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死在此地,未免太过可惜。 张祯心说你人还怪好嘞,微微点头,“三思过了!” 扬声道,“下马,换装!” “诺!” 从医者到精兵,都应声拿出灰白色的防护衣,快速换上。 庞茂看得呆了,“......这是何服饰?” 说孝服不像孝服,说寝衣不像寝衣。 脸上的小布巾也很怪,用料俭省,只遮住口鼻,用两根带子系在耳上。 张祯:“防护衣。” 让人给他拿来一套,“你们也可照着缝制。” 庞茂谢过她,迟疑着问道,“能防疫症?” 张祯:“防一部分,不能全防。” 这也很厉害了! 庞茂小心地收好,又指向一群精兵,好奇道,“他们为何不换?是防护衣不够么?” 张祯看他一眼,“不是。他们不进去,留在这儿帮你。” 留一千精兵在外,是她出发前就想好的。 这一拨留五百,后面那拨再留五百。 庞茂一愣,“帮我?不用不用......” 说到这儿忽然反应过来,有些难过地道,“长公主殿下,末将绝无害你之心!” 张祯安慰道,“庞将军,莫要多想。” 心说你看着虽然像个好人,但好人也会做坏事,还是得防着些。 何况谁知道刘表会不会又出昏招。 这却是她想多了。 刘表现在忙着保老命,哪有空管她。 “神悦!” 山坡上遥遥传来一声呼喊。 庞茂看去,“殿下,那人自称医者,还说是你同族......” 心情太激动,忘记告诉长公主此事了。 不等他说完,张祯已又惊又喜地跑过去,“二伯,你怎么来了?!” 来人自然是张仲景。 她派人去找这位二大爷,只是为了描述疫症、求取药方,不是请他亲自到场。 方才没看到她派去的使者,以为是还没到。 不想连二大爷都来了。 但张仲景此来,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 若连亲临疫区的勇气都没用,又怎配被后世称为医圣? 张仲景快步走下山坡,“你来得,我为何来不得?” 他上山,是为了登高远眺汉寿城。 虽看不到城里,也能看到外面可怖的情形。 华佗看到他,也走来相见。 知己重逢,本是高兴的事情,但此时谁也笑不出。 问候两句,便叫上陈太医、罗太医、刘太医等人,讨论疫症,敲定基础药方。 张祯在一旁默默听着。 说到古代瘟疫,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天花。 但实际上,天花在华夏的首次大流行,是在南北朝时期,此前虽然已经传入,并未形成大疫。 汉寿疫症,主要表现为咳嗽、高热、气喘、呕吐、腹泻。 发病急猛,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严重者气绝而亡。 华佗和张仲景都判断是伤寒。 这也符合历史记载。 东汉末年的瘟疫,确实以伤寒为主,在现代医学中属于乙.类.传.染.病。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军中爆发伤寒大疫。 他儿子曹植写过一篇“说疫气”,描述疫症造成的悲惨情形,“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人们甚至不认为这是病,觉得是上天降灾,疫鬼作祟。 张仲景这个医圣,可以说是被伤寒逼出来的。 他家本是两百多人的大家族,却在建安年间因瘟疫死亡三分之二,而这三分之二中,死于伤寒的占十分之七。 目睹亲人一个个死去,张仲景极为悲痛,下定决心攻克伤寒。 经过数年研究,写成《伤寒杂病论》,系统分析了伤寒的起因、症状、发展过程、治疗方式。 这是华夏医学上的一大巨著。 此时虽早于建安年间,但张仲景其实已经在研究伤寒。 而且还有华佗,这也是位神医啊。 陈、罗、刘三位太医,也是医术高明。 强强联手,何愁治疫不成? 张祯对他们有信心。 果然,不到半个时辰,众医者已经汇总出十多个方子,其中就有流传后世的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小柴胡汤、桂枝汤等等。 所需药材,基本都备下了,这是华佗的功劳。 像他这样的神医,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又深知药性,哪怕一时拟不出方子,心里也有数。 张祯还怕不够,又派出五名使者,回襄阳找刘表索要。 身为荆州牧,他难道不该出力? 等她安排好,华佗和张仲景斟酌再三,开出最后一个方子,青霉素。 如果其它药方不管用,他们打算试一试这个。 若真有神悦所说那般神奇,便是大幸。 忙完这一切,张祯向医者和精兵们拱手,“诸位义士,请!” 众人回应,“请!” 策马扬鞭,即刻入关。 第260章 靖国长公主奉旨治疫,勿慌勿乱,各安其家 “馨妹,快关上窗户,仔细疫气进来!” 白氏哄着小儿子睡着,回头恰巧见到大女儿开窗,连忙喝止。 馨妹嘟嘟嘴,失落地道,“娘亲,咱们什么时候才能出去玩呀?” 外祖家的菊花肯定开了,她今年还没去看过呢。 白氏背过身抹一把眼泪,安慰道,“快了,馨妹乖乖的!往后,往后娘带你上街买糖!” 如果还能有往后,她不会再像以前那般吝啬。 听得娘亲许诺,馨妹一喜,趁机提要求,“那我要黄记的饴糖!” 她才四岁,虽然听娘说城中有大疫,却还理解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