中心。 亚洲现在连后来居上都算不上,最多是站在了同一赛道上。 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在前方奔跑的欧洲各国而已。 所以,亚洲各国都在蛰伏,积蓄力量。 而欧洲则不敢掉以轻心。 因为亚洲无论怎么落后,只要布鲁斯·李还存在一天,那就不容忽视。 他就是亚洲科学界的定海神针,也是绝对的领袖。 欧洲各国的科学家们,都在等待战争的结束。 百废待兴,既是灾难也是希望。 经历了如此变故,物理学,乃至整个科学,一定会重新迎来辉煌。 在目前的世界格局下,科学之城也迎来了蓬勃的发展。 美国不少科技公司,已经派遣考察团来此调研。 作为亚洲的科学中心,这里未来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那些资本家财团们很明白,时代的发展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了。 现在最赚钱的都是高科技,而不是传统的原材料贸易。 这是新贵和老钱之间的争锋。 国内的科研工作者们,通过华夏科学社的关系,不少人已经愿意迁徙到科学之城来。 因为现在国内的形势越发严峻,很多人的研究甚至都受到了影响。 而科学之城无疑是一片净土,吸引着无数技术人才。 对此,李奇维来者不拒。 他可不会放过这么多宝贵的财富。 一座座实验室、研究所拔地而起。 从数学物理化学到机械石油农业,凡是和科学相关的领域,科学之城无所不包。 此外,印度、樱花国等国家,也经常派出教育科学交流团,赴华夏和科学之城参加学术活动。 1917年8月,第一届泛太平洋科学会议,在华夏的上海举办。 来自十多个国家的两百多名科学家们,齐聚一堂,讨论学术。 本次会议的范围涵盖了各个领域,是一次较为松散的学术会议。 华夏作为东道主,科学社承担了所有会议工作。 在大会上,亚洲各国的学者们慷慨激昂、谈笑风生。 让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学者们赞叹不已。 “亚洲,尤其是华夏,在科学领域已经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了。” 会议最后,李奇维作为大佬,公布了第一届亚洲科学奖的名单。 其中于隐毫无疑问获得了物理学奖。 这也让亚洲科学奖的含金量瞬间上升,成为亚洲学者争抢的最高荣誉。 1917年10月,消失了一年的物理诺奖终于出现。 因为战争的原因,1916年的物理诺奖没有颁发。 而今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巴克拉,凭借元素的特征X射线辐射,斩获诺奖。 李奇维当年执掌国王学院物理系的时候,巴克拉就是他的左膀右臂。 在他不方便的出面的情况下,对方干了很多事情。 所以,外界都知道巴克拉和布鲁斯教授的关系莫逆。 以巴克拉的成果,只能说堪堪够得上物理诺奖的标准。 所以,他的获奖,从某种意义而言,体现了李奇维在物理领域的超然影响力。 巴克拉在李奇维选择回国后,他本人也选择离开国王学院,转去爱丁堡大学当教授。 同时,在李奇维的推荐下,现任国王学院的物理系主任是理查森。 对方已经从美国普林斯顿镀金完成,正式返回英国。 而他的博士生兼妹婿,戴维森,正在匹兹堡的卡内基技术研究所工作。 巴克拉获奖的消息,让所有研究X光的物理学者们都沸腾了。 伦琴、劳厄、布拉格父子,再到现在的巴克拉。 与X光相关的诺奖的成果,竟然达到了惊人的四个。 这一切都归功于X射线是非常成熟的物理现象了。 物理诺奖委员会有绝对的把握,保证这些成果不会出错。 于是不少研究物理的人说道: “量子论虽好,但X光或许更适合普通学者。” “大佬有大佬的领域,我们有我们的领域。” 远在美国的康普顿非常兴奋。 他觉得布鲁斯教授简直就是神人。 对方建议自己从X光入手研究,现在看是最好的选择。 1917年的化学诺奖和去年一样,因为未知的原因,又是未颁奖。 这让很多人忧心忡忡。 “这该死的战争,到底什么时候能结束!” 1917年,就这样悄然而过。 1918年来了。 欧洲的战争终于到了最后一刻,双方开始进入战略决战。 不少业内人士能感受到,战争很有可能在今年结束了。 这真是一个既让人开心又悲伤的事情。 远在婆罗洲古晋的李奇维,从始至终都是一个看客。 他和大多数人一样,冷眼看待这场战争。 既无心也无力改变战争的过程和结局。 但是未来,他将出手改变一切! 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需要他保护的人。 1918年5月,李奇维又得两子。 王路遥生下第四子李承义,宋香岚生下第五子李承礼。 二女上课的时间是一样的,所以孩子也是接连出生。 至此,李奇维共有五子一女,享尽了天伦之乐。 同时,也被熊孩子们折磨的欲仙欲死。 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不准备让媳妇们继续怀孕了。 因为在这个时代,一旦出现意外,根本没有任何抢救的可能性。 接下来几个月,李奇维的脚步走遍了婆罗洲北部地区。 他视察了古晋、斯里巴加湾、亚庇三座主要城市的所有学校。 每到一处,就被当地的师生们以一种狂热的态度迎接。 他们在哭泣、在呐喊、在挥手。 李奇维在他们的心中,就是婆罗洲的太阳。 耀眼的光辉,让人睁不开眼睛。 此外,还有很多学生的家长自发前来。 他们都很感谢李校长的再造之恩。 没有李校长,他们的孩子将重复父母的命运。 “校长,这是自家种的柚子,特别好吃,您尝尝。” 李奇维亲切地与众人交流。 他没有丝毫的架子,脸上始终带着洋溢的笑容。 王正阳跟在他的后面,凡是家长送的土特产、心意礼物啥的,全部照收。 这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一种尊重和满足。 李奇维的功劳放在古代足以封圣。 哪怕在今世,也是改天换地的大伟业。 在视察到山河小学时,李奇维笑着突然问道: “听说你们学校出了一个想当悍匪的学生?” 周围众人皆在那憋笑。 现任校长徐寒冬只能苦笑,硬着头皮说道: “校长,那小子已经被我治好了。” “今年马上就要高中毕业了。” 说罢,他忽然看向人群,大声道: “谢宝庆,你给我过来!” 谢宝庆此刻怂的一比,虽然如此近距离看见校长让他很兴奋。 但是脚下动作一点也快不起来。 “校...校长...您好,我是谢宝庆。” 李奇维笑着打量他,开玩笑道: “你这个大悍匪,以后记住,可别惹姓李的。” 众人哈哈大笑。 当然他们的笑点和李奇维的完全不一样。 徐寒冬补充道:“谢宝庆实在不适合上大学。” “我们老师都建议他高中读完后,就可以去社会上闯荡了。” 李奇维点点头,很欣慰。 “非常好。” “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意义。”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读书的。” “宝庆也有他自己的才华,不能埋没。” 谢宝庆此刻感动的泪眼婆娑。 十多年后,纵横天下、拼死抗樱的一代传奇大佬,谢宝庆,在他的回忆中这样说道: “这个世界上,只有校长说过,我谢宝庆是有才华的人。” “我永远记着这一点,永远。” 很快,李奇维结束了他的视察行程。 回到无涯馆内,他写下了自己这这次出行的感悟。 星火计划终于变成燎原之势了。 从第一代的何育杰、夏元瑮、徐启泰。 到第二代的颜任光、张贻惠、李耀邦、王季点、王琎、徐寒冬等人。 再到第三代的孙国封、李书华、饶敏泰、胡刚复等人。 最后是现在的吴有训、丁绪宝、张绍忠、何增禄等人。 另外,钱五师、钱湖州、邓怀宁、于隐四人,虽然从年龄上看属于第二代。 但由于他们是李奇维的亲传弟子,所以地位等同一代。 是以上这些班底,给了李奇维绝对的自信。 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培养出这么多新式人才。 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传播源,把科学技术带到整个华夏大地。 虽然每个人的能力不同,但是他们的心早已被李奇维教育的如金石一般。 所做一切,皆为华夏! 比如徐寒冬,作为黄埔理工一期的老学长,那资历绝对够老了。 虽然现在他仅仅只是一个小学校长。 但是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觉得自己太失败。 相反,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贯彻校长的理念。 哪怕是面对谢宝庆这样的学生,他也没有放弃。 爱感化不了,那就用棍。 ----------------- 1918年9月。 李奇维在黄埔理工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发表了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主题演讲。 他回顾了过去十几年,黄埔理工大学所取得的惊人成就。 阐述了教育和科学对于华夏的意义。 他赋予了在场所有师生们特殊而光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你们的未来,掌握在你们自己的手中。” “而华夏的未来,也掌握在你们的手中。” “诸君,请为华夏而读书!” 轰! 台下瞬间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所有人站起身,神情激动。 这一刻,他们感受到了一股磅礴的力量在体内苏醒。 那是希望的力量! 所有人都把李奇维当成了精神支柱。 有他在,华夏的教育和科学将用不凋零。 而很快,又一件大事,把李奇维的声望推到了最巅峰。 1918年10月,诺贝尔奖再次公布。 本次诺奖受到战争影响,只评选了物理和化学两项。 当世人看到获奖名单的那一刻,全球都被震撼了。 1918年物理诺奖得主:李奇维。 获奖理由: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1918年化学诺奖得主:弗里茨·哈伯、李奇维。 获奖理由: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李奇维竟然同时获得了物理和化学双诺奖。 这一刻,整个科学界都沸腾了。 因为此刻的李奇维已然是四个诺奖在身,其中三个科学类诺奖,超越了居里夫人。 举世无双! 世界震动! 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境界。 至于后面有没有来者,所有人都觉得不太可能了。 当李奇维得知自己获得双诺奖时,他也有点恍惚。 光电效应能获奖,他不意外。 但是和哈伯一起获得化学奖,确实有点超出预料。 李奇维不知道的是,那些推荐的化学大佬们,一致认为李奇维的催化原理才是关键。 哈伯不过是实现而已。 所以,这个化学诺奖,大佬们认为布鲁斯教授是实至名归。 远在德国的哈伯听到这个消息后,也异常兴奋。 这一世,他没有参与毒气的研发。 所以虽然他是德国人,但是英国、法国等国的科学家们,都向他发去了祝贺。 合成氨获得化学诺奖并不让人意外。 因为它的重大意义,甚至都超越了诺奖本身。 但是和李奇维相比,哈伯就有点逊色了。 四个诺奖的李奇维,此刻简直就是科学界的神! 华夏和婆罗洲陷入了疯狂之中。 华夏科学社和黄埔理工大学,更是同时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 整个亚洲都被李奇维的威压覆盖。 所有人都被那道霸天绝地的身影震撼的心神动荡。 而欧洲也同样被震撼了。 普朗克、汤姆逊、洛伦兹、能斯特等前辈; 居里夫人、卢瑟福、威尔逊、爱因斯坦、劳厄等好友; 玻尔、小布拉格、哈勃等晚辈; 无数科学界的人,都向李奇维表示了祝福。 他们亲眼见证了一个传奇的诞生。 而传奇未老,巅峰依旧! 所有人都知道,四冠王绝对不是布鲁斯的极限。 那个男人还会再入欧洲,横扫物理学界。 李奇维更是公开发文表示: “诺奖只是见证我过去的荣耀,我追求的永远是无尽的未来。” 1918年11月11日。 历时四年多的欧洲大战终于结束了。 所有欧洲人喜极而泣。 这场战争带给他们太多的伤害了。 所有人都不愿去回忆去面对。 人们要用更加珍惜的态度,去对待接下来的每一天。 而物理学界更是翘首以盼。 等待那个男人的归来。 李奇维如一尊大帝,脚踏婆罗洲,神眸西望,气息惊天动地! 物理星空古路! 开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