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刘海中和阎埠贵的分歧 “前段时间不是有很多地方上的报喜队来咱们北平向大领导汇报各自喜人的粮食产量嘛, 上面提出了要在短时间内赶上萨克逊、超越米粒坚的目标。 这其中的钢铁产量是重中之重, 所以上面决定要动员大夏的老百姓普遍建立小高炉、大炼钢铁, 完成今年临时增加的炼钢产量。” 听何雨柱说这个大练钢铁的任务跟前些时候那些来北平的报喜队有关系, 易中海、刘海中他们就想起了前些时候报纸上刊登出来的那些夸张的粮食亩产量,又看了一眼四合院种的那些土豆和红薯, 然后就扭头看向了李仲和、张礼军他们几户从农村来城里当工人的邻居, “老李、老张, 你们几家人以前都是在农村种过地的, 你们来说说报纸上刊登的那些实验田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厉害,一亩地就能打下来上万斤的粮食, 如果是真的, 那我们之间的差距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他们种地就能亩产万斤以上,怎么咱们四合院种的这些红薯和土豆看起来病怏怏的, 今年的收成一看就不会好。” 听到易中海他们提的问题,李仲和、张礼军等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毕竟他们在农村种地已经是4、5年前的事情了, 他们那时候在农村可从来没有听说过谁家的粮食能做到亩产万斤以上的,就连村子里那些种地的好手都不可能达到。 至于报纸上说的那些,他们其实也不相信, 不过他们也分得清轻重,不会为了这些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跟上面唱反调。 于是就拿前些时候报纸上报道的事情搪塞易中海等人, “我觉得应该是可以的吧, 毕竟人家那些试验田搞的是精耕细作, 前后翻整达 10余次、深耕达0.5米,播种高达 460斤,施肥量最多的每亩粪肥 40万到 60万斤, 为了通风和增加二氧化碳,每天24小时用鼓风机吹着, 为了增加光照、加强光合作用,晚上用灯光罩着,就跟白天一样。 他们用了这么多手段,所以才能有那么高的产量, 而咱们四合院这些土豆和红薯种下去以后根本就没怎么打理,产量低不是很正常嘛。 别说你们从来没种过地、种得不好, 我们现在进城都已经五六年了,种地的本事也都已经相当生疏,肯定是比不过合作社那些种田好手的。” 报纸上刊登的那些精耕细作的方法,易中海、阎埠贵他们自然也看过, 看到上面报道的光照要求、翻地深度和肥料,他们怎么看怎么觉得这个事情有点不靠谱, 几十万斤的肥料,那不是把地都淹没了嘛。 不过这种事情既然能刊登在正规的报纸上,那些报喜的能得到大领导的接见,想来也有点科学依据, 现在上面动员大家积极建小跑高炉,炼钢铁, 他们自然得积极响应, 铁不铁的倒是无所谓,关键要是做出了成绩,他们也能像那些种地的农民一样进入新华门去给大领导报喜, 得到嘉奖。 随后的几天,何雨柱忙于民兵扩建,每天早出晚归,并没有留意四合院这边关于建小高炉的事情, 直到这天下班回家,看到刘海中、阎埠贵他们在院子里吵得不可开交, 他才有些好奇的过问, “一大爷二大爷,我在外面就听到院子里闹哄哄的,你们在吵什么呢吵得不可开交的, 有什么话不能坐下来好好说嘛!” 看到何雨柱推着自行车走进四合院大门,正跟刘海中他们争得面红耳赤的阎埠贵就像找到了主心骨,立马就嚷嚷起来, “柱子你给大家伙儿评评理, 居委会要在胡同里建几个小高炉,一时之间找不到足够的砖块,老刘为了讨好居委会那帮家伙,居然提议拆大家家里的炕。 你说他说的这是人话吗? 现在是夏天倒还好,可到了冬天怎么办,到时候还不得冻死人啊。” 阎埠贵刚说完,他旁边的刘海中也跟着叫嚣起来, “我这也是为了积极响应大领导的号召,为的也是早日建好小高炉、大炼钢铁,怎么到了你嘴里就不叫人话呢? 老阎你看看你这思想觉悟,完全就不够格。 不信你问问柱子, 柱子肯定也同意我的意见,把大家家里的炕都给拆了,用拆下来的那些砖头建小高炉。 只要咱们抢先把小高炉建起来,就能赶在街坊们的前面炼出南锣鼓巷甚至交道口的第一炉铁。 到时候搞不好就能被上面的领导树立成榜样, 这可是荣誉。” 刚听完他们两个的争论,何雨柱立马就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刘海中的这个办法虽然离谱,但却是这个时候的普遍操作。 说起来, 北平城内绝大多数的土炕其实都是在今年拆掉的,为的就是建小高炉炼钢铁。 不只是老百姓家里的土炕, 就连马路两边人行道上的地砖、大街上的牌坊和一些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塔、寺庙、祠堂都是在这个时候被拆掉的。 在阎埠贵和刘海中争吵的时候,易中海他们这些邻居全都看向何雨柱, 想听听他怎么说, 毕竟现在可是小冰河时代的末尾,冬天的天气还是冷得不得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拆掉自己家的土炕来建什么小高炉。 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贾张氏, 整个《情满四合院》电视剧里面,傻柱、许大茂、聋老太太、阎埠贵家这几家的炕全都被拆了, 就他们老贾家保留着院子里唯一的一张土炕, 并且一直保留到了八九十年代北平全面供暖的时候。 至于何雨柱自己,他自然也不想拆掉自己家的炕, 先不说铁皮煤炉的取暖效果肯定比不上老祖宗留下来的土炕,光是这东西有煤气中毒的风险,何雨柱就不想尝试, 可如果四合院这帮邻居被刘海中逼得没办法真要拆炕,他一准儿也跑不掉, 于是就给院子里这帮邻居们出起了主意, “二大爷、阎叔,我觉得你们大家说得都挺有道理, 不过要是拆了家里的炕,等到了冬天的时候,大家还不知道得冻长什么样, 特别是像我们这种家里有小孩的, 一个不好孩子就得生病, 但二大爷说的也不错,大家得积极响应上面的号召,建小高炉炼钢铁,为大夏做贡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