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日月重光:金册迷局
七月初七,丑时三刻,南京聚宝门。
朱瞻膳望着城楼上新换的“日月重光“灯笼,烛光将“日“字偏旁照得通红,恍若渗着血丝。春桃抱着金册箱笼的手仍有些发颤,箱角的鎏金“民“字在薄雾中忽明忽暗——三日前她在秦淮河底发现的“建文万年“石板,此刻正被百姓踏在脚下,却不知这看似民心所向的昭示,竟藏着更深的玄机。
“小王爷,“她压低声音,“昨夜太医院传来消息,王忠的尸身...不见了。“
朱瞻膳手按剑柄的动作顿住。那具本该被焚化的尸体,竟在纪纲亲自看守的停灵阁离奇消失,而昨夜子时,正是他在奉先殿密室发现金册的时刻。更诡异的是,他腰间的山河珏自那夜起再未震动,仿佛失去了与浑天仪的共鸣。
城门突然传来骚动。十个披麻戴孝的百姓抬着棺材闯关卡,为首者掀开棺盖,里面竟堆满了掺着铅的“永乐通宝“:“青天大老爷!这些冥钱是从城西义庄刨出来的,夜里常听见棺材板响...“
铜钱滚落在地时,朱瞻膳注意到一枚钱币边缘刻着极小的“癸“字。这是梅花卫分舵的标记,与三年前星槎洲之战中缴获的令牌如出一辙。他弯腰拾起钱币,指尖触到凹痕里的蜡油——有人用蜡封藏过密信。
“全部带回府衙查验。“他示意玄甲卫控制人群,目光扫过百姓们刻意避开视线的眼神。七月初七的祭典将至,本该喜气洋洋的金陵城,却弥漫着比暴雨更压抑的气氛,就像暴风雨前低空盘旋的乌鸦。
卯时初刻,忠勇伯府书房。
朱瞻膳用银针挑开蜡封,展开薄如蝉翼的纸条,上面是用密语写成的“七月初七,月落时分,玄武有变“。春桃凑近烛火辨认字迹,忽然指着落款处的墨点:“这是...梅花渍?和宁国公主府绣娘用的熏香一样。“
窗外突然响起更夫敲锣声,“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喊声里竟带着颤音。朱瞻膳推开窗,看见一队锦衣卫正押着戴枷的钦天监官员走过,为首者正是纪纲。后者抬头时,目光在金册箱笼上停留片刻,嘴角扬起意味深长的笑。
“去查纪纲昨夜动向。“朱瞻膳将纸条投入炭盆,火苗瞬间窜起青焰——果然用了梅花卫特制的隐火粉。他摩挲着山河珏,珏面的并蒂莲纹路突然凸起,露出暗藏的北斗七星刻度,与浑天仪上的机关完全吻合。
辰时三刻,奉先殿。
朱允炆对着铜镜调整祭典冠冕,金丝编织的“日月光华“纹样在晨光中闪烁,却掩不住他眼底的青黑。案上摆着新刻的“建文通宝“样钱,每枚都刻着细小的“心“字,与太祖金册上的字迹呼应。
“陛下,“朱瞻膳呈上那枚带“癸“字的钱币,“梅花卫余党仍在利用义庄流通伪币,更奇怪的是...“他顿了顿,看着殿内重新修复的浑天仪,“臣的山河珏无法再启动机关,仿佛被什么屏蔽了感应。“
朱允炆放下冠冕,拿起案头的半块并蒂莲佩——自王忠伏诛后,这玉佩便再未显现“建文“字迹。他对着阳光转动玉佩,忽然发现断裂处有极细的磁石粉末:“王忠死前,曾用这玉佩接触过毒镖,或许梅花卫在毒素里掺了...磁石粉?“
话音未落,殿外突然传来喧闹。方孝孺匆匆闯入,官服上沾着露水:“陛下!玄武湖漂来数百具浮尸,皆着百姓服饰,心口插着梅花镖,镖杆刻着...#39永乐元年#39。“
朱瞻膳瞳孔骤缩。三个月前星槎洲海战,梅花卫正是用刻有“洪武三十二年“的镖箭冒充官军,此刻故技重施,分明是要将祭典变成血祭。他望向殿外逐渐聚拢的乌云,忽然想起钦天监曾奏报今日“荧惑守心“天象,却被朱允炆压下——梅花卫恐怕早已算准了一切。
“传旨,“朱允炆握紧玉佩,“祭典提前至巳时开始,命京营将士三步一岗,凡携带铁器者一律搜检。另外...“他看向朱瞻膳,“打开太祖宝库,取出...#39那件东西#39。“
巳时正刻,午门广场。
朱瞻膳站在祭典台侧,看着朱允炆登上九级白玉阶。皇帝手中捧着太祖金册,冠冕上的十二旒流苏遮住了他的表情,却遮不住广场边缘百姓们交头接耳的异动——三日前兑换假币的百姓中,竟有半数出现在此处,且皆穿着与浮尸同款的青布短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礼官的唱喏声被雷声打断。朱瞻膳抬头,看见本该晴朗的天空突然被乌云遮蔽,一轮暗赤色的火星正悬在心宿二旁,正是“荧惑守心“的凶兆。人群中响起惊呼,有孩童被吓哭,却被母亲慌忙捂住嘴。
春桃忽然拽了拽他的衣袖,指着祭典台后的太庙:“看!屋脊上的走兽...“
屋脊的垂兽口中竟流出黑红色液体,在白玉阶上蜿蜒成梅花形状。朱瞻膳摸向腰间的玄铁剑,剑柄传来细微震动——这是梅花卫火器即将发动的信号。他迅速环顾四周,发现纪纲率领的暗桩卫已将广场团团围住,却没有阻止任何可疑人物进入。
“陛下小心!“他冲上台时,只见朱允炆手中的金册突然散开,每一页金箔上都浮现出血字:“建文无道,永乐当立“。这正是梅花卫的“血咒金册“,三个月前曾在苏州引发民变,金箔遇热便会显形。
百姓们发出惊恐的尖叫,有人跪地叩拜,有人趁机推倒兵器架。朱瞻膳挥剑砍断飞向朱允炆的梅花镖,却见镖尖在空中爆裂,散出迷烟。春桃迅速抛出携带的活性炭包,却被烟雾中的硫磺味呛得咳嗽——这是改良版的“迷魂烟“,混合了西域曼陀罗花粉。
“带陛下退入太庙!“他扶住踉跄的朱允炆,余光瞥见纪纲正带着暗桩卫向祭典台逼近,手中握着的不是绣春刀,而是...火铳?!这些本该由京营掌管的火器,竟早已落入暗桩卫手中。
太庙大门轰然关闭时,朱瞻膳听见纪纲在门外高喊:“陛下!臣奉燕藩密令,特来清君侧!“这句话如惊雷般炸开,他这才惊觉,原来纪纲不是梅花卫的人,而是...燕王埋在金陵的另一枚棋子。
未时初刻,太庙密室。
朱允炆靠着太祖神位坐下,手中紧握着从宝库取出的檀木盒。盒盖雕刻着九条隐没于云海的龙,正是朱元璋临终前留给朱允炆的“九龙秘盒“,据说里面藏着能扭转天命的宝物。
“当年皇爷爷说,不到社稷危亡之际不可打开。“他的声音带着颤抖,“可现在...纪纲有火器,梅花卫有余党,甚至天象都在帮他们...“
“天象?“朱瞻膳忽然想起什么,抢过案上的《皇明历》翻看,“陛下,钦天监呈给您的历书,和民间流传的版本不一样!“他指着七月初七的记载,官方历书写着“荧惑守心,宜祭祀“,而民间版本却是“荧惑退避,百事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