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张姐和高加林各自忙碌起来,办公室里也渐渐安静下来。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突然传来“砰”的一声巨响,吓了高加林一跳。他惊得从座位上弹起,转头看去,只见副会长正捂着手哇哇叫疼。
原来是副会长看得太入迷,一时激动,狠狠拍了桌子一下。一时间没把握好力度,把自己的手震得生疼。
“哎呀!我说会长呀,就算是你的手不怕疼,这桌子也是国家财产,可经不住你这么狠拍呀!”张姐也被吓了一跳,明白原因后,顿时调侃起来。
“哎呀呀,我没拿捏好劲儿!”副会长疼得龇牙咧嘴,好半天才缓过劲来。
他顾不上手疼,抬头冲着高加林,兴奋地叫道:“小高,你这部小说写得太好了!这个女主角简直太出色了!我看了这么多小说,很少能看到如此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真是太让人激动了!”
这部小说虽然是高加林一字一句写出来的,但他依旧很难理解这个时代的人看到这部小说时的激动心情。
在后世,女权兴起,大女主小说层出不穷,大家早已见怪不怪。但在这个年代,小说里的女主角大多是为了衬托男主角的形象,性格也多是温柔委婉、逆来顺受的。就像1990年的电视剧《渴望》里的女主角刘慧芳,就是这种典型形象。
然而,在这种背景下,兰花花那种温柔善良又不失泼辣甚至强悍的性格,顿时让人眼前一亮。她就像舒婷《致橡树》中那棵傲然挺立的木棉,柔美又刚强,每一朵红硕的花朵都如同英勇的火炬。她独立又坚韧,与男主角共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也共享着雾霭、流岚、虹霓。
就这样,《兰花花》这本小说掀起了一股高加林自己都意想不到的热潮。
在1986年的华夏大地,《兰花花》这本小说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划破了文学界的寂静夜空,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文学热潮,成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文化现象之一。
小说一经发表,便在各大书店引发了抢购狂潮。读者们纷纷涌入书店,争相购买《当代》杂志,希望能够一睹兰花花的风采。
书店的货架上,《当代》杂志被一扫而空,许多书店不得不紧急加印补货,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一些读者甚至在书店门口排队等候,只为第一时间拿到这本杂志。
随着小说的传播,兰花花这个人物形象迅速深入人心。她的温柔善良、泼辣强悍、独立坚韧,以及在命运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在那个年代,女性角色多以温柔委婉、逆来顺受的形象为主,而兰花花的出现,无疑是一股清新的春风,让人们看到了女性的另一种可能性。
媒体也纷纷加入这场文学盛宴,各大报纸、杂志、电台纷纷报道《兰花花》的热潮,对高加林的创作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
评论家们纷纷撰文分析小说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称赞其为“女性文学的新里程碑”“新时期文学的佳作”。一些文学评论认为,兰花花这个形象的塑造,不仅展现了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更深刻反映了女性在社会变迁中的觉醒与成长。
在文学界,《兰花花》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激烈的争论。一些作家和学者认为,这部小说打破了传统女性形象的束缚,为女性文学开辟了新的道路。他们认为兰花花的形象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和独立精神,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小说在展现女性力量的同时,也保留了传统女性的温柔与善良,这种平衡使得兰花花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兰花花》的热潮不仅局限于文学和艺术领域,还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兰花花成为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偶像和榜样,许多女性读者受到她的启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角色。她们在兰花花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一些女性读者甚至以兰花花的名字为自己命名,表达对这个形象的热爱和敬仰。
然而,这股热潮并非没有争议。一些传统的文学评论家认为,小说过于强调女性的独立和坚韧,强调做买卖能赚钱,可能会对传统农村生活生产产生冲击。他们担心这种新的女性形象会导致社会道德的滑坡和家庭结构的不稳定。